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釋主體性原則
馬克思主義的主體性原則是人對世界包括對自身的實踐改造原則,是從人的內在尺度出發來把握物的尺度的原則,是強調人的發展和人的主體地位對改造世界所具意義的原則。它與唯心主義、無政府主義和個人主義的主體性原則有著本質的區別。正因為如此,它是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哲學形態的建構原則,也是馬克思主義者的行動原則。舊唯物主義的客觀性,只是客體、客觀世界的客觀性。從主體性原則出發的客觀性,則是包含對象世界的、主體的和主體活動的客觀性。

一、馬克思主義主體性原則的含義
自然,主體性原則并非馬克思主義的獨創,從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到康德、費希特、黑格爾,主體性原則完全被理解為精神的自我運動、自我完善的原則。在這里,主體性與主觀性、精神性是等同的,主體性原則只是唯心主義的抽象能動原則。然而,馬克思主義主體性原則是唯物主義的,是主體性原則發展的新的歷史階段。馬克思主義的主體性原則是人對世界包括對人自身的實踐改造原則,是從人的內在尺度出發來把握物的尺度的原則,是強調人的發展和人的主體地位對于改造世界所具意義的原則。這一原則當然要求深刻地把握世界的規律即物的尺度,但是,僅僅正確理解物的尺度還不夠,如同馬克思所指出的,費爾巴哈“和其他的理論家一樣,只是希望達到對現存的事實的正確理解,然而一個真正的共產主義者的任務卻在于推翻這種現存的東西”。換言之,必須從主體出發,從實踐出發對現實、對象、感性進行合乎人性發展的改造。只有把這兩者結合起來,才算真正把握馬克思主義的主體性原則。
馬克思主義的主體性原則具有三個顯著特點,或者說它是由三個小原則構成的有機系統:(1)從主體出發的原則,即從主體角度來把握世界。也就是說,人對世界的關系是“從自己出發”,“為我而存在”的關系,即以人為出發點的自組織進行的關系,并又能把這一過程作為對象來把握。(2)實踐改造的原則。馬克思主義的主體性原則的核心是實踐改造性,即以人的方式來改造物的存在方式,使物按人的方式而存在。這一實踐改造過程是以人類為主體的物質系統對以世界或環境為客體的物質系統的自由自覺的對象性活動過程,是社會化了的人類所展開的物質活動過程,是人與自然的高級的控制與被控制過程,它包含物質轉換過程、精神認識過程、價值實現過程以及真善美、目的、行為、自我認識、反饋等等關系在內的復雜運動過程。(3)符合人性發展的原則。主體性原則的最終目的是“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
。換言之,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關系始終是并且永遠是人類社會客觀性的基礎,而主體性原則并沒有否認這一客觀性,它要求“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實現這一物質變換,使人類本性的發展與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之間取得一種和諧的統一。當然,這是一個歷史運動過程。顯而易見,馬克思主義的主體性原則不能簡單歸結為一般的能動性原則,更不能曲解為抽象的精神能動性、個人能動性的原則,它與唯心主義、無政府主義以及個人主義的主體性原則有著質的區別。
二、主體性原則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現在的問題是,對于馬克思主義的主體性原則有著不同的看法。比如有的把它誤解為主觀性;有的認為主體性原則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是有人試圖用主體性原則來改造馬克思主義哲學;還有人認為主體性原則實際上只是主體性因素的抽象。如果主體性原則只是主觀性,那當然只是一個認識論中的問題,片面強調這種主觀性,自然會成為通向唯心主義的中介;如果主體性原則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的東西,那么用它來改造馬克思主義哲學,那當然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過時論的翻版,這當然是不可容忍的,如果主體性原則只是主體性因素的抽象,那么片面抬高主體性原則,當然就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片面理解。但是,所有這些問題統統是不存在的。因為主體性原則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內在的最根本原則之一,它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何以見得?
第一,馬克思主義的主體性原則是其唯物主義哲學形態的建構原則。
按照馬克思的劃分,唯物主義發展形態經歷了由客體的唯物主義、直觀的唯物主義到實踐的唯物主義的發展。客體的唯物主義即“純粹的”唯物主義、自然科學的唯物主義,是費爾巴哈哲學產生前的僅僅從客體形式來把握對象的唯物主義,是堅持自然本體論的唯物主義。這一唯物主義形態具有巨大的缺陷,即“漠視人”、“使自然和人服從于同樣的規律”。直觀的唯物主義是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形態的唯物主義,“即不是把感性理解為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至多也只能做到對‘市民社會’中的單個人的直觀”。而與客體的唯物主義、直觀的唯物主義區別開來,使唯物主義哲學形態進入馬克思主義階段的,正是主體性原則,即從“人的感性活動”、從“實踐”、從“主體”方面來把握對象、現實、感性。因而若沒有主體性原則便沒有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的唯物主義形態,它的重要意義不管如何估價也不會過分。
同時,馬克思主義以感性活動即實踐為核心的主體性原則,又是以自然界的優先存在為其基礎、條件和前提的,這使它與唯心主義抽象能動性的精神主體性原則本質地區分開來。但是,這絕不能歸結為這樣一種看法:馬克思主義既從實踐、主體角度看世界,也從客體、直觀角度看世界。這種觀點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客體觀與舊唯物主義的客體觀混為一談,這樣一來,馬克思主義哲學只不過是舊唯物主義客體的唯物主義加實踐加主體而已。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世界、客體的承認,是從實踐的對象存在來肯定和把握的,它所理解的客體和客體性,是指實踐的對象性和對象性的存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實踐唯物主義,這是它與一切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區分開來的根本點。
第二,馬克思主義的主體性原則是其哲學世界觀的發散原則。
從主體出發來理解對象、現實、感性,構成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向各個方向、諸多方面發散出去的過程,它類似一種普照之光,改變了各種觀點的內涵。具體地說:(1)改變了物質第一性的內涵,“存在”已由自然存在向社會存在轉化,“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實際生活過程”,“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也就是說,存在是自然界、社會、人的相互作用的過程,必須從這里出發來堅持物質第一性。(2)實現了本體論的歷史轉換,即由自然本體論向實踐本體論轉化,確認實踐“是整個現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礎”
。(3)完成了自然觀、社會觀的歷史變革,由舊唯物主義的把社會還原為自然的機械觀點,飛躍到馬克思主義的堅持社會本身的不可還原性,并從社會化、人化過程來考察自然界。(4)開拓了歷史唯心主義轉化到歷史唯物主義的哲學新時代。(5)實現了由舊唯物主義直觀反映論向馬克思主義能動反映論的飛躍,如同恩格斯所指出的,“人的思維的最本質和最切近的基礎,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變化,而不單獨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學會改變自然界而發展的”
,從而揭示出現代認識論的根本方向。(6)使社會的發展與個人的發展統一起來。
第三,馬克思主義的主體性原則是馬克思主義者的行動原則。
馬克思用一句話概括了他的哲學與舊哲學的區別,“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列寧也表述了同樣的思想,“世界不會滿足人,人決心以自己的行動來改變世界”
。而主體性原則正是改變世界,使世界滿足人的原則。
三、主體性原則與客觀性的關系
至于談到主體性原則與客觀性的關系,我認為正是在這里體現出馬克思主義哲學對舊哲學的框架和思維方式的變革。客觀性即客觀實在性,若從認識論角度理解,客觀性是認識中不依賴于認識者的客觀內容。問題在于,舊哲學都是以思維與存在的關系來套主客體關系的,他們把主體等同于主觀,客體等同于客觀,又等同于物質,他們的客觀性是排斥主體的,仿佛主體不是客觀存在物,主客體關系不是客觀的關系。馬克思主義的主體性原則變換了這一思考方式,從人對世界的實踐改造的主體活動角度來把握客觀性,因而客觀性是在對象、主體和主體活動中的客觀性,它比之于舊唯物主義所理解的客觀性是更高級的客觀性:(1)主體性原則對客觀性的承認,不僅有對客體、客觀世界的客觀性即作為對象世界的客觀性的承認,而且包含對主體的客觀性的承認,客觀性由一種單向承認進入到雙向和多層次承認;(2)主體性原則對客觀性的運用,不僅從真的角度,而且從善和美的角度,客觀性跳出了僅僅是世界和認識的狹小框架,而成為實踐活動中的全面的客觀性;(3)主體性原則作為實踐改造活動的原則,它又不斷校正和防止對客觀性的偏離。正因為馬克思主義的主體性原則也就是實踐改造原則,因而它內在包含主體性與客觀性的統一。總之,從主體性原則出發的客觀性包含三重含義:對象的客觀性、主體性的客觀性、主體活動的客觀性。若按層次來分,則有本體論的、認識論的、知識論的、符號論的、方法論的等等。舊唯物主義對客觀性的理解,充其量只能從客體和直觀的角度出發達到本體論的和認識論的這兩個層次。因此,是否從主體性原則出發來理解和把握客觀性,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舊唯物主義哲學的分水嶺之一。舊唯物主義思維方式能做到的,只是把客觀性與主體性對立起來。
(原載于《哲學動態》199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