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學入門1:妙趣橫生的心理課(暢銷3版)
- 隋巖
- 1724字
- 2019-10-11 18:09:13
永遠主觀的觀察者
人們常說,一個人所看見的、聽見的、觀察到的,只是主觀臆測的結果,永遠都不可能是事實的本來面目。最直白的原因是,人不可能100%不用大腦進行觀察和分析,而來自大腦的信號往往都是主觀的。
在心理學實驗中,經常有研究者因為個人的動機和預期導致實驗結果錯誤,這一現象被心理學家稱為“觀察者偏見”。心理學家在研究某一課題時,都會盡量要求實驗條件和實驗設計的標準化,并且對研究的目標進行標準化定義,但是如果心理學家忽視了主觀態度、觀察角度對實驗的影響,依舊無法保證研究的公正,令人信服。
觀察者偏見中最經典的一個案例就是“螳螂吃夫”的故事。相信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常識”,認為雌雄螳螂交配成功后,雌性螳螂會吃掉自己的配偶,并且解釋說,它們這樣做的目的是給自己補充營養,以保證后代的健康出生。對于這樣流傳許久的事情,你是抱著詫異的態度,驚嘆世間竟然還有這樣的事,還是心中懷著疑問,事實真的如此嗎?有什么證據證明呢?其實,這一訛傳來自20世紀的一項實驗研究。
1886年,美國昆蟲學家哈沃德在《科學》發表了一篇文章,主要描述他對“螳螂吃夫”的觀察。文章中記錄道:“把它們放在罐子里的時候,交配后的雄螳螂會嘗試著逃跑。可是幾分鐘之內,它就會被雌螳螂捉住。雌螳螂會先扯下雄螳螂的頭吃掉,然后是脛節、大腿,最后只剩下兩只薄薄的翅膀……看起來,如果一個雄螳螂最終竟然能從雌螳螂那里逃脫的話,幾乎是天賜的好運。”
后來,昆蟲學家法布爾在《昆蟲記》中也對“螳螂吃夫”進行了描述:“事實上,螳螂甚至還具有食用它丈夫的習性。這可真讓人吃驚!在吃它的丈夫的時候,雌性的螳螂會咬住它丈夫的頭頸,然后一口一口地吃下去。最后,剩余下來的只是它丈夫的兩片薄薄的翅膀而已。這真令人難以置信。”
從此之后,這個來自實驗觀察且被專業人士引用的說法流傳了近百年,所有人都未曾質疑,這一結論可能完全來自觀察者的主觀偏見。后來的研究者們發現,在自然界中,“螳螂吃夫”的現象并不絕對。當時哈沃德觀察到的現象很可能是由于觀察者在場,引起了雌性螳螂的緊張,誤將雄螳螂當成敵人。更可信的原因是,雌性螳螂當時正處于嚴重的饑餓狀態,雄螳螂不過是它充饑的食物。這一結論在后來的實驗中得到了證實。
1988年,科學家里斯克和戴維斯在實驗室里重新觀察了螳螂交配的過程。為了避免雌雄螳螂因為緊張或者因為饑餓吃掉配偶,他們在實驗之前喂飽了那些揮著大刀的伙計,隨后他們將燈光調暗,離開實驗室,走到攝影機后面觀察。
結果非常令人意外,在30多次交配過程中,沒有一只雌性螳螂吃掉自己的配偶。在觀察期間,他們還奇跡般地記錄了專屬螳螂的求偶儀式。在交配之前,雄性螳螂會翩翩起舞,在長達10分鐘甚至兩個小時的時間里,雌性螳螂慢慢放下戒心,開始坦誠地接納雄性螳螂。
里斯克和戴維斯分析,在以往的實驗中,研究者之所以會看到“螳螂吃夫”的現象,原因之一就是觀察者的在場讓螳螂的求偶儀式無法進行,從而引發雌性螳螂的攻擊行為。此外,為了證明雌性螳螂吃掉配偶是由于饑餓,里斯克和戴維斯安排了處于3種狀態的螳螂——嚴重饑餓、中度饑餓和零饑餓。
觀察發現,處于嚴重饑餓狀態的雌性螳螂在見到雄性螳螂之后,根本無心交配,抓過來直接吃掉。處于中度饑餓狀態的雌性螳螂尚且能完成交配,但是在交配結束后,還是會吃掉配偶。而那些剛剛吃飽、毫無饑餓感的雌性螳螂則并不想吃掉配偶。由此可見,“螳螂吃夫”的其中一個動機是饑餓。
1992年,勞倫斯在野外觀察了歐洲螳螂的交配過程。在他觀察的成對雌雄螳螂中,有1/3的雌性螳螂出現了“吃夫”的行為。在野外,螳螂經常處于饑餓的狀態,雌性螳螂吃掉雄性螳螂的確對它們的后代存活有好處。
一個“螳螂吃夫”的現象就用了一個多世紀的時間,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才尋得真相。真相的到來也再次證明,當年的研究者并未創造標準的實驗條件,從而導致主觀因素影響了實驗的結論。
實際上,觀察者偏見是心理學實驗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實驗研究最普遍、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觀察法,但是一旦需要人來觀察,需要人來做出評價時,難免就會涉及實驗者的主觀因素。
為此,在心理實驗中一般都要嚴格設計實驗流程,盡量避免研究人員對實驗結果的主觀影響。同時,在分析結果時,每一個論點都應該提供翔實的數據,因為數據永遠比論點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