書名: 心理學入門2:匪夷所思的心理學實驗(暢銷2版)作者名: 李娟娟本章字數(shù): 1422字更新時間: 2019-10-11 17:59:38
靈感從何而來——醞釀效應實驗
心理學家西爾維拉做過一個實驗,實驗結果證明了一個心理學理論——醞釀效應。所謂醞釀效應,又被稱為直覺思維。具體是指,當一個人反復探索某個問題卻無法解決時,不妨把這個問題暫時擱置起來,這段時間可以是幾個小時、幾天或是幾個星期。之后會因為某種機遇而突然出現(xiàn)新思想和新辦法,這樣一來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會一下子被解決。
西爾維拉挑選出一些被試,并告訴他們:“你面前有4根小鏈子,每根鏈子共有3個環(huán)。打開其中一個環(huán)需要兩分鐘的時間,封合一個環(huán)需要3分鐘的時間。在游戲開始之前,所有的環(huán)都處于封合的狀態(tài)。你們的任務就是把這四根小鏈子,也就是12個環(huán)全部連接成一根大鏈子,而且所花費的時間不能超過15分鐘。”
在實驗的過程中,三組被試都用了至少半個小時才連接成一根大鏈子。其中,第一組被試在半個小時中有55%的人解決了這個問題。且在完成這項任務期間,沒有任何打擾,被試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解決問題上。
第二組被試在半個小時中有64%的人解決了這個問題,且在完成任務的期間,插入半個小時用來做其他的事情,他們的注意力被分散過。
第三組被試在半個小時中有85%的人解決了這個問題,且在完成任務期間,插入4個小時用來做其他的事情,他們注意力被分散的時間比第二組更長一些。
這個實驗結果告訴我們,那些中途被打擾的人解決問題的效率更高。而且西爾維拉發(fā)現(xiàn),當?shù)诙M和第三組被試被打斷且重新開始時,他們不是按照原來的思路繼續(xù)嘗試,而是從頭做起。也就是說,他們放棄了原來那種無法解決問題的思維定式,開始沿著新的思路去解決手頭的問題,因此成功率變得很高。
意大利美學家克羅齊指出,人的知識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直覺的,一種是邏輯的。克羅齊還認為,直覺的知識主要來源于想象,而邏輯的知識主要來源于理智思考。
醞釀效應會給人一種直覺知識的感覺,因為我們似乎對某一個問題豁然開朗,那種神奇的感覺是不可思議的。但是想要出現(xiàn)醞釀效應的現(xiàn)象必須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必須經(jīng)過當事人的苦苦思考。如果一個人對一個問題連思考都沒有,那么他根本不會出現(xiàn)醞釀效應。
延伸閱讀
德國化學家凱庫勒研究苯分子結構已經(jīng)很長時間,但是依然毫無進展,凱庫勒覺得苯分子中原子結合的方式是難以想象的。
其實,苯分子早在1825年的時候就被發(fā)現(xiàn)了,但是在此后幾十年的時間里,人們一直不知道苯分子的內部結構。所有研究都證明苯分子的結構非常對稱,是由6個碳原子和6個氫原子完全對稱地排列形成的,而且結構十分穩(wěn)定。
最終,一個夢境為凱庫勒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靈感。1864年的一個晚上,凱庫勒做了一個夢,這個夢被認為是化學史上最著名的夢,可以說正是這個夢揭開了苯分子結構的秘密。
那天晚上,凱庫勒的研究依然沒有太大進展,這種不順利的感覺讓他覺得很沮喪,凱庫勒把座椅轉向爐子的旁邊,漸漸進入半睡眠的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中,凱庫勒做了一個夢,他夢見原子排著長長的隊伍在他的眼前飛舞著。原子變化多姿,逐漸相互靠近,最終連接在一起,開始扭動著、回轉著,凱庫勒感覺那是一條蛇。過了一會兒,凱庫勒看到一個神奇的景象,那條蛇狀的原子隊伍忽然咬住自己的尾巴,在凱庫勒眼前旋轉著。凱庫勒感覺像被電擊一般突然驚醒,因為凱庫勒認為夢中那個蛇形結構其實就是苯分子的結構。醒來的凱庫勒精神抖擻地開始了研究,并且一舉突破苯分子結構的難題。
這位化學家把自己研究的成功歸結于神奇的夢境,并認為如果不是因為那個夢境,或許他根本無法發(fā)現(xiàn)苯分子結構。但是,凱庫勒不知道的是,促成他研究的正是醞釀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