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陳志良文選
  • 陳志良
  • 5873字
  • 2019-10-25 18:26:42

主體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范疇

主體性作為哲學范疇并不是馬克思主義的獨創,但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其持有自身獨特的理解。否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體性范疇和主體性原則,或者僅僅把它歸結為主觀性、個人性、非理性等等,都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所實現的哲學變革認識不足。因為正是對主體性范疇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解,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同舊唯物主義、唯心主義在本質上區分開來,成為“新唯物主義”、“實踐的唯物主義”的。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2版,第1卷,61、56頁。今天討論主體性問題,也仍然是對“新唯物主義”之所以“新”的理解問題。

一、哲學史上對主體性的形形色色理解

探討主體性范疇,必須把哲學史上曾經有的和當代西方仍然流行的關于主體性的理解,同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主體性的理解區分開來,必須對它們的內涵、側重點和角度作出理論上的認定和區別。

從哲學發展史來看,主體性作為一種觀念早已產生,當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中國古代哲學家孟子推出“萬物皆備于我”的命題時,就表征著主體性范疇的重要意義。但在馬克思對主體性范疇作出實踐唯物主義的改造前,主體性范疇在一些不正確的前提下和過于狹窄的范圍內運行著。歸結起來,主要有四種類型:

其一,主體性是從我出發的抽象精神能動性原則。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康德的“人為自然立法”,費希特的“自我設定非我”,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的“實體即主體”等等,都是這一演化過程中的不同階段。特別是康德,針對歷史上由客體出發、使主體圍繞客體旋轉的思維方式,提出了具有普遍意義的主體性原則問題。但是,無論康德還是黑格爾和上述其他人,只是在精神性、主觀性的框架內,或在認識論的范圍內談主體性。馬克思批評他們:“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卻發展了能動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發展了,因為唯心主義當然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同上書,58頁。馬克思一語中的,唯心主義的主體性是抽象的能動性,其要害就在于不懂得感性活動即實踐。

其二,主體性是從私人利益出發的個人主義原則。個人作為歷史范疇,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物。資產階級的思想家把個人抽象為“魯濱孫式”的和盧梭的“自然人”,并把“私人利益”確定為社會的最高原則。他們提出這樣的思想:“每個人追求自己的私人利益,而且僅僅是自己的私人利益;這樣,也就不知不覺地為一切人的私人利益服務,為普遍利益服務。”因此,“當每個人追求自己私人利益的時候,也就達到私人利益的總體即普遍利益。”《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102頁。馬克思也批評了這種觀點,因為對私人利益的普遍肯定立即可以轉化為普遍否定,這就是每個人都妨礙別人利益實現;而且關鍵在于,盡管“個人總是‘從自己出發的’”,但“單個人的歷史決不能脫離他以前的或同時代的個人的歷史,而是由這種歷史決定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514、515頁。。在這里,問題分成兩個方面:第一是個人在任何情況下總是從自己出發,這是毫無疑問的;第二則是個人從自己出發“不是唯一的”,而是“這種歷史決定的”。對此必須作出分析。

其三,主體性是以非理性為內核的個人存在原則。作為對理性的逆動,尼采在“重估一切價值”的口號下,開辟了當代非理性主義思潮先河。這一思潮把人的個體存在歸結為意志、生命運動、非理性,直到弗洛伊德深入到“本我”的潛意識領域。即使這樣,非理性主義作為對資本主義畸形的工業文明的反抗,作為揭示理性對立面的非理性的意義,仍然有著不可否認的合理性因素。

其四,主體性是以“理解”為特殊途徑的人的意義世界的原則。人對世界的把握,是通過大量中介系統來進行的,中介使統一的世界多重化。以符號中介為例,符號一方面是指稱,一方面是意義,因而在這一中介過程中世界對人具有了二重化或多重化。符號的功能也相對獨立,指稱指向對象世界,而意義指向文化世界。從維柯的“想象科學”、狄爾泰的“釋義學方法”,一直到現象學、現象學的釋義學、哲學釋義學以及理解社會學等等,始終把重心置放于“理解”和“解釋”上,即指向人的“意義世界”、“文化世界”。這一人文主義思潮走著不同于科學主義的道路,其影響在現代世界越來越大。

毋庸諱言,主體性在西方已經走的和正在走的道路,強調的是人的精神能動性、思維的建構性、人的個體存在、非理性和意義世界,它們在反對對世界作純客體主義、機械主義、自然主義的把握的同時,也一般地反對著唯物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但是,這絕不能證明主體性便是主觀性,弘揚主體性便是贊美非理性、個人主義和唯心主義。這里有兩個問題:第一,西方哲學史對主體性的形形色色的理解,在總體上和方向上是錯誤的,但它們的合理性仍然是必須肯定和承認的,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研究、分析和合理地批判它們。第二,馬克思對主體性有著自己的理解方式,對于我們說來,重要的是深入研究和闡明馬克思主義的主體性和主體性原則,并沿著這一方向前進。因噎廢食、談虎色變,絕不是馬克思主義者的態度。

二、馬克思主義的主體性理解

只要研討馬克思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及《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識形態》等著作,不難發現,馬克思正是以他對主體性的理解來建構自己的新唯物主義的,這一立場貫徹馬克思的一生。

應該指出,在馬克思的時代,舊唯物主義已經江河日下,他們只從純“客體”和“直觀”的角度來理解世界,把自然界的規律套到社會和人的活動上面,完全抹煞了社會和人的活動的能動性,如霍布斯就把“唯物主義變得漠視人了《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331頁。。而唯心主義的能動性是抽象的,二者根本缺陷就是不懂實踐。馬克思正是從“革命的實踐”出發來建立自己的主體范疇的。在馬克思看來,主體不是精神、理性和作為唯一者的“我”,主體是活生生的“社會歷史中行動的人”,是“社會化了的人類”。這就是說,所謂主體是指人與周圍世界相互作用過程中的社會實踐者、行為者、改造者、控制者。馬克思一再強調:“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化的人類。”這種新唯物主義不同于歷史上以“解釋世界”為己任的舊哲學,而是一種主體能動地“改變世界”的哲學。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2版,第1卷,61頁。可見,馬克思從實踐和主體出發,實現的是一場哲學思維方式、坐標、出發點和哲學形態的革命。

在馬克思那里,主體性是社會實踐者的特性,是以實踐活動為軸心而展開的主、客體關系中主體的特性。具體地說,主體性是人對世界包括人自身的實踐改造性,是從人的內在尺度出發來把握物的尺度的特性,是高揚人的發展和人的主體地位對世界改造意義的特性。主體性是馬克思關于群眾的歷史作用和無產階級歷史使命的理論之哲學根據。馬克思主義主體性范疇揭示著和表征著這樣幾方面的問題:(一)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即人盡管是世界發展的產物,但在人產生之后,人對世界處于一種主導、主控、主要的地位;(二)人對世界的把握方式,即控制與被控制、改造和被改造的把握方式,這是以實踐為軸心的高級的物質運動形式,是人類參與到整個世界運動中的存在方式;(三)人和世界相互發展方向,只要把20世紀的發展與人類歷史、物質世界的歷史相比較,不難發現至高無上的自然界的存在“不過是人的對象,不過是有用物;它不再被認為是自為的力量;而對自然界的獨立規律的理論認識本身不過表現為狡猾(指理性的狡猾——本文作者注),其目的是使自然界(不管是作為消費品,還是作為生產資料)服從于人的需要”《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393頁。。這就是說,以往的哲學以說明世界是什么為滿足,而馬克思根本改變了這一點,他指出:費爾巴哈“和其他的理論家一樣,只是希望確立對現存的事實的正確理解,然而一個真正的共產主義者的任務卻在于推翻這種存在的東西”《馬克思恩格斯選集》,2版,第1卷,96~97頁。。哲學應從“自然的崇拜”中解放出來,使自在的世界服從人的需要和人的發展。當然,由此絕不能得出可以無視自在世界客觀性的結論,這里只是提出了這樣的思維方式:人類作為世界的主體當然要把握對象的客觀性,但也絕不應停留在客觀性上,更為重要的是如何使客觀性與人的內在尺度、存在方式、需要、利益、發展等結合起來。正是在這一意義上,可以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歸結為按人的發展來改變世界的哲學,這就是主體性范疇的主要意義所在。

若從總體和動態過程來分析馬克思主義的主體性范疇,它有三個最顯著的特征:

第一,“從主體出發”或“從‘我’出發”的特點。主體性說明人對世界的關系總是“從自己出發”,是“為我而存在”的關系,否則就無所謂主體的地位可言。這里必須指出這樣一點,“為我而存在”、“從自己出發”指的是一種關系,或者說是主體對世界的把握角度、方位、坐標、出發點,并非指世界是為某個個人、私人而存在的。這也就是說,人類對世界的把握是以“地球為中心”、以“人類為中心”的,是從人的內在尺度出發的對物的把握,是從社會歷史出發的對自然的把握。馬克思把這種關系稱為“為我而存在”的關系,認為這是人類區別于動物的根本特性之一,他指出:“凡是有某種關系存在的地方,這種關系都是為我而存在的;動物不對什么東西發生‘關系’,而且根本沒有‘關系’;對于動物來說,它對他物的關系不是作為關系存在的。”同上書,81頁。動物與他物的關系是一種自在的關系,它不能把這種關系作為自己對象,因而沒有對我的關系,從而也就不是主體。而人類則把自己由世界中普通的一員上升為唯一的自由自覺的能動者和改造者,當實現這一歷史轉折后,世界也就轉化為主體對象性活動中的對象世界,成為人的有用物。這也說明:人與世界的關系就是人作為主體與對象世界的關系,人類只從人類的角度,從自身的坐標、內在尺度而特殊地把握世界。企圖離開這一出發點,而從無中心、無人類的角度來描述世界,在實踐中是做不到的,在理論上則是歷史的倒退。

毫無疑問,主體性這一“為我而存在”的關系,對于舊唯物主義思維方式的沖擊是致命的,它包含著對世界、自然界、社會和人類發展的革命性的理解,它與現代科學和實踐所揭示的方向相一致。要承認馬克思主義的主體性范疇,就必須承認人對世界的關系是為我而存在的關系,而且人類又把這一關系本身作為自己和改造的對象,從而使人的活動達到自由自覺。

第二,實踐改造的特點。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看來,主體性范疇的本質特征便是對世界的實踐改造性,這是它區別于其他哲學流派對主體性理解的根本之點。它的合理內涵便是以人的方式來改造物的存在方式,使物按人的方式存在。它是人參加到世界進程中去的方式,因而絕不能把實踐僅僅理解為是人與世界的一種中介關系。主體的實踐改造性表明主體是“普遍利用自然屬性和人的屬性的體系”,是“社會成員對自然界和社會聯系本身的普遍占有”《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392、393頁。。當然,還可以從各個方面對實踐改造性作出分析:若從內容上考察,實踐改造是人化世界一切關系得以發生、存在和發展的原生點;若從形式上考察,實踐改造關系包含著物質轉換關系、精神認識關系、價值評價關系等三大關系;若從動態過程考察,則包含目的、手段、自我認識、反饋、追求真善美以及幻想、理想、想象等等的綜合運動過程。應該說,西方現代思潮中的精神能動性、人的個體性、非理性、意義世界等,都只有置入實踐發展過程中才能得到合理解釋,同樣,思維和存在的關系、歷史的主客體、歷史的決定論與選擇論等等,也只有在實踐過程中并從屬于這一過程才能全面理解。總之,從實踐出發是把握自然、社會、思維和人的發展的基石,也是理解主體性的鑰匙。

第三,符合人類發展的特點。盡管馬克思批判過抽象的人道主義、純粹的“我”,但這并不是證明人性、個人等范疇在馬克思那里是無足輕重的。問題恰恰相反,馬克思提出了自己的人性、人的本質、個人等等范疇,并把它們貫徹到主體性范疇中去。馬克思認為,歷史“也是個人本身力量發展的歷史”,“整個歷史也無非是人類本性的不斷改變而已”《馬克思恩格斯選集》,2版,第1卷,124、172頁。,而未來的共產主義,只是人類“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92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這里就指明了人類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發展方向,即在什么樣的條件下來協調二者的關系。它包括三方面內容:(1)人類本性、個人;(2)物質轉換;(3)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那種認為強調主體便是否認或忽視客體的觀點是沒有根據的,因為主體始終是對象性活動中的主體,而主體性是進行主體活動的主體特性,這些概念本身展現為一種關系中的存在,它是一種現實的歷史發展的關系,只不過在主客體關系中,主體具有主導、主控、主調的地位。因而是一個更為重要的范疇罷了。

對于主體和主體性還可以從其他方面來分析,但從上述三個方面把握馬克思主義的主體性范疇卻是根本的。顯然,這些理解與某些同志的理解并不一致,在這里有必要作出如下區分:

(一)主體性包含著主觀性,但不能歸結為、等同于主觀性,問題是反過來的,主觀性從屬于主體性。當主體作為能動的物質系統去改造作為客體的物質系統時,它當然包含著對世界進行認識的主觀性,但更重要的是主體對客體的物質能量、信息的轉換過程,對社會和自然的普遍占有過程。把主體性當作主觀性,不過是仍然為近代哲學的理解所局囿,而沒有達到馬克思主義的理解;至于把馬克思主義的主體性理論當作主觀性來批判,就不免會導致向舊唯物主義的倒退。

(二)主體性也包含著個人性、利益性、非理性以及意義、理解等等在內,但也不能因此把主體性歸結為這些東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體性是在實踐活動中展開的主體性,并不是純粹的個人活動、私人利益的沖動。問題的辯證關系反而是,如果把馬克思主義主體性范疇當作純粹個人活動、私人的沖動等等來理解,或者把這些東西當作主體性的本質來批判,其結果都將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一種背離。

(三)還有一種意見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確曾賦予主體以突出的地位,但對主體性的強調要予以一定限制。我們承認在主體性的爭論中的確存在著某種混亂狀況,但這恰恰是對主體性范疇的理解不同而引起的,而不是由于“強調”的不適當引起的。難道不應從人的內在尺度出發去把握物的尺度嗎?難道不應對自然界、社會和人自身進行實踐改造嗎?難道不應突出在改造自然、社會和人自身的社會實踐中的人(社會的、階級的)的地位和作用?這里不存在什么限制的問題。馬克思主義的主體性范疇是徹底的,它就是對世界包括人自身的實踐改造性。

此外,還有人把強調主體性和主體性原則看作是“原則同格論”、“二元論”、“唯心論”,甚至把它當作資產階級自由化的理論基礎。其實只要是認真地、無偏見地對馬克思的著作及其哲學本質特點進行科學考察和思考,就不難看出這些帽子都是缺乏根據的。雖然,問題是極其復雜而廣泛的,它既涉及整個哲學史,也涉及對現代哲學及其發展的理解,更為重要的是,它直接就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特點、出發點、哲學思維方式及其發展的各種形態的理解問題。這一爭論,絕不應是就此“畫句號”的問題,相反,它不過是更大更廣更深的哲學理論探索的序幕而已。

(原載于《求是》1991年第14期,《新華文摘》1991年第9期全文轉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兴市| 吉安县| 汶上县| 南华县| 郎溪县| 普兰县| 马边| 兴和县| 会泽县| 盐边县| 昂仁县| 资阳市| 福建省| 尖扎县| 元谋县| 伊金霍洛旗| 将乐县| 峨山| 山东省| 略阳县| 阿荣旗| 榕江县| 万盛区| 汤阴县| 阜阳市| 突泉县| 封丘县| 桐柏县| 龙海市| 阳春市| 龙井市| 思南县| 菏泽市| 越西县| 辽宁省| 山西省| 宝清县| 甘南县| 永丰县| 铁岭市| 济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