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 中國的法學教育

法學教育在西方古老,在中國也不年輕。但在中國古代,法學稱為律學,因為從秦開始至清末,法稱為律,如秦律、大清律例。對律的研究,主要是解釋的學問,稱作律學,因而法學教育是律學教育。但與西方相比,二者有明顯區別,主要在于,西方法學教育是一種素質教育和獨立的職業教育,中國律學教育只是儒學教育的一部分,無論是太學,還是國子監,它們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亦是律學教育機構,但首先是儒學的教育機構。律學教育的內容多為儒家經典中的涉及法律部分,以刑律為主,以科舉考試策問為主要形式。有的儒家更是反對專門研習法律,北宋司馬光曾反對王安石設立律學教授、設“明法科”考選法官的變法主張。他認為,“禮之所去,刑之所取”,士大夫只需懂得儒家禮教自然就與法律暗合。律學教育自公元2世紀東漢末出現,至7~12世紀唐宋兩朝達到一個比較繁榮的階段,而元代正式取消了官方的律學教育,一直到清末,律學教育被排除在國家正規的教育科目之外。

多讀一年書,少讀十年律

說的是在中國古代,儒家經義(“書”)不僅是制定法律的根據,還是斷案指針,官吏當然應多讀書,以便“引經決獄”。有例為證:

甲乙雙方相斗,乙抽刀刺甲,而甲之子丙舉杖擊乙,卻誤傷了自己的父親。有人說丙犯了“毆父罪”,應當斬首。另有人從《春秋》中找到:許國太子給有病的父親喂藥,事先自己沒嘗,父親吃藥后而亡。許太子因此犯了殺父罪,但他喂藥是孝心的表現,未先嘗藥只是一種過失,并非存心害父,最后被赦免。據此,引經者認為:丙見人拔刀刺父,即挺杖相護,本不想傷害父親。據《春秋》之義,此乃屬于“君子原心”,應赦而不誅。

近代以后中國的法學教育是從西方傳入的,帶有強烈的模仿色彩,教師以留學生為主體;急功近利,充當政治變革的工具;缺少學術傳統;各地發展不平衡,且時斷時續。中國近代法律教育的序幕是由1862年設立的京師同文館的丁韙良拉開的,法律教育的第一課程為國際法。1867年,美國傳教士丁韙良(W. Matin,1827—1916)出任同文館的國際法教師,講授美國學者惠頓(Wheaton, 1785—1848)的《萬國公法》(Elements of International Law),該課程為同文館學生第七年學習的必修課。從保留下來的光緒四年(1878年)的兩道公法學試題來看,當時的水平不同一般:

遣使之權,自主之國皆有之,何以辨之?

此國遣使彼國,有拒而不接者,其故何也?

1895年甲午戰爭失敗之后,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認識到,光有“船堅炮利”也不能救民族于危亡,政制不改,無濟于事,遂首先起來呼吁開展法律教育,培養治國干才。康有為(1858—1927)在《上清帝第二書》、《上清帝第六書》等中明確提出,應當“廢八股,興學校”,遠法德國,近采日本,建立新式大學,開展包括法律在內的各門科學的教育。

在此大勢下,1895年,天津海關道臺盛宣懷創辦了天津中西學堂,以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為藍本,由美國人丁家立任總教習。中西學堂的頭等學堂分為法律、采礦冶金、土木工程和機械四科,修業四年,法律作為專業在中國近代高等教育中首次得以設置。繼天津中西學堂之后,1896年建立的上海南洋公學、1898年建立的京師大學堂也開設了法律課程。1904年,清政府建立了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所法學教育專門機構——直隸法政學堂。隨后,全國各地法政學堂紛紛設立,至1909年,全國共有法政學堂47所,學生逾萬,法學教育空前興盛。自此,法政學校的開辦在近代中國一直長盛不衰,自1912年至1925年,法政學校即占全國學校數的40%左右,而學生數更是占全國學生數的60%左右,這還不包括大學法科。1932年至1949年間,法科學生數亦占全國學生總數的20%以上。法學再度成為顯學。

頗值稱道的是,在中國近代法學教育中,私立學校的貢獻極為引人注目。在中國近代法制史上占有極重要地位的一群法學家,如王寵惠、吳經熊、盛振為、胡長清、孫曉樓等皆或畢業于私立法學院,或執教于私立法學院。在各私立法學院中,以1912年的朝陽大學和1915年的東吳大學法學院最負盛名,并稱“北朝陽,南東吳”,一時有“朝陽出法官,東吳出律師”的說法。朝陽大學的畢業生中,除少數從事教學和研究之外,幾乎所有均供職于司法界,形成“無朝不成院”之勢;而東吳法學院前18屆畢業生,有半數從事律師職業。

東吳大學法學院

東吳大學是由美國基督教差會監理公會開辦的教會大學,1900年11月在美國田納西州取得執照,核準“文學、醫學和神學系,以及可能被認為適宜的其他系科”,校名為“東吳大學校”(Soochow University),第一任校長是孫樂文(Rev. David L. Anderson,D. D.)。1915年,東吳大學在上海創設“東吳大學法學院”,又稱“中華比較法律學院”,效仿美國法學院,招收的學生都要有大學學歷,學院“辦學的目標就是使他們完全掌握世界主要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辦學的重要目的是培養一代能為中國新的、更好的法律制度做出貢獻的人才”。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法學院一并開設民法法系、英美法、中國法三個法系課程,突出“英美法”內容,在學習三個法系的基礎課程時,學生可以作比較學習,使東吳大學的法學教育在當時飲譽海內外,培養出一大批現當代著名的法學專家,如王寵惠、吳經熊、倪征、李浩培、潘漢典、楊鐵樑等,被譽為“最著名的法學院”。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時,東吳大學改名為“江蘇師范學院”,其法學院并入華東政法學院。1951年東吳大學旅臺同學會推動在臺灣重建東吳大學,1969年恢復大學建制,如今,東吳大學已成為臺灣的綜合性大學,其法律系是臺灣最好的法學院之一,排名第三。

新中國成立之后,由于對舊中國法律和法學理論的否定,我國現代法學教育基本上是從頭開始,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過程,甚至在“文化大革命”十年間停滯不前。而自20世紀90年代起,又步入快速發展期,截至2008年11月,全國共設立法學院系634所,在校本科生30萬人左右,專科生22萬多人,法學碩士研究生6萬多人,法學博士生人數8500余人,法學教師已達55000余人,法學已成為一門無可爭議的“顯學”資料來源:http://edu.sina.com.cn/gaokao/2009-03-09/1503191266. shtml,訪問時間:2013-05-16。

根據教育部學位中心公布的2012年全國學科排名,法學學科前20名的學校及學科整體水平得分為: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互助| 文山县| 沂南县| 寿宁县| 静宁县| 南开区| 泰安市| 长寿区| 卢氏县| 五大连池市| 吉林市| 清丰县| 古浪县| 东港市| 灵宝市| 岳西县| 安远县| 西乡县| 中卫市| 阿拉善左旗| 广宁县| 偃师市| 益阳市| 曲靖市| 邵阳县| 黑山县| 思茅市| 高要市| 乐平市| 安达市| 新余市| 雅安市| 封开县| 台中县| 江津市| 临潭县| 韶山市| 三门县| 依兰县| 建昌县| 景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