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學野渡:寫給法學院新生(第二版)
- 鄭永流
- 491字
- 2019-10-25 18:48:39
卷三 多少法律清風識
法學是最古老的知識之一。所謂知識是被證實的真實信仰,它揭示了知識的三要素:它必須是真的,且必須被相信是真的,還必須為之找到理由或證明。
法學知識是關乎法律的知識,而法律又是關乎人的行為的,人的行為多種多樣,大至生老病死,小到衣食住行,法律也就繁如牛毛,那如何能便當地了解浩瀚的法學知識呢?既然法律是關乎人的,就自然人而言,年齡(生理年齡,非心理年齡)是計算自然人生命的時間單位。從總角、黃口之年到豆蔻年華,從而立之年到不惑、知天命、耳順,及至“從心所欲不逾矩”,人一生及其行為往往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較大變化。
當然,年齡對個體的意義不是整齊劃一的,因為還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如自然環境、個人際遇,甚至不同的生理、心智條件等等。為了追求形式平等或者效率,法律往往并不關心年齡掩蓋的行為差異,而用年齡來“一刀切”。易言之,年齡恰能體現法律以“中人”(常人)為規制對象的特性。故才可“看中人,在大處不走作”。因而,我們暫且把為什么年滿六周歲的兒童才能上學,為什么男人22歲以后才能結婚這類“為什么”的問題懸置起來,不妨以年齡當緯,以行為作經,分類述之,以觀人如何在法律上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