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技術革新與社會結構變遷:近代機器繅絲技術應用的比較研究作者名: 張茂元本章字數: 3967字更新時間: 2019-12-27 18:23:00
第二節 機器繅絲技術引進之前的近代繅絲業
一、蠶桑業概況
(一)種植概況
中國是世界蠶桑業的發源地。中國的蠶桑業歷史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長期以來,蠶桑生產一直都是中國的主要農副業之一,絲綢和生絲也在出口中占有重要份額,并成為與其他國家交流的重要媒介,具有重要的文化含義。最典型的如西漢時期的絲綢之路。史上的絲綢之路以西安(當時稱長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可以說,直至18世紀末期,中國一直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蠶絲生產國,也是最大的蠶絲供應國、出口國,其蠶桑業技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而到了19世紀初,歐洲國家如意大利已經開始采用蒸汽煮繭繅絲,以機器工業大生產取代家庭作坊生產,在技術上和組織方式上率先變革并開始領先于中國(徐新吾,1990:1)。但盡管如此,在鴉片戰爭后,中國仍為世界上最大的蠶絲生產國和出口國。
而《南京條約》簽訂后,清政府開放了上海港口,洋商被獲準直接深入到內地如長江三角洲的嘉湖地區和珠江三角洲的順德、南海等地購買生絲,這又進一步促進了蠶桑業的發展。此外,清政府為了抑制白銀外流,彌補對外貿易中的赤字,一再要求各地官員提倡蠶桑;各地官紳出于改善地方經濟、增加收入的考慮,也大力提倡蠶桑;蠶桑生產的高收益(與糧食生產相比)也刺激農民增加蠶桑生產的比重:蠶桑業因而得到迅速發展。如在浙江長興縣,“農桑并重,而湖俗之桑,利厚于農。自夷人通商,長興歲入百萬計。粵匪之亂,民窮財盡,賴以稍蘇。官軍之餉,善后之需,咸取給焉”(趙定邦、丁寶書,1875:卷8;章楷,1997:2)。加之“栽桑可利用隙地,工本低于重量,而養蠶可利用住屋,蠶具簡單易置,繅絲可利用自養的鮮繭和簡單的腳踏繅車,因此可以家庭為單位,從事小規模經營。由于收成的時間較短,趁農田大忙以前,全家人員在蠶月期間又可集中力量分工協作,所以一般農戶都樂操此業”(徐新吾,1990:26)。甚至于,蠶桑業成為主要的現金收入來源。“田收僅能維持民間八月之食,余月類易米以供,公私仰給,惟蠶絲是賴。”(康熙《東陽縣志》卷3)也正因如此,長三角地區的蠶桑種植地不斷擴展。依照道光年間江蘇巡撫瑞昌的概括,長三角的主要蠶區,“南不逾浙(指錢塘江),北不逾淞(指吳淞江),西不逾湖(指太湖),東不到海”,主要包括太湖南岸的湖州、嘉興、杭州和蘇州等地。鴉片戰爭之后,以嘉湖為中心的蠶區向北朝蘇南太湖周圍各縣擴展,如蘇南的吳縣以及太湖北岸的無錫;錢塘江北邊的長興、嘉善、平湖等地的蠶桑業也都是在鴉片戰爭之后興起的。隨著蠶絲生產和市場的發展,不僅杭州、湖州、蘇州、南京已經成為東南最大的絲綢工業城市,而且作為水路要道的菱湖、雙林、南潯、震澤、盛澤、王江涇等市鎮也成為農村蠶絲、絲綢生產的中心或集散市場。長江三角洲已成為全國最大的蠶絲產地(徐新吾,1990:26-27)。
在生絲和絲織品出口的刺激下,珠江三角洲曾出現三次“廢稻種桑”的熱潮。第一次是清初“桑基魚塘”生產結構的出現。在1642年,順德縣桑地面積就達5. 8萬畝,可產生絲4000擔以上(章楷,1997:1)。第二次是1750年代后出現的“棄田筑塘,廢田樹桑”的高潮。這又主要得益于1759年清政府封閉沿海各港,只留下廣州口岸對外開放,這刺激了珠三角蠶桑業的發展。當時,順德龍江、龍山一帶成為專業性蠶桑生產基地,水藤、杏壇等鄉堡亦“民半樹桑”。第三次則是在鴉片戰爭之后的咸、同年間的“易田為基塘,植桑養蠶的高潮”。鴉片戰爭后,清政府不僅開放了上海等港口,同時也廢除了對蠶絲的禁運令,直接刺激了蠶絲對外貿易和蠶桑生產。如龍山鄉把鄉屬地區的田地幾乎全部改為桑基(《民國龍山鄉志》卷1)。在這個過程中,珠三角種桑養蠶繅絲得到蓬勃發展,并成為全國著名的蠶絲專業產區,僅次于長三角地區(陳伯堅、黃啟臣,1995:309)。在鴉片戰爭前夕,廣州已經成為全國絲綢出口的最大城市,順德、南海也成為著名的蠶桑產地。
劉錦藻在《清朝續文獻通考》中記載,全國蠶桑業以浙江、江蘇、廣東為最,而后是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福建和廣西等地。在19世紀末期,浙江年產蠶繭八九千萬斤,為全國第一。浙江又以杭州、嘉興、湖州三府為最,此外紹興、寧波、金華和臺州的規模也較大。廣東年產蠶繭七八千萬斤,基本上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其中又以順德、南海為中心。江蘇年產蠶繭兩三千萬斤,養蠶區域主要是蘇州、常州、鎮江、江寧、松江等地。三省共年產蠶繭近兩億斤,占全國蠶繭的比例超過2/3(劉錦藻,1936:11328;徐新吾,1990:53)。
另根據徐新吾的估測,在1840年,中國共有蠶農約160萬戶,桑田面積約240萬畝,年產鮮繭約116萬擔(1擔= 100斤)。而在1894年,隨著國外蠶絲市場需求的旺盛,國內蠶農增加到240萬戶,桑田面積更是增加了一倍,為480萬畝,而蠶繭年產量也增加到了294萬擔(徐新吾,1990:52)。
(二)出口
據估測,1840年,中國共產生絲約77420擔,其中出口10880擔;1871年生絲產量約為146200擔,其中出口67580擔(徐新吾,1990:7)。在此31年間,生絲總產量增加了約89%,出口量更是增加了5. 2倍。在1845—1878年間,中國生絲出口從10348擔增加到94470擔,增長了8. 1倍(見圖1-1)。1891年生絲總產量為193780擔,其中出口量為100640擔。與1871年相比,所增加的生絲量絕大部分用于出口。由此可見,中國近代蠶桑業的發展,國外需求的推動要強于國內需求的拉動。

圖1-1 1845—1878年全國生絲出口量(擔)
資料來源:徐新吾,1990:85-88、676-678。
與此同時,生絲出口價值在全國出口總值中所占的份額也越來越大。從1845年占全國出口總值的19%到1861年的48%(見圖1-2)。這也說明蠶桑業在近代中國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高。

圖1-2 1845—1861年生絲出口價值占全國出口總值的百分比
資料來源:徐新吾,1990:85-88。
二、繅絲技術
(一)家庭手工繅絲
在1860年代前,中國蠶農均使用手工繅絲法。自1860年始,機器繅絲技術被引進和使用;但直至1880年代之后,機器繅絲業才初具規模。而在此之前,繅絲業可以說是農民家庭手工業一統天下,植桑養蠶和繅絲一直牢固地結合于小農經濟內部,停留在小農個體經營的階段,尚未出現養蠶與繅絲相分離的現象。“蠶戶各自以收獲之成繭,止于自家繅絲,而以生絲出售,向無繅絲與養蠶離分之觀念。”(鈴木智夫,1987)而且在家庭手工繅絲中,幾乎都是女性從事養蠶和繅絲,男性則從事耕種,體現著男耕女織的傳統勞動分工(費孝通,2001)。
在近代機器繅絲技術被引進之前,長三角地區使用腳踏繅絲車繅絲(其實,即使是在機器繅絲技術引進之后,蠶農家庭手工生產大多仍沿用之前的繅絲方法)。在長三角地區,自唐宋之后,繅絲就開始使用木制足踏絲車。僅用磚砌成加熱灶(老虎灶、地火灶),灶上置普通鐵鍋,配以腳踏轉動的木制絲框。用針眼集緒,用竹筷剝繭索緒。繅絲時兩人共同操作:一人踏車理緒添頭;一人備繭、添繭入鍋,并做司灶加水等輔助工作(莊申,1995:945)。這種舊式絲車,缺少捻捎裝置,絲容易成斷片,因而民間多用紡車復繅,摘糙接頭、紡絲成縷,使之便于織造綢緞(周慶云,1928:卷30)。但即便如此,長三角地區的這種三緒七里腳踏繅絲車在當時已是全國最為先進的繅絲工具了。
珠三角地區在機器繅絲技術被引進之前一直使用手搖繅絲車繅絲。這可以說是一種最為原始的繅絲車,其結構比江浙的腳踏繅絲車更為簡單,其主要特點是二緒共捻(日本蠶絲業同業組合中央會,1929:993-994)。近代機器繅絲技術被引進之后,南海的陳啟沅改原有的手搖繅絲車為足踏繅絲車,提高了絲車效率和絲質。在珠三角地區,這種經過改良的足踏繅絲車不僅被蠶農購買使用,也是手工繅絲作坊所使用的工具。
到了清朝前期,蠶農除繅制十余粒至二三十粒繭合成一緒的較粗生絲外,也繅制三四粒至七八粒繭合成一緒的細絲(朱新予,1985:96、71)。部分蠶農除自養自繅外,還買繭繅絲;有的還設立小型繅絲工場,部分或全部雇傭勞動力進行生產。但此類工場數量極為有限,亦不成規模(朱新予,1985:96-97)。
湖州一帶所產湖絲,質量為全國之冠。據記載:“以湖州府屬所產為上,如太湖兩洞庭山之絲,質已稍粗,性亦稍剛,蘇州各處皆遜。川中所產猶相亞,然終不逮,閩廣更無論矣。”(鄭光祖,1843;朱新予,1985:97)其中產于湖州南潯等地的輯里絲(又名七里絲)更是其中的上品。
近代以后,為了適應國際市場需要,江浙地區“鄉人繅絲之法日益講究”,家庭手工繅絲的技術也有改進,質量有所提高。當地農家越發注重絲經復搖,常將二根絲、三根絲加捻成絲經,使用三錠紡車者逐漸增多,在復搖和潔凈上也都更加注意(周慶云,1928:卷30)。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家庭手工繅絲條份不勻的缺陷,頗受國外絲織廠歡迎。在蘇經、廣經之外,又發展出仿日本經的由右旋左逆搖的“東洋經”(汪敬虞,2000:1905)。
(二)手工繅絲的缺點
傳統的家庭手工繅絲技術的主要缺點包括:絲車轉動不穩定、速度不均勻,從而不能保證絲的粗細勻稱,也降低了絲的拉力;不能保證煮繭水的恒溫,從而導致絲色不均。
烘繭設備(僅用土磚砌成加熱灶——俗稱老虎灶或地火灶,灶上置普通鐵鍋)由于缺少換氣用的氣窗,上層的繭格和下層的繭格相距太遠、火力極難均勻,繭格中途調換和勻繭都很困難,從而導致繭色變差、干燥程度不勻,有過有不及,干燥繭容易烘焦。由此導致上車繭減少而下腳繭增多,絲量減少而屑物增多,絲折提高,絲色降級,還容易有斷頭和糙絲,拉力不強(高景岳,1932;高景岳、嚴學熙,1987:233)。
在1875年徐壽發明成熟的殺繭、干燥技術之前,繅絲都是直接用鮮繭。而鮮繭在十天左右就會成蛾,因而繅絲被限定在蠶繭成熟后的十天時間左右,大規模的地區間分工也就因此受到限制。不過,用鮮繭繅絲,繭絲容易解舒,而絲的拉力也較強(朱新予,1985:70;徐新吾,1990:61;莊申,1995:945)。
而且蠶農在繅絲過程中基本上都沒有對蠶繭進行分類,也沒有采用定粒繅絲等方法,使得生絲色澤不勻、粗細不一。傳統的繅絲技術對繅絲者的要求比較高,繅絲技能是影響蠶絲質量的重要變量。“絲之高下,出于人手之優劣。同此繭,同此斤兩,一入良工之手,增多絲至數兩,而勻稱光潔,價高而售速,故不可不慎擇其人也。”(同治《湖州府志》卷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