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報告(2012)
- 魏建 李少星等
- 2124字
- 2019-10-25 18:34:03
第七節 規劃實施以來城鎮化推進狀況
一、城鎮組團一體化發展思路基本明確
《規劃》實施后,黃河三角洲區域的城鎮化發展思路進一步明確,城鎮組團發展、產業和城鎮相互促進成為基本發展原則。一是,依據城市群發展理念,打造東營—墾利—利津—濱州多中心城市區,著眼于共同打造黃河三角洲雙核型強中心城市,促進整體競爭力提升;二是以德—龍—煙鐵路為軸,促進沿線城鎮的發展,德—龍—煙鐵路線穿過惠民、陽信、無棣、濱城區、東營區、墾利、利津、濰北新城區、萊州,以鐵路干線為主軸,形成沿鐵路通道城鎮發展帶;三是融合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依托港口和規劃建設的濱海高等級公路,發展濱州北海新城、東營港城、洋口、濰北新城、昌邑、萊州等城鎮,形成沿海港口城鎮帶;四是慶云與樂陵一體化發展,慶云與樂陵各自人口規模較少,經濟總量較小,實現一體化后更能形成合力,統一規劃,協同發展。
二、城鎮化水平仍需提高
規劃實施以前,黃河三角洲城鎮化水平遠遠落后全省平均水平。2011年城鎮化水平和山東省平均水平基本相當,達到50%左右,發展速度高于山東省的發展速度。預計2015年黃河三角洲的城鎮化水平將超過全省平均水平,達到55%,見表1—14。
表1—14 黃河三角洲城鎮化水平預測(%)

資料來源:《黃河三角洲城鎮發展規劃(2011—2020年)》。
2011年東營城鎮化率高于濱州水平,達到60.97%。在東營城市化加速的進程中,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模式發生了兩個轉變,即從過去的以“就地轉移”為主變為以“異地轉移”為主,從過去勞動力“兼業型”為主變為“專業型”為主,全市暫住人口總量大幅上升。根據《東營市城鎮體系規劃》預測,到2020年,總人口達到280萬人,城鎮化水平達到72%,城鎮人口202萬人。
截至2011年底,濱州市城鎮化率由2005年的31.44%提高到47.98%,位居全省第十位。按照已編制完成的山東省《黃河三角洲城鎮發展規劃》和《黃河三角洲(濱州)城鎮體系規劃》,到2020年,濱州市城鎮化率將達到66%。城鎮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目前濱州市城鎮化水平偏低,已成為制約濱州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因素。為加快城鎮化進程,濱州市提出了“到2012年全市城鎮化率達到50%以上,到2020年突破60%”的目標。
三、城鎮發展框架基本形成
核心城市的城市建設思路明晰,發展格局基本形成。東營市進一步優化中心城用地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按照“東擴、西疏、南展、北延、中優”的發展策略,形成“一城五組團”的生態型組團式空間布局結構,對中心城用地布局進行調整完善,打造適應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的中心城市。濱州市提出打造“黃河三角洲中心名城”的思路,走“高效、生態”之路,深刻挖掘城市文化內涵,進一步加大“東優、西延、南跨、北拓”力度,構建科學合理、功能齊全、生態宜居的城市發展新格局。
縣域城鎮化框架全面展開。濱州市縣域各節點城鎮框架基本成型,提高了城鎮的承載力和發展后勁。各類城區根據自己特點,高起點規劃,穩步推進,提高自身輻射帶動能力。沾化縣城加快徒駭河兩岸開發,打造徒駭河城市景觀帶;博興縣城突出“三河兩水一湖”生態文化區城市建設工程;鄒平縣城堅持“水為魂、山為韻”的城市建設理念,啟動“三山兩湖一河片區”開發建設;壽光市在發展鎮域經濟過程中,構建工農互動良性循環,統籌城鄉加快發展,建成區面積49.5平方公里,四年來完成小城鎮投資49億元,城鎮化水平達到55.5%;萊州市區建成區面積由34平方公里擴大到40平方公里,城區人口由27萬人增加到34萬人,統籌推進村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一體化,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以鎮駐地、經濟強村為重點,加大農村住房建設和舊村改造力度,配套完善商貿、醫療、文化、教育、金融等服務設施;昌邑縣城建成區面積25平方公里,四年里完成小城鎮投資44億元,人口承載力加強;高青縣城建成區面積也擴展到14.2平方公里。
四、城鄉一體化發展步伐加快
黃河三角洲內,作為吸納農村勞動力轉移重要節點的小城鎮發展不足,規模實力弱。2009年黃河三角洲建制鎮120個,鄉39個,自然村11181個,規模較大的鄉鎮較少。僅有魏橋鎮超過了10萬人,大王、孤島超過5萬人,沙河等5個鎮超過3萬人,有46個鎮人口在6000人以下,且大部分在4000人以下。城鎮體系處于發展階段,城鎮人口規模偏小,部分城鎮僅僅作為轄區的政治中心,基本沒有輻射轄區的能力。城鎮之間缺乏分工與協作,處于一種半離散、不成熟的發展階段。另外,經濟實力強的城鎮僅集中在某一地區,城鎮發展地區失衡。
為改變上述局面,《規劃》實施后城鄉一體化步伐加快啟動。在村級層面,濱州市堅持城鎮建設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雙輪驅動的策略,協調推進,互動發展。結合農房建設與危房改造,全市將建成50個精品新型農村社區,促進農村人口就地城鎮化。東營市新型農村社區將依托衛星城鎮、一般鄉鎮駐地和中心村,建設新型農村社區(農民居住社區和社區服務中心),輻射帶動周邊村莊,引導合村并點,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按照農民居住社區300戶以上,社區服務中心服務人口3000~5000人,服務半徑2~3公里的原則,全市共規劃建設200個新型農村社區。按照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時序,2010年各衛星城鎮和其他小城鎮駐地在改造鎮中村的基礎上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有條件的中心村進行新型農村社區試點,重點是搞好社區服務中心建設。至2015年,整合現有的行政村,引導合村并點全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