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報告(2012)
- 魏建 李少星等
- 1772字
- 2019-10-25 18:34:03
第六節 規劃實施以來的生態建設狀況
一、重視程度大幅提高
在全省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工作會議、各級黨代會報告、政府工作報告及出臺的各種文件、規劃中,強調和突出“生態優先”的意識,堅定不移地搞好生態保護,始終把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放在首要位置。
二、生態建設系統推進
生態建設方面,加大了自然保護區建設力度;啟動實施了百萬畝濕地修復工程和黃河刁口河流路生態調水工程,斷流34年的刁口河重新恢復過流;全面啟動建設了造林綠化工程、縣(市、區)污水處理設施、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農村環境連片綜合整治等一批重大項目。2011年加快推進“三網”綠化工程和黃河大堤百里綠色長廊建設,修復濕地20萬畝。
三、節能減排卓有成效
山東省政府、財政部、環保部確定將黃河三角洲作為2011—2013年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區域,在萊州開展重點示范,已下達中央和省級資金6000萬元;深入實施了“碧水藍天行動計劃”和生態市縣建設;集中開展了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和自然保護區執法檢查活動,新、改、擴建污水處理廠35座,確保污水達標排放,小流域綜合治理取得明顯成效;區內燃煤電廠全部完成脫硫設施改造。
循環經濟建設穩步推開。逐步形成了魯北化工生態工業園、西王集團工業園、勝利工業園區等一批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實施了212個重點節能項目,總投資112.4億元,實現節能當量285萬噸標準煤。2011年在全國率先開展了海洋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損害補償試點工作,建立了重點生態功能區補償機制。
減排努力有成效。黃河三角洲兩個核心市東營和濱州,在兩個主要排放指標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氨氮排放量上均呈減少趨勢,整體發展質量在提高,兩指標減少幅度均大于全省平均水平。兩市相比,東營減少幅度更大,其中氨氮排放量減少了21.6%。廢水排放量雖然一直增加,東營和濱州2010年分別增加1399萬噸和3449萬噸,東營增加8.5%,濱州16.6%,東營廢水排放控制相對較好,見表1—12。
表1—12 2009—2010年東營與濱州污染物排放情況

資料來源:《山東統計年鑒》(2010年、2011年)。
但是黃河三角洲的環境保護壓力依然較大,減排任務艱巨。這不僅因為黃河三角洲本身的生態系統較為脆弱,更因為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對生態產生的影響也在加大。根據《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2011年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情況的通報》(魯政字〔2012〕181號),“十二五”規劃要求濱州COD、氨氮這兩個指標分別減13%和15.30%,但是2011年度只分別完成了1.55%和1.78%,未達到“十二五”年均進度要求。東營、濱州SO2減排也均未能達到年均進度要求,東營年度減少0.76%,濱州年度減少2.20%。NOX排放量均同比上升。2009—2010年濱州市能耗指標值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將近20%,經濟運行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見表1—13。
表1—13 2009—2010年東營與濱州能耗指標變化情況

資料來源:《山東統計年鑒》(2010年、2011年)。
山東省2008年萬元GDP能耗降低6.47%,2009年降低5.46%,2010年降低4.39%,處于持續降低的趨勢。但是隨著指標的越來越小,降低幅度也在下降。黃河三角洲能耗指標也符合這一發展趨勢。也就是說,減排的空間越來越小,要求越來越高,但是經濟社會發展速度和深度在不斷擴大,二者之間的矛盾將日趨尖銳。因此,要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工作,進一步優化能源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大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力度,實現高效生態發展。
四、城市環境不斷改善
東營全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94.8%以上;城市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繼續保持100%;近岸海域功能區達標率100%,各類噪聲均符合相應功能區劃要求。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85%,城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十一五”減排指標得到國家確認,化學需氧量累計削減20.6%,二氧化硫累計削減40.4%。
濱州市城區空氣質量良好率達59.7%,同比提升6.7個百分點。城鎮污水處理廠出水標準均提升到一級,河流水質持續改善,19條重點河流29個監控斷面。COD、氨氮年均濃度分別下降27.1%、30.8%,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始終保持100%。生態建設成績顯著。2個縣獲得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命名,4個鄉鎮獲得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命名,7個鄉鎮獲得省級環境優美鄉鎮命名;貝殼堤島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范圍和功能調整方案得到國務院批準。環境安全防控體系建成,已覆蓋96家市控以上重點污染源、15個空氣自動站、10家城鎮污水處理廠、16個河流出入境斷面及飲用水源地。積極建立和完善風險源檔案,對全市44家放射源使用單位的381枚放射源實施了規范化管理。嚴格環境執法,累計查處各類環境違法行為28起,依法清理取締土(小)企業23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