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老子及其道家學派的哲學思想

(一)緒言

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學派,是先秦時期的重要學術流派之一。為什么要把這一流派稱為道家呢?“道家”這一名稱,在先秦時期并不存在,它最早見于漢代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指》和班固的《漢書·藝文志》,被列為“九流十家”之一。漢代人所以把這一流派稱為“道家”,是因為老、莊將“道”視為其哲學的基本范疇,并以“道”為核心來建構自己的哲學思想體系,肯定宇宙萬物原于“道”,本于“道”,一切自然觀、政治觀、人生觀以及藝術觀念等,都是從“道”中推衍出來的。

道家思想的產生和發展,除了有其深厚的社會歷史背景外,也有不可忽視的思想文化淵源。老子以“母”或“谷神”喻“道”,并將“天地根”說成“玄牝之門”,這同原始宗教的母神崇拜和女陰崇拜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也可以說是將“母神”這個“形象思維的符號”升華為“道”這一“邏輯思維的符號”。老子作為一名史官,熟悉《易經》,繼承和發展《易經》的“貴謙崇水”和對立轉化的辯證法思想,是不言而喻的事。宋代邵雍稱“老子得《易》之體”,可謂一語中的。在文體上,《老子》多采《詩經》韻文,在思想內容上也吸取了其無神論思想和“無為”思想(詳見《王風·兔爰》和《陳風·澤陂》)。《老子》的“柔弱勝剛強”的思想,也可能與《尚書》“柔而立”(《皋陶謨》)、“燮友柔克”、“高明柔克”(《洪范》)的“貴柔”思想有著源與流的關系。這些說明,道家思想并不是憑空而來,而是以春秋以前的思想文化資料為前提。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開山祖。老子死后,道家學派在“道術將為天下裂”的時代,也發生了分化。但是,由于老子以自隱無名為務,致使道家學說流傳和分化的詳細情況無明確的文獻記載。我們只能依據《莊子》、《呂氏春秋》和《淮南子》等文獻,把老子死后的道家分為關列派、楊朱派和莊周及其后學派等。所謂關列派,是指關尹、列御寇一派。《漢書·藝文志》將這一學派的理論特點說成“絕去禮學、兼棄仁義”,“獨任清虛”。關尹是一位隱者,曾問學于老子,《呂氏春秋·不二》篇將他的學說概括為“關君貴清”,《莊子·天下》篇將其思想說成是“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列御寇,鄭人,先于莊子,曾問學于關尹,《呂氏春秋·不二》篇指出:“子列子貴虛。”列子的“貴虛”之旨,實開莊學風氣之先,是南方道家的先驅。楊朱,衛人,曾師事于老子(詳見《莊子·寓言》)。楊朱在先秦影響很大,孟子曾指出:“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孟子·滕文公下》)楊朱發揮老子“身重于物”的“厚生”思想,提倡“貴己”之說。什么是“貴己”之說呢?孟子解釋說:“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孟子把楊朱說成是徹底的利己主義者是一種誤解。《韓非子·顯學》篇對楊朱“貴己”思想的解釋,比較符合楊朱本義,他指出:楊朱“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世主必從而禮之,貴其智而高其行,以為輕物貴生之士也”。這和《淮南子·氾論訓》中所說的“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形”是一個意思。楊朱的“貴己”之說,是主張順其自然、珍惜生命,拋棄一切功名利祿,不為外物所累。這雖是對老子的“身重于物”思想的一種極端發展,但他絕不是徹底的利己主義者。

主站蜘蛛池模板: 虎林市| 教育| 伽师县| 蒲江县| 金昌市| 德昌县| 犍为县| 银川市| 安新县| 志丹县| 沐川县| 长汀县| 常州市| 通化市| 乌拉特中旗| 德兴市| 滨州市| 青冈县| 香格里拉县| 彭阳县| 淮阳县| 晋中市| 富民县| 上虞市| 延边| 莎车县| 顺昌县| 崇左市| 通榆县| 河源市| 临西县| 休宁县| 雷州市| 镇康县| 和顺县| 龙岩市| 莱州市| 安仁县| 特克斯县| 肇州县| 永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