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活動的效率(修訂版)(當代中國人文大系)
- 郭湛
- 4604字
- 2019-11-29 18:32:51
三、活動效果與活動效用
前面提到,被視為人活動的產出的活動結果,只是全部活動結果的一部分。這一部分活動結果是合乎目的的,相對于目的的實現是有效的結果,即活動的效果。人的活動所追求的并不是全部結果,而只是其中符合人的目的的效果。人的任何活動都應當有一定的效果即產出,否則就是人的活動包括這種活動所耗費的資源的浪費。當然,在評價人的特定活動的效果時,需要有全面的、系統的觀點,充分考慮到活動效果的多維性和系統性。個人、群體以至社會的活動,隨著其活動規模的擴大和參與因素的增加,活動過程中對于內部和外部的作用越來越強,必然使這種活動的效果復雜化。
譬如,可以把人的活動效果劃分為個別效果和普遍效果、局部效果和整體效果、內在效果和外在效果、經濟效果和政治效果、物質效果和精神效果、近期效果和長遠效果等等。在分析人的活動效果時,應該有共時態和歷時態兩個向度,從橫的和縱的兩個方向上把握特定活動效果的多維性,達到對人的活動效果的系統性認識。相反,僅僅以某一個或某幾個不全面、不系統的標準去衡量人的活動效果,常常會得出片面的效果評價。這種信息反饋回去,可能導致進一步活動過程中的失誤乃至災難性的后果。
人的活動的效果作為一種結果,既包括活動主體自身的狀態變化,也包括活動主體運用中介手段作用于客體所實現的主體活動的對象化、客體化。活動主體本身在活動中發生的合目的性的變化,除了人的機體的生理的、物質性的變化以外,當然還有心理的、理念的、精神性的變化。盡管如此,人畢竟是自然的和社會的存在物,是在其身心中所發生的運動、變化的物質承擔者,因而這種變化作為效果,都可以看作是人的活動在自己本身中造成的物化或物化的表現。至于人作為活動主體使用中介手段作用于客體所實現的對象化、客體化,就更加具有明顯的物化形態。
由此可見,人的活動的效果總是某種物化的東西,具有一定的物化形態或表現。再加上人的活動的目的性要求,應當說,所謂活動效果指的是在活動過程中間或之后出現的合乎人的目的的事物或事物的屬性、特征、形態。當我們從相對靜態的活動效果追溯到活動的動態過程時,如果試圖像評價活動結果的合目的性那樣去審視人的活動過程與其目的的關系,那么依據同樣的邏輯,與活動結果的有效部分即效果相對應的應該是活動過程的有效作用即效用。
在傳統的經濟學理論中,效用(utility)指的是物的有用性。法國經濟學家薩伊說:“效用是物品依某種方法服務于人類的能力?!倍軐W家、經濟學家邊沁則作了更詳細的解釋:“所謂效用,是指任一物的性質,該物因有此性質,故對于當事人,有一種趨勢,可以產生利益、快樂、善或幸?!鼈冊诖擞邢嗤囊饬x——或防止害、痛苦、惡或不幸的發生?!?img alt="[英]杰文斯:《政治經濟學理論》,51~52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39CDDF/14676542805843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712666-0mKPUv89vNYbfhNCTNl3kt6w835vpvWs-0-4bae047730118183f9caeb8a7ea0f96d">
物的有用性作為價值屬性并不等于事物固有的性質,而是物對于人的價值關系的表現。實際上,效用不僅僅屬于成為活動結果的事物,它也屬于產生這種活動結果的活動過程本身,并且恰恰是這種活動過程的效用規定和造成了活動結果的效用,才有活動的效果。靜態事物的效用即其有效作用或用處,只有在被人使用或運用時,也就是在人的活動過程中才能充分顯示出來。人的活動過程所投入的正是有效用的事物,因而也是事物的效用或有效作用的投入。
從辯證法的意義上講,這里所發生的是以合乎目的的效用為中軸線而展開的過程和結果、投入和產出的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相互轉化,集中體現了這些矛盾關系中的同一性。在上述關系中,構成活動效果的事物的效用是相對于活動目的而言的,由活動效果之效用可以衡量產生這種效果的活動過程的效用,即活動本身的效用。這種分析是一種溯源分析,真實的因果鏈條的順序剛好與這種分析的順序相反:活動的過程和投入的效用決定活動的結果和產出的效用。在這里,效用是活動效果的屬性,也是導致活動效果的活動過程的屬性,并且從根本上講效用尤其是活動本身的特征。一旦人們從對于活動產物的分析進入對于活動過程的分析,活動的效用問題自然就會提到日程上來。
人們對于活動的效用的重視,特別體現在對活動過程的管理上?;顒庸芾硎侨藢ψ约旱幕顒铀M行的自覺控制和調節,其目的在于保證活動過程的效用,從而實現活動的有效結果。美國管理學家丹尼爾·A·雷恩給管理下了這樣一個廣義的定義:管理“是這樣的一種活動,即它發揮某些職能,以便有效地獲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和物質資源,來實現某個目標”。這里所說的管理,也可以當作一般意義上的活動管理來理解。活動的管理是一種管理活動的活動,是使人的活動有效地趨向目標的努力。雖然管理作為一種特殊的活動不同于被它所管理的活動,但它終歸也是一種活動;正像它要求被管理的活動有效用那樣,管理活動本身也應當是有效用的。
如果將特定層次的管理活動再當作對象來加以管理,所形成的就是較高一層次的管理活動,以此類推,直至構成管理層級的金字塔。在這種金字塔結構中,每一管理層級都要求下一層級的管理活動的效用,同時它本身也內在地要求實現其效用。人的活動管理鏈條上任何環節效用的降低或喪失,都會減弱或中斷活動管理效用的連鎖反應,導致鏈條終端活動效用的降低或喪失。所以,人的活動的管理本質上是活動效用的管理,效用是活動的生命線,也是管理的生命線。不關心效用的管理本身作為活動肯定是缺乏效用的,因而必定是缺乏生命力的。
眾所周知,在現代西方哲學中,實用主義是很注重講效果和效用的。由于實用主義出發點的唯心主義特征,對效果和效用論述的不一致和明顯的片面性,加之在特定歷史背景下得出的一些帶有政治色彩的推論,使我們長期以來對這些觀點基本上采取了完全拒斥的態度。當時間的長河緩緩流去并帶走了表層漂浮的東西之后,不妨仔細看看水流之下究竟沉淀了些什么。這里不可能從整體上全面評價實用主義思潮的是非功過,而只是想指出一個值得注意的事實,即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工業及整個經濟發展的背景下,同時出現了兩個重要的理論傾向——經濟上的科學管理運動和哲學上的實用主義運動,這似乎并不完全是歷史的巧合。
美國科學管理運動的興起,是與弗雷德里克·泰羅的名字聯系在一起的。泰羅的科學管理學說和實驗,在當時就毀譽不一,但他對西方經濟管理理論及實踐的深遠影響卻是確定無疑的。與泰羅的活動處于同一時期,美國實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之一威廉·詹姆士1898年曾在加利福尼亞大學發表演說,題目就是“哲學概念和實踐效果”。1902年,美國哲學家查爾斯·皮爾斯在J.鮑德溫主編的《哲學和心理學辭典》中,第一次使用了“實用主義化、實用主義”的概念。
將當時的科學管理運動和實用主義思潮聯系起來看,不能不承認,在管理理論中強調效果、效用同在哲學思想中強調效果、效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大工業社會發展中現實的迫切要求在理論上的反映。在這種氣氛里,無論經濟管理抑或哲學理論都是講究效用的,并且這種理論活動本身就帶有強烈的效用特征。特定的理論是特定時代呼喚的回聲。毫無疑問,在一個務實和求效的時代里,必然會產生務實和求效的理論。
當然,最初的科學管理理論和實用主義哲學理論都是不完善的,其中包含著許多模糊的和錯誤的東西,爾后繼續發展起來的管理理論和哲學理論,早已遠遠超越了泰羅和詹姆士時的形態。盡管如此,回顧那一段思想發展的過程,我們還是應該客觀地承認這些理論對于理論的實踐化、應用化所起的某種開創性的作用。從歷史的眼光去看待人們以往所創造的理論,重要的不是看它說錯了什么,而是看它說對了什么,這才是它的真正價值或效用之所在。
實用主義(pragmatism)這個名詞是從希臘文παγμα派生的,意思是行動?!皩嵺`”(practice)一詞就是由此而來的。詹姆士說,實用主義的方法,只不過是一種確定方向的態度。“這個態度不是去看最先的事物、原則、‘范疇’和假定是必需的東西,而是去看最后的事物、收獲、效果和事實。”重視作為活動結果的實際效果,是最典型的務實的態度,這種態度在西方工業社會的發展中是非常普遍的行為準則。
但是,像詹姆士那樣把最后的事物與先前的事物割裂開來,否定觀念形態的東西對于活動效果的作用,顯然也是片面的,不可能真正把握住實踐活動中的因果聯系。并且,實用主義者對“實踐”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仍徘徊于古典哲學的唯心主義含義的范圍以內。他們沒有直接去研究人的活動,特別是實踐活動的效用和效果,而只是較多地在真理問題上繞圈子,以致形成明顯的局限性。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實用主義關于效用、效果的觀點的局限之處,同時也正是實用主義的歷史貢獻之所在。實用主義第一次以理論的形態闡述了真理的效用和效果問題,使傳統的學術研究偏重于純理論而恥言技術、應用的學院習氣為之一掃。宣布對真理的追求不以是非為終點,而以效用、效果為目標,這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上是一個重大的改變。真理觀念的這種變化,對于理論科學、技術科學和應用技術的全面發展,對于推動“科學——技術——生產”之間的聯系和轉化,無疑產生了十分積極的影響。
深究實用主義哲學的效用、效果觀點的局限性,我們看到,問題的癥結實際上在于真理的效用、效果同活動的效用、效果的混淆。真理作為認識活動的效果,是認識過程的有效結果,與認識的主體和客體有關,并且離不開使主體和客體直接聯系起來的實踐活動。在這里,真理是人的活動過程的結果或產出,由此而表現出來的不是真理的效用和效果,而是活動的效用和效果。已經被揭示和為人所掌握的真理的效用和效果,是在下一個活動的過程和結果中,即在真理作為一種認識活動的要素參與具體認識活動并指導人的整個活動,特別是實踐活動時,先作為投入后作為產出而表現出來。對于特定的某個真理,前者是其產生的過程,后者則是其應用的過程。真理的效用和效果只與應用過程有關,假如把它泛化到生產過程,就會發生觀念上的混亂。
與真理概念不同,活動概念包含更廣的范圍。同一般活動范疇相對應的是一般活動效用和效果,概括在這個意義下的效用和效果并不都與真理的應用有關。在真理作為一個要素參與的活動中,所產生的效用和效果取決于全部參與要素的系統的相互作用,其中當然也包含著作為參與要素的真理的作用。這些作用常常由于相互交錯而變得撲朔迷離,難以分辨,不能僅僅因為活動有了某種效用或效果,就倉促地斷定某種真理已經得到證明。在活動中正確地應用真理,肯定會有效用和效果;但能在活動中發生效用和效果的理論,不一定就是真理。忽視這種正向過程與逆向過程的不同,也是實用主義哲學的一個失足之處。
既然實用主義關于效用和效果的論證存在著缺陷和漏洞,那么,如何解釋這種理論觀點在美國以及西方社會實際生活中的巨大影響呢?這里有一個不無普遍意義的社會現象,就是:當某個理論在本質上反映了特定時代的精神趨向時,它實際上是說出或者提出了人們普遍意識到而未能明確說出或者提出的觀點;一旦這種社會性的思潮由于某種理論的啟動而從打開的閘門中奔涌出來,它就會按照自己沖出的河道前進,而不再理會思想家們最初的概念規定和繁瑣的爭執不休的論證。
盡管實用主義哲學家們的主要興趣在于真理的效用、效果,但實用主義的社會思潮卻是從普遍的人的活動的背景中去追求效用和效果的。在真理的應用和檢驗中顯示出來的認識活動的效用和效果,被一般化為包括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效用和效果。雖然這種概念含義的轉換并不完全符合實用主義哲學的最初傾向,但卻是在理論上和實際上都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個進步。人的活動的效用和效果,在包含認識和實踐在內的一般活動理論中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這在以后的進一步分析中會越來越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