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易學與社會倫理規(guī)范

《周易》關(guān)于社會倫理規(guī)范的思想是圍繞著禮的范疇而展開的。《履卦·象傳》說:

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

履卦上乾下兌,乾為天,兌為澤。《易傳》認為,天在上,澤居下,履卦的這種卦象就象征著社會上尊卑貴賤的等級制度。君子看了這種卦象,應該辨別上下之分,確定正當?shù)男袨橐?guī)范,使人民有所遵循。履的意思是踐履,踐履應該遵循禮的規(guī)范,所以履也就是禮。《序卦傳》說:

物畜然后有禮,故受之以履。

大壯卦的卦象上震下乾,震為雷,乾為天。《易傳》解釋稱:

雷在天上,大壯。君子以非禮弗履。《大壯卦·象傳》。

雷震動于天上,聲威甚壯,是為大壯。同時,這種卦象也象征著以卑乘尊,壯而違禮。《易傳》認為,君子看了這種卦象,應該戒懼警惕,使自己的行為遵循禮的規(guī)范,“非禮弗履”。《易傳》的這個思想顯然是和孔子的“克己復禮”的思想相一致的。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

但是,《易傳》根據(jù)陰陽哲學對孔子的這個思想進行了理論上的升華,從天地萬物的生成、人倫關(guān)系的發(fā)展論證了禮的起源和存在的基礎(chǔ)。《序卦傳》說:

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義有所錯。

照《易傳》看來,天地為萬物之本,夫婦為人倫之始。就天地而言,天為陽,地為陰,天在上,地在下,雖有尊卑貴賤之分,但是必須互相感應,交通成和,才成化生萬物。因而宇宙的自然秩序是由兩個不同的方面共同構(gòu)成的,一方面是陰陽之分,另一方面是陰陽之合,二者缺一不可。《系辭》所謂“天地缊,萬物化醇;男女構(gòu)精,萬物化生”,把這個意思說得更為顯豁。“天地”、“男女”,指的是陰陽之分;“缊”、“構(gòu)精”指的是陰陽之合。正是由于這兩個方面的結(jié)合,所以自然界呈現(xiàn)出一種秩序井然而又生生不已的運動過程。人類社會的秩序是效法天地的秩序建立起來的,同樣也包含著這兩個方面。夫為陽,婦為陰,這是陰陽之分。夫婦交合而產(chǎn)生子女,這是陰陽之合。夫婦之所以為人倫之始,是因為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人類社會的各種人際關(guān)系都是由夫婦關(guān)系派生演化而來的。為了調(diào)整穩(wěn)定各種人際關(guān)系,于是又建立設(shè)置了一套倫理規(guī)范,這就是禮的起源。這種禮雖是人為的創(chuàng)設(shè),但卻是效法天地,以宇宙的自然秩序作為自己存在的堅實基礎(chǔ)。它不僅強調(diào)陰陽之分,而且十分重視陰陽之合。如果人類社會的人際關(guān)系只有陰陽之分而無陰陽之合,就會像否卦的卦象所象征的那樣,形成否結(jié)不通的狀態(tài),造成“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的后果,整個社會失去了聯(lián)系的紐帶,陷入解體了。相反,如果只有陰陽之合而無陰陽之分,就會上下不分,貴賤不明,秩序混亂,社會生活也難以正常運轉(zhuǎn)。

既然夫婦為人倫之始,由夫婦所組成的家庭是社會結(jié)構(gòu)的基本單位,那么處理家庭關(guān)系的倫理規(guī)范就必須首先體現(xiàn)陰陽之分與陰陽之合的原則,且成為其他各種倫理規(guī)范的根本。家人卦集中討論了家庭倫理。家人卦的卦象,內(nèi)卦離為火,外卦巽為風,風自火出,象征風化之本,自家而出。六二為女,女居陰位,九五為男,男居陽位,象征女正位乎內(nèi),男正位乎外。《家人卦·彖傳》解釋說:

家人,女正位乎內(nèi),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就男女開始結(jié)為夫婦而言,關(guān)鍵在于陰陽之合。既已結(jié)為夫婦而組成家庭,關(guān)鍵則在于陰陽之分。雖然如此,分與合是一種辯證的關(guān)系,相反相成,不可割裂。我們可以把咸卦和家人卦作一番比較。咸卦的卦象兌上艮下,兌為少女,艮為少男。《咸卦·彖傳》解釋說:

咸,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悅,男下女,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咸卦集中討論少男少女如何通過相互之間的感應而結(jié)成夫婦。《易傳》認為,為了促使陰陽交感得以順利進行,作為少男的一方必須打破男尊女卑的常規(guī),與女方互換位置,柔上而剛下,男下女,才能取得女方的歡心。反過來看,如果男方片面地強調(diào)陰陽之分,不尊重女方,不抱著“以虛受人”的態(tài)度去主動地爭取女方的喜悅,交感的過程就無法進行。實際上,這是宇宙的普遍規(guī)律,誰也不能違反的。比如否卦,天在上,地在下,雖然符合天尊地卑的常規(guī),但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很不吉利。泰卦與否卦相反,天本在上而居于地之下,地本在下而居于天之上,結(jié)果是順利完成了交感的過程,“天地交而萬物通”,是個大吉大利的卦。

當男女既已結(jié)為夫婦而組成家庭,并且派生出父子、兄弟、夫婦等種種復雜的人際關(guān)系,就應該按照陰陽之分的原則,建立一種正常的合理秩序,做到“女正位乎內(nèi),男正位乎外”,各盡其倫,各盡其職,這也是符合“天地之大義”的。雖然如此,分中仍有合。在一家之內(nèi),父母是尊嚴的家長,如同國之嚴君一樣。父為男,男性剛而動,宜于主持外事,故“男正位乎外”。母為女,女性柔而靜,宜于主持內(nèi)事,故“女正位乎內(nèi)”。父母的職責盡管不同,卻是相互配合,剛?cè)岵摹_@是因為,家庭內(nèi)部的各種人際關(guān)系是一個矛盾的統(tǒng)一體,一方面不能不辨明上下尊卑長幼之序,否則就無從樹立家長的權(quán)威而使家庭成員失去統(tǒng)率,因而必須強調(diào)陰陽之分的原則,治家要嚴,以敬為主;另一方面,又不能不維護家庭內(nèi)部感情上的團結(jié),做到和睦融洽,交相愛樂,因而必須重視陰陽之合的原則,治家宜寬,以愛為本。寬與嚴、愛與敬是相互矛盾的。王弼注《家人卦》說:“凡物以猛為本者,則患在寡恩;以愛為本者,則患在寡威。”《易傳》為了把這兩個方面統(tǒng)一起來,使之無過無不及,所以認為家人之嚴君既不單單是父也不單單是母,而是父母的共同配合。母性的慈愛與寬容可以制約父性的威嚴而不致流人“寡恩”;反過來看,父性的威嚴又可以制約母性的寬柔而不致流人“寡威”。寬與嚴、愛與敬的結(jié)合,不僅是家庭倫理的規(guī)范,也是社會倫理、政治倫理的基礎(chǔ),所以《易傳》認為:“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儒家一貫主張,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家庭倫理是社會倫理與政治倫理的基礎(chǔ),《易傳》的這個思想是和儒家完全相通的。但是,《易傳》根據(jù)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路,對儒家的主張作了自然主義的論證,這就把儒家的人文價值理想提高到深沉的宇宙意識的層次,給人們提供了一個全面、辯證的觀點。人們在履行倫理規(guī)范時,應該同時照顧到陰陽之分與陰陽之合兩個不同的方面,才能符合“天地之大義”。因此,不能把倫理規(guī)范看成僵死、凝固的教條,必須服從的絕對律令,而應該審時度勢,根據(jù)各種具體的情況,從相互制約和相互依存的角度來全面地理解。比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隨,這些都是儒家所提出的家庭倫理的規(guī)范。《易傳》雖然贊同這些規(guī)范,但是并不孤立地討論規(guī)范的本身,而是站在更高的層次對家庭關(guān)系的整體進行綜合的動態(tài)考察,根據(jù)它總的發(fā)展趨勢提出撥亂反正的調(diào)整方案。比如《家人卦·九三》:“家人嗃嗃,悔厲吉。婦子嬉嬉,終吝。”《象傳》:“家人嗃嗃,未失也。婦子嘻嘻,失家節(jié)也。”楊萬里在《誠齋易傳》中解釋說:

正家之道,嚴勝則厲,和勝則溺。嗃嗃而嚴,嚴勝也。嘻嘻而笑,和勝也。然嚴勝者,雖悔厲而終吉,故圣人勸之以未失。和勝者,雖悅懌而終吝,故圣人戒之以失節(jié)。九三剛而過中,嚴勝者也。正家之道,圣人取焉。

實際上,與其和勝,不如嚴勝,這只是一種不得已而退其次的權(quán)變做法,最合理的正家之道應該是嚴而不厲,和而不溺,把嚴與和兩個矛盾的方面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而不陷入一偏。朱熹和他的學生也討論過這個問題。《朱子語類》卷七十二記載:

或問:“(伊川)《易傳》云,正家之道在于‘正倫理,篤恩義’。今欲正倫理,則有傷恩義;欲篤恩義,又有乖于倫理;如何?”曰:“須是于正倫理處篤恩義,篤恩義而不失倫理,方可。”

但是,由于家庭的各種人際關(guān)系在動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中復雜多變,我們只能根據(jù)具體的情況追求一種相對的合理性,所以與其和勝不如嚴勝的做法仍然是可取的。

雖然如此,社會整體的和諧畢竟是倫理思想所追求的最高目標,為了把家庭倫理應用于天下國家,使整個社會凝聚為一個和諧的統(tǒng)一體,關(guān)鍵在于推廣擴展彌漫于家庭成員中的那種交相愛的骨肉感情。從這個角度來看,那就是與其嚴勝不如和勝了。《家人卦·九五》:“王假有家,勿恤,吉。”《象傳》曰:“王假有家,交相愛也。”楊萬里在《誠齋易傳》中解釋說:

正家在政,睦家在德。正人在法,感人在心。使我正人易,使我愛人難。使我愛人易,使人愛我難。使人愛我易,使人交相愛難。非以德睦之,以心感之,安能使之交相愛乎?九五以乾德之剛明,居巽位之中正,為天下國家之至尊,而愛心感人,巽而入之,此所以感假其家人,以及天下,莫不人人交相愛,勿憂天下之不愛而自吉也。

社會倫理是家庭倫理的推廣和擴展。雖然二者在總的原則上是共通的,但是由于社會倫理所要處理的是個人與群體的關(guān)系,而不是家庭成員間的血緣關(guān)系,所以《易傳》強調(diào)指出,當從家庭走向社會和同于人之時,必須以大公至正的寬廣胸懷,克服偏私狹隘的心理,如果只是“同人于宗”,把自己局限在同姓宗族的狹小范圍之內(nèi),那就是鄙吝之道。《同人卦·初九》:“同人于門,無咎。”《象傳》贊揚稱:“出門同人,又誰咎也?”初九走出家門而和同于人,說明初九不偏私于家人,與社會成員廣泛交往,胸懷寬廣,大公至正,是不會有人來責難他的。六二則與初九相反。《象傳》嚴厲譴責說:“同人于宗,吝道也。”“同人于宗”之所以為吝道,是因為這種只與宗族和同而不與社會和同的封閉心態(tài)偏私狹隘,破壞了社會的凝聚力,只能引起爭斗而不利于團結(jié)。《易傳》關(guān)于社會倫理規(guī)范的思想始終是著眼于社會整體的和諧的,反復強調(diào)應該按照合乎乾行的中正之道來溝通天下人的思想。《同人卦·彖傳》說:“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程頤在《伊川易傳》中解釋說:

天下之志萬殊,理則一也。君子明理,故能通天下之志。圣人視億兆之心猶一心者,通于理而已。文明則能燭理,故能明大同之義;剛健則能克己,故能盡大同之道;然后能中正合乎乾行也。

關(guān)于政治倫理,也同樣應該履行這種合乎乾行的中正之道。中則不過,指的是陽的行為不能過于剛直,陰的行為不能過于柔順,而必須合乎中道。正則不邪,指的是陰陽各當其所,行為正直,不相傷害,合乎尊卑有序的原則。很顯然,“中”的規(guī)范是適應于陰陽交感的要求,“正”的規(guī)范是適應于等級秩序的要求,二者都是從既有陰陽之分又有陰陽之合的家庭組織與社會結(jié)構(gòu)中自然引申出來的,因而也是政治倫理的基礎(chǔ)。如果陰陽雙方的行為不中,便無從完成交感,組建社會;如果行為不正,就會貴賤不分,尊卑不明,失去應有的節(jié)制。因此,陰、陽雙方的行為是否中正,直接關(guān)系到政治穩(wěn)定以及社會和諧與否。

照《易傳》看來,盡管家庭倫理、社會倫理、政治倫理所處理的關(guān)系不相同,具體的行為規(guī)范存在著差異,但是,同時照顧到陰陽之分與陰陽之合的中正之道卻是普遍適用的。因為只有這種中正之道才合乎乾行。乾行即天行,也就是天道的自然規(guī)律。《易傳》反復強調(diào),人類社會的倫理規(guī)范都是取法于天道的。天道不僅以其一陰一陽的運行規(guī)律給人們啟示了中正之道,而且以其生生不已、變化日新的總體特征給人們啟示了元、亨、利、貞四德。元者萬物之始,給人們啟示仁的美德;亨者萬物之長,給人們啟示禮的美德;利者萬物之遂,給人們啟示義的美德;貞者萬物之成,給人們啟示智的美德。仁、義、禮、智,這都是儒家的基本倫理規(guī)范,孟子只從人心之四端來論證,認為“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孟子·公孫丑上》。。《易傳》則把這幾種倫理規(guī)范提到天道的運行、萬物的生成、四時的推移的高度來論證,這就給人們提供了一個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新思路,可以更加全面地來理解它們,更加自覺地根據(jù)自然的和諧來謀劃社會的和諧了。《乾卦·文言傳》說:

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元、亨、利、貞雖為四德,而統(tǒng)之者則為一。這個“一”即貫穿于天、地、人三才之道的總規(guī)律,也就是易道。這個易道以乾健為統(tǒng)率,以坤順為從屬,既有陰陽之分,又有陰陽之合,協(xié)調(diào)并濟,共同構(gòu)成天人整體的和諧,因而元、亨、利、貞四德是與中正之道完全相通的。王夫之在《周易內(nèi)傳》中對此作了很好的解釋。他說:

仁、義、禮、信,推行于萬事萬物,無不大亨而利正,然皆德之散見者,《中庸》所謂“小德”也。所以行此四德,仁無不體,禮無不合,義無不和,信無不固,則存乎自強不息之乾,以擴私去利,研精致密,統(tǒng)于清剛太和之心理,《中庸》所謂“大德”也。四德盡萬善,而所以行之者一也,乾也。故曰“乾元亨利貞”,唯乾而后大亨至正以無不利也。

王夫之不以智配貞而以信配,認為智行乎四德之中,依于四德而無專位,這種解釋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無論是仁、義、禮、信或是包括仁、義、禮、智、信在內(nèi)的五常,在王夫之看來,都是一些具體的倫理規(guī)范,是“德之散見者”,屬于低級層次,只能稱作“小德”。至于如何把這些具體的倫理規(guī)范“統(tǒng)于清剛太和之心理”,使之在履行的過程中無所偏失而恰到好處,做到“仁無不體,禮無不合,義無不和,信無不固”,那就需要著眼于整體和諧的“大德”來作原則性的指導,而所謂“大德”也就是自強不息、剛健中正的天道。王夫之認為,“四德盡萬善,而所以行之者一也,乾也”。這個分析是符合《易傳》的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根本精神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碌曲县| 铁岭县| 雷州市| 合川市| 磴口县| 江达县| 遵义市| 潍坊市| 泸定县| 麦盖提县| 梓潼县| 通化市| 梓潼县| 永年县| 循化| 绍兴市| 虎林市| 蓬安县| 陈巴尔虎旗| 肥城市| 新乐市| 岳阳市| 天门市| 抚顺县| 高雄县| 玉门市| 乡城县| 陆丰市| 南京市| 涞水县| 昌邑市| 洪泽县| 洛阳市| 临江市| 阳江市| 讷河市| 宁安市| 万山特区| 贵阳市| 嘉兴市| 襄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