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學野渡:寫給法學院新生(第二版)
- 鄭永流
- 2372字
- 2019-10-25 18:48:39
2 再老也有根
久經海上風浪,慣于浪跡天涯,
海倫,你那艷麗的面容,你那紫藍的秀發,
你那仙女般的風采令我深信:
光榮屬于希臘,偉大屬于羅馬。
19世紀美國詩人、小說家和文學評論家愛倫·坡在《致海倫》中如是吟唱。的確,僅僅三個名字就足以讓希臘人感到無上榮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古代希臘是西方文明的搖籃,所以黑格爾說:“一提到希臘這個名字,在有教養的歐洲人心中,尤其在我們德國人心中,自然會引起一種家園之感。”但法學卻不然,古希臘各城邦國沒有正規的法學教育和訓練,也沒有出現法律職業階層。古希臘實行的是大眾化司法,“人人皆可為法官”,司法不需要由專門的法律職業人來維持。例如在雅典,除了長老會的元老們可以行使審判權之外,由隨機挑選的民眾組成的臨時陪審團也可以行使審判權,“民主”是判決的重要方式。一個很好的例證就是“蘇格拉底之死”。
蘇格拉底之死
蘇格拉底是當時最負盛名的哲學家,民眾大會以281票對220票的結果,判處蘇格拉底死刑,課予他的罪名是:“不敬神”和“蠱惑青年”。
為何“民主”會處死“智慧”,這可用兩千多年后法國人塞奇·莫斯科維奇在《群氓的時代》里的文字來解釋:“一個群體或者一群民眾就是擺脫了束縛的社會動物。道德的禁忌松弛了。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消失了。人們通常都在暴力行為中表達他們的夢想、他們的情感,以及所有的英雄主義、野蠻殘暴、稀奇古怪和自我犧牲。一個騷動的、情緒高昂的群體,這些就是人群的真正特點。它也是一股盲目的不可控制的力量,能夠移山倒海,克服任何障礙,甚至摧毀人類幾個世紀所積累的成就”。所謂民主的多數的暴政就源于此。
而羅馬自誕生之初起,就充滿了征服與掠奪,權利與變革,其間武力與法律為兩利器,于是,德國著名法學家耶林(Rudolf von Jhering,1818—1892)在其《羅馬法精神》一書中說:羅馬帝國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羅馬帝國的滅亡而消失,宗教隨著人民思想覺悟的提高、科學的發展而縮小了影響,唯有以法律征服世界是最為持久的征服。
西方正規的、學院式的法學教育和訓練始于古羅馬。自羅馬頒布了著名的《十二銅表法》(公元前451年,是保存至今的最早的成文法)后,羅馬法律教育也應運而生。公元前3世紀前后,社會上出現了一些法學家,他們公開招收學生,傳道授業。接著,私人創辦的法律學校也零星出現,第一個被奧古斯都皇帝授予法律解答權的法學家薩賓(Sabinius)創辦了最早的私人法律學校。至公元前2世紀末,首都羅馬及各行省都出現了私立法律學校。大約在帝國后期,公立法律學校出現,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羅馬法律學校和貝魯特法律學校。公元425年,狄奧多西二世在君士坦丁堡創設了世界歷史上第一所法律大學,羅馬的法學教育達到其鼎盛時代。
羅馬的法學教育一開始屬于在家庭中進行的貴族教育的一部分,習法是貴族的一種修養,上層人都以學法為榮,以不懂法為恥。西塞羅曾說,就像小孩學詩一樣,他兒時學過《十二銅表法》。之后,法學教育逐漸向平民階層擴散,并在學校中進行。學校的英文School這個詞源于希臘文“Scholé”,意為“休閑”(leisure),指只有有閑才能自由地追求知識。但后來無論是在何種學校中進行的教育,法學教育都以培養法律人才為目的,私人法律學校旨在培養貴族中的年輕人,讓他們能在行政和法律職業方面謀得一個職位。在公立法律學校一統天下后,公民充任司法官吏,必須受過專門的高等法律教育;申請律師及法官職務的人,必須接受五年以上的法律教育。相比希臘的教育,羅馬的法學教育少了一些思辨和理性,而多了一些職業化傾向,但仍受亞里士多德自由教育思想的影響。西塞羅等人認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養雄辯家,而要成為一個雄辯家就必須具有廣博的知識。他主張:一個雄辯家應該學習的科目十分廣泛,如文法、修辭、算術、幾何、天文、音樂、政治、軍事、哲學等。法律學校學生的平均年齡在20~25歲之間,在上法律學校之前,通常已經受過文法學校和修辭學校的教育,法律教育培養的是具有博雅基礎的法律職業專才。下面是古羅馬喜談法律的人們常做的一道數學題:

古羅馬雄辯家霍滕修斯
據說他在辯論時從不使用稿子,也從不記錄辯論對手的發言。
圖片來源:http://fashi.ecupl.edu.cn/article_show_full.asp?ArticleId=152。
遺產應怎樣分配
一位寡婦要把她丈夫遺留下來的3500元遺產同她即將生產的孩子一起分配。生的如果是兒子,按照羅馬的法律,做母親的應分得兒子份額的一半,生的如果是女兒,就應分得女兒份額的兩倍。可是事情卻是:她生了一對雙胞胎——一男一女。那么,遺產應怎樣分配才符合法律呢?
法律教育的興起造就了一個職業法學家階層,法學家的活動分為編撰、辦案、答復和著述,其中最多的是答復和著述。他們解答問題的共同原則是:凡依舊法解決問題有失公平時,就從舊法的基本原則中推演新的具體辦法加以解決。從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6世紀,羅馬共有118名法學家,其中最為著名的有蓋尤斯(Gaius,約130—約180)、帕比尼安(Papinianus,約150—212)、保羅(Paulus, ? —222年前后)、烏爾比安(Ulpianus, ? —228)和莫迪斯汀(Modestinus, ? —244)五大法學家。

烏爾比安(Ulpianus, ? —228)
曾身居要職,公元222年時為羅馬最高裁判官。烏爾比安提出“法學(Jurisprudentia)是神人之事,公正非公正之藝術”這一經典表述,公法與私法的劃分是其重要理論貢獻之一。圖片來源:http://fashi.ecupl.edu.cn/...。
公元426年西羅馬皇帝瓦倫丁尼安三世與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二世頒布《引證法》,給予這五名法學家的著述以法律效力,許可在法庭上引用它們。根據《引證法》,凡法律未有明文規定者,依此五大法學家的觀點定奪;五名法學家的觀點有分歧時,依多數法學家的觀點;觀點相持不下時,以帕比尼安的為準。而蓋尤斯一生著述頗豐,尤以《法學階梯》(教科書的通名)蜚聲法壇。該書語句精練,分析精辟,深入淺出,簡略得當,長期被用作法科學生的課本。公元6世紀,尤士丁尼大帝頒布《國法大全》,其中包括他自編的《法學階梯》和《學說匯纂》,《法學階梯》以蓋尤斯的為藍本,但《學說匯纂》則選烏爾比安的觀點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