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通貨膨脹動態形成機制的多重邏輯
- 張成思
- 1328字
- 2019-12-27 18:17:49
第一節 中國CPI子成分的時序特征
CPI是一個總量指標,它所反映的是經過加權平均后的總體價格水平,其變化幅度綜合反映了各類居民消費品和居民服務項目價格總水平的變化情況。中國CPI的分類體系在2001年經過了調整,此前一般把商品零售價格指數作為衡量總體物價水平的指標。自2001年至今,CPI指數統一執行國家統計局規定的八大類體系,包括食品、煙酒及用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居住八大類。
根據現行的CPI分類體系,本章選取了2001年1月至2008年8月CPI八大類的時序數據作為分析的主要對象,CPI的分類數據(月度同比)來源于國家統計局和CEIC數據庫。為方便,我們把CPI的八大類子成分(同比增長率)分別簡記為食品(FOOD)、煙酒(TABACO)、衣著(CLOTH)、家庭(HOUSOLD)、醫療(MEDICINE)、交通(TRANS)、教育(EDU)和居住(RESIDENCE)。圖3—1分別描繪了總體CPI通貨膨脹率及其八大類子成分的時序圖。

圖3—1 總體CPI通貨膨脹率及其八大類子成分的時序圖
由圖3—1可知,CPI八大類子成分的動態走勢呈現出相當明顯的差異。例如在2002年,食品類和醫療類通貨膨脹率呈現下滑態勢,煙酒類通貨膨脹率則有所上升,而在2003年前者上升后者下降;進一步觀察2008年以來的走勢可以看到,食品類通貨膨脹率下降最為明顯,醫療類和居住類通貨膨脹率有小幅下滑,而其他各類通貨膨脹率則有不同幅度的上升。總體來看,食品類通貨膨脹率的動態走勢與總體CPI通貨膨脹率最為接近,而其他子成分彼此之間以及其與總體CPI的動態路徑存在不同的時滯也暗示出CPI內部子成分對總體CPI可能存在不同的動態傳導。
當然,CPI的八大類子成分在總體CPI中所占的權重有所不同。表3—1歸納了CPI八大類子成分在總體CPI當中的權重情況以及樣本內各類通貨膨脹率的均值、中值等統計信息。表3—1中的統計量顯示食品類通貨膨脹率的平均值(5.6%)和波動性(6.6%)都是最高的,平均值居次位的是居住類,然后依次是教育類、煙酒類和醫療類。另外,按照表3—1中CPI通貨膨脹率子成分的權重,圖3—2描繪了各個子成分加權后的堆積柱狀時序圖(圖例中的百分數表示各自的權重),從中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各個時期不同子成分對總體CPI的貢獻情況,其中食品類在2004—2005年以及2007—2008年對總體CPI的貢獻最大,而在其他時期居住類和教育類的貢獻比較大。

圖3—2 總體CPI八大類子成分的堆積柱狀時序圖
表3-1 CPI子成分權重與樣本內統計信息(%)

注:樣本區間為2001年1月—2008年8月。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值得注意的是,CPI及其子成分動態路徑的差異不僅表現在以上方面,而且還體現在統計分布特征上。圖3—3刻畫了擁有92個觀測值的樣本內CPI及其八大類子成分的邊際分布情況,其中密度分布函數使用艾氏核函數(Epanechnikov kernel)進行估計與平滑處理。從圖3—3中可以看出,不同子成分的概率密度分布的峰度和偏度差別都非常明顯,例如食品類表現出極度的低峰厚尾,而交通類則是尖峰薄尾,總體CPI介于這兩種情況之間。

圖3—3 總體CPI通貨膨脹率及其八大類子成分的邊際分布情況
以上數據分析說明,CPI分類數據彼此之間以及其與總體CPI相比,動態走勢與統計特性都有相當明顯的差異。這些不同特點暗示了CPI分類序列包含的信息可能比加總之后的CPI總體數據更加豐富,因此有必要對CPI子成分的動態傳導特征及其對總體CPI的傳導機制進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