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學野渡:寫給法學院新生(第二版)
- 鄭永流
- 4063字
- 2019-10-25 18:48:40
1 法律中的年齡
胎兒
胎兒雖然還不屬于完全的“人”,但已經獲得了法律上的某種地位,這關乎胎兒的生命、健康和財產。
(1)民事
《繼承法》第28條 遺產分割時,應當保留胎兒的繼承份額。胎兒出生時是死體的,保留的份額按照法定繼承辦理。
(2)刑事
《刑法》第49條 犯罪的時候不滿18周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
《刑事訴訟法》第254條 懷孕的婦女可以暫予監外執行刑罰。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342條 罪犯正在懷孕的,應當停止執行死刑。
出生
出生,人生的起始。胎兒一旦娩出母體并具有生命,此時就叫做“人”了。
(1)國家法
公民資格因出生取得。
《國籍法》第4條 父母雙方或一方為中國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國,具有中國國籍。
(2)民法
公民從出生時享有民事上的法律主體地位。
《民法通則》第9條 公民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
1歲~7歲
1歲~7歲雖是“人”了,但要么還在牙牙學語,步履蹣跚,要么不諳世事,茅塞未開,法律對他們予以特殊關照。
(1)行政法
《義務教育法》第11條 凡年滿6周歲的兒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送其入學接受并完成義務教育;條件不具備的地區的兒童,可以推遲到7周歲。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64條 學齡前兒童在道路上行走,須有成年人帶領。
(2)刑法
《刑法》第239條第3款 以勒索財物為目的偷盜嬰幼兒的,依照第1、2款關于綁架罪的規定處罰,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無期徒刑;致使被綁架人死亡或者殺害被綁架人的,處死刑。
《刑法》第240條第1款第6項 以出賣為目的,偷盜嬰幼兒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無期徒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死刑。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 兒童是指不滿14周歲的人,其中不滿1歲的為嬰兒,1歲以上不滿6歲為幼兒。
10歲~12歲
十年樹木,綠蔭庇地,而人滿10歲,不僅身體而且心智也似乎向上躥了一節,可以進行與他/她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
(1)民法
《民法通則》第12條10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不滿10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合同法》第47條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經法定代理人追認后,該合同有效。
(2)行政法(規)
《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第72條 在道路上駕駛自行車、三輪車、電動自行車、殘疾人機動輪椅車應當遵守下列規定:(1)駕駛自行車、三輪車必須年滿12周歲……
14歲~15歲
人在這個年齡處于反叛期,法律介入了他們的反社會行為。
(1)刑法
《刑法》第17條第2、3款 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刑法》第236條第2款 奸淫不滿14周歲的幼女的,以強奸論,從重處罰。
《刑法》第262條 拐騙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脫離家庭或者監護人的,構成拐騙兒童罪,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行政法
《治安管理處罰法》第12條 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從輕或者減輕處罰;不滿14周歲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不予處罰,但是應當責令其監護人嚴加管教。
《治安管理處罰法》第43條第2款 毆打、傷害不滿14周歲的人,處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并處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罰款。
《掃除文盲工作條例》第2條 凡年滿15周歲以上的文盲、半文盲公民,除喪失學習能力的以外,不分性別、民族、種族,均有接受掃除文盲教育的權利和義務。
16歲
16歲的人又邁上了一個法律新臺階,他們可以獨立從事諸多事務。
(1)行政法
《未成年人保護法》第2條 本法所稱未成年人是指未滿18周歲的公民。
《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第72條第2項 駕駛電動自行車和殘疾人機動輪椅車必須年滿16周歲……
《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第73條 在道路上駕馭畜力車應當年滿16周歲,并遵守下列規定……
《治安管理處罰法》第21條第1項 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違反治安管理,依法應當給予行政拘留處罰的,不執行行政拘留處罰。
《治安管理處罰法》第84條第3款 詢問不滿16周歲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應當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到場。
(2)民法
《民法通則》第11條第2款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3)社會法
《勞動法》第15條 禁止用人單位招用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
文藝、體育和特種工藝單位招用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必須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履行審批手續,并保障其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勞動法》第58條第2款 未成年工是指年滿16周歲未滿18周歲的勞動者。
《勞動法》第64條 不得安排未成年工從事礦山井下、有毒有害、國家規定的第四級體力勞動強度的勞動和其他禁忌從事的勞動。
(4)刑法
《刑法》第17條第1、4款 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因不滿16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刑法》第49條 犯罪的時候不滿18周歲的人,不適用死刑。
《刑事訴訟法》第274條 審判的時候被告人不滿18周歲的案件,不公開審理。但是,經未成年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同意,未成年被告人所在學校和未成年人保護組織可以派代表到場。
《刑事訴訟法》第275條第1款 犯罪的時候不滿18周歲,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應當對相關犯罪記錄予以封存。
18歲
一個完全的人出現,他可以參與政治,可以獨立地進行民事活動。
(1)國家法
《憲法》第34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年滿18周歲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是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
《公務員法》第11條 公務員應當具備下列條件……(2)年滿18周歲……
《人民警察法》第26條 擔任人民警察應當具備下列條件:(1)年滿18歲的公民……
《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第9條 居民會議由18周歲以上的居民組成。
《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17條 村民會議由本村18周歲以上的村民組成。
《兵役法》第12條 每年12月31日以前年滿18歲的男性公民,應當被征集服現役。當年未被征集的,在22歲以前,仍可以被征集服現役。
(2)民法
《民法通則》第11條18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20歲、22歲
這是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韶光。但都市里仍有不少剩男剩女。
民法
《婚姻法》第6條 結婚年齡,男不得早于22周歲,女不得早于20周歲。晚婚晚育應予鼓勵。
23歲、25歲
邁向法律職業的年齡條件。
國家法
《法官法》第9條 擔任法官的最低年齡為23周歲。
《檢察官法》第10條 擔任檢察官的最低年齡為23周歲。
《公證法》第18條 擔任公證員的最低年齡為25周歲,最高為65周歲。
45歲
年滿45周歲的中國人有三億分之一的機會擔任國家元首,但程序太繁。
國家法
《憲法》第79條第2款 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年滿45周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可以被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副主席。
50歲~65歲
忙碌了大半世,該頤享天年。但男女退休不同齡卻不時引發爭議。
(1)國家法(或規定)
《公務員法》 公務員退休男年滿60周歲,女年滿55周歲。
國務院《關于延長部分骨干教師、醫生、科技人員退休年齡的通知》 女同志最長不得超過60周歲,男同志最長不得超過65周歲。
(2)社會法
工人 女50歲,男60歲。
《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2條 本法所稱老年人是指60周歲以上的公民。
(3)行政法
《治安管理處罰法》第43條第2款 毆打、傷害60周歲以上的人的,處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并處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罰款。
70歲~75歲
子曰: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即便逾矩的,也從寬對待。
(1)行政法
《治安管理處罰法》第21條70周歲以上的人違反治安管理,依法應當給予行政拘留處罰的,不執行行政拘留處罰。
司法部關于律師執業年齡問題的批復 合作律師事務所、合伙律師事務所的律師以及國資律師事務所的聘用律師,年滿70歲不再注冊。
(2)民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5條第1款 殘疾賠償金根據受害人喪失勞動能力程度或者傷殘等級,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準,自定殘之日起按20年計算。但60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1歲減少1年;75周歲以上的,按5年計算。
(3)刑法
《刑法》第17條第5款 已滿75周歲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過失犯罪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刑法》第49條第2款 審判的時候已滿75周歲的人,不適用死刑,但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逝者
人死如燈滅,但人死連著活人,活人還要生活。
自然人的主體資格終于自然人的死亡,但是在自然人死后,其尸體和生前的姓名、肖像、名譽、隱私、形象以及著作權中的精神權利等死者生前的人身權益,應該被保護并合理利用,盡管在此問題上存在爭議。
(1)刑法
《刑法》第302條 盜竊、侮辱尸體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自然人死亡后,喪失生命的物質形態,但尸體涉及種種利益:
一是死者生前基于其人身權所產生的利益,如死者的姓名利益、肖像利益、名譽利益、身體利益等,一般為死者近親屬所享有,特殊的如著作權、人身權益則由死者近親屬予以保護,通常不能轉讓、剝奪或繼承;
二是死者近親屬的人身利益,如死者近親屬對死者的緬懷、哀悼、祭奠等心理情感,對死者尸體進行火化、安葬、祭祀,以及其他妥善處理尸體的活動;
三是社會的善良風俗和公共利益。
(2)民法
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3條“非法利用、損害遺體、遺骨,或者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遺體、遺骨”,死者的近親屬“遭受精神痛苦,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5條 死者名譽受到損害的,其近親屬有權向人民法院起訴。近親屬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