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志良文選
- 陳志良
- 3488字
- 2019-10-25 18:26:43
馬克思主義主體性范疇的發生學前提
(一)實踐本體論是包含自然界的先在性、無限性、自在性在內的本體論。但它們都是立足于人類實踐活動、通過社會性過程來掌握的。(二)馬克思主義的主體性范疇,有其自然的、社會的和哲學的發生學前提。自然發生前提是動物性的對象性活動。社會發生前提是社會歷史創造的因素占主導地位的主體性。哲學前提是對希臘化時期的自我意識哲學、青年黑格爾派和近代的精神性主體性以及機械唯物主義不懂主體性歷史教訓的批判吸取。

一
在分析馬克思主義主體性范疇的發生學前提之前,我們簡要地先談談與主體性范疇不無關系的、我們關于實踐本體論的基本思想。
我們曾經提出,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變革的關鍵,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本體論理解為實踐本體論,換言之,實踐本體論就是把作為本體的物質“當作實踐去理解”。因為舊唯物主義的物質本體論實質上只是一種排除了人及其活動的自在的自然本體論。在他們面前“始終不會有歷史的自然和自然的歷史”
。正因為如此,“當費爾巴哈是一個唯物主義者的時候,歷史在他的視野之外;當他去探討歷史的時候,他不是一個唯物主義者”
。
實踐本體論是對舊唯物主義自然本體論的揚棄,它包括了自然本體論的合理性,而不是對其徹底的否定。實踐本體論是物質本體論的高級形式,而不是某種非物質的本體論。實踐本體論是以自然和社會為對象,在實踐基礎上形成人類存在的新的人化世界的理論。這就是說,實踐本體論強調的是,在人類產生以前,整個世界是一個統一的自然界,而當人類產生之后,物質世界發展出了以人類為主體的高于“自在自然”的高級物質運動形態,形成了在實踐基礎上的新的統一性,它是物質統一性發展的高級形式、新的形式。實踐本體論是包含自然界的先在性、無限性、自在性在內的本體論,只不過它認為,這一問題已經不像近代哲學那樣具有至高的地位了。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看來,自然的先在性要通過現實性來把握,無限性要通過有限性來理解,自在性要通過自為性來改造,而這一切都是立足于人類實踐活動,通過社會性過程來掌握的。關于這個問題,我們還要作專文探討。
二
主體性范疇并不是馬克思主義獨創的新范疇,但馬克思主義卻對主體性范疇有著獨自的理解。因為只要有人存在就有主體性,所以可以對它作多角度的透視,比如可從與動物的區別、與環境的區別等等角度來進行。這也是歷代哲學家、思想家所做過的工作。但僅就這些角度而言,尚未進入馬克思主義主體性范疇的本質內涵,因此有必要對馬克思主義主體性范疇的發生學前提作科學的分析。它會向我們表明主體性問題具有極豐富的內容,把它歸于主觀性,歸于認識論中的問題,實在是對主體性范疇的誤解,是不妥當的。在我們看來,馬克思主義的主體性范疇有三大發生學前提:
第一,自然發生前提。主體性范疇的自然發生前提便是對象性活動,只有從一般的動物性的對象性活動躍入自由自覺的對象性活動,才進入到馬克思主義的主體性范疇的內涵中。對象性和對象性活動是馬克思十分強調的哲學范疇,這一范疇對于理解主體性有根本的意義。對象性活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看,對象性活動是一切自組織系統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過程。自組織系統必須以環境為對象,從環境中吸取自身所需要的物質、能量和信息,從而自組織系統指向環境的活動都成為對象性活動。它是自組織系統為維持自身的存在和發展而指向對象的控制活動。刺激感應性、信息定向性、動物行為等等,都是與環境發生的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從狹義上理解,對象性活動是人作為主體對世界的實踐改造過程,它的核心是實踐,這是人自由自覺的對象性活動。
主體是“自組織系統”的高級發展,而客體是“環境”的高級發展,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則是“自組織系統”與“環境”的控制與被控制關系的高級發展。也就是說,自組織系統把環境作為對象,按照自身的合目的性的要求改變(更確切的說是適應)環境,自組織系統也是一種環境的轉換機構、調節機構、控制機構。而主體也是同樣,它以自己的內在尺度改造物的尺度,轉換、控制、調節著對象,使之成為自己占有的對象。但是,主體又與一般的自組織系統及其對象性活動有著質上的區別。我們認為,只有在具備了以下條件,自組織系統才發展為主體,一般的對象性活動才發展為自由自覺的對象性活動。這些條件是:(一)已經不是一般的控制和被控制關系,這些關系不僅是為我的,而且是自我意識到的;(二)已經不是一般的“合目的性”的行為過程,這種“合目的性”是意識到,并且以此來控制主體的行為、意志、手段,它發展成為自覺的目的性;(三)不僅能對客體實施控制關系,而且這種控制關系本身成為自己的對象性關系,即形成了一種新的關系,它能控制這種控制關系,并自覺地合理地擴大這種控制關系;(四)所有這些關系,不僅以社會的形式積淀下來,通過社會來達到,而且通過后天教育、訓練的方式,使每個個體都能達到,換言之,這種主體性已經社會化了,并通過社會發展的過程來鞏固這種主體性。由此可見,主體和主體性有著自身特殊的自然發生前提,對此應該作出科學的研究,而不能簡單地否定。
第二,社會發生前提。馬克思主義的主體性范疇是立足于社會歷史因素占主導地位的主體性,它是主體性的展開形式。在馬克思看來,盡管可以從人與動物的區別來界定主體性,但這畢竟不是主體性的典型形式。資本主義使主體性得以充分展開,因為它開始了“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的時代,只有“在這種形態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而在前資本主義時期,一般說來,與社會歷史因素相比,自然聯系占有更大的優勢,因而只能看作向這種展開形式的主體性的發展過程。在馬克思看來,這一過程歷經這樣幾個形式:(1)自然發生的主體性。這一主體性雖然形成“為我而存在的”
關系,但卻與自然界渾然一體,人與自然的主客體關系并未真正分化。(2)自然關系占優勢的主體性。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分化,使野蠻人向文明人轉化,但在封建社會前,這種分化出來的主體性,是“屈服于外界環境,而不是把人提高為環境的主宰”
。(3)社會、歷史所創造的因素占優勢的主體性。馬克思指出,“在土地所有制處于支配地位的一切社會形式中,自然聯系還占優勢。在資本處于支配地位的社會形式中,社會、歷史所創造的因素占優勢”
。只有發展到社會因素占優勢的主體性,才真正進入到馬克思主義主體性范疇的內涵中。
馬克思主義的主體性范疇的社會發生又是與個人范疇聯系在一起的。人盡管以個人存在著,但作為真正的社會意義上的個人,只是資本主義發展的產物。馬克思指出,“我們越往前追溯歷史,個人,從而也是進行生產的個人,就越表現為不獨立,從屬于一個較大的整體”。資本主義使個人“表現為擺脫了自然聯系等等,而在過去的歷史時代,自然聯系等等使他成為一定的狹隘人群的附屬物”
。但個人的獨立,在資產階級思想家那里僅僅被抽象為“魯濱孫式”和盧梭的“自然人”,他們被作為法權的主體、倫理的主體、認識的主體,卻沒有作為活生生的社會歷史中的人。馬克思主義的主體性正是從“社會化了的人”、“歷史中行動的人”出發的。
第三,哲學發生前提。馬克思主義的主體性范疇又有其哲學發生前提,這一前提可歸結為三個方面:其一,從笛卡兒、康德、費希特到黑格爾的精神性的主體性思想的傳統,馬克思吸取了他們的合理因素。其二,希臘化時期的自我意識哲學以及青年黑格爾派。馬克思正是以伊壁鳩魯的自我意識哲學作為自己的博士論文,并最后與鮑威爾的自我意識、施蒂納的“唯一者”、“我”分道揚鑣,從而與唯心主義徹底分手。這一段哲學歷程使馬克思深悟不能從精神來說明自我,必須從勞動、從對象性活動來揭示“我”和人的本質,作為主體的人只能是實踐的主體。其三,馬克思吸取了近代機械唯物主義不懂主體性,從而最終喪失能動性的歷史教訓。以上表明,馬克思的主體性范疇是社會、實踐、人的發展以及人類思想發展的必然產物,它是在這一人類文明大道上的歷史綜合。
我們以為,對主體性范疇,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的主體性范疇的把握和理解,必須分析其發生學前提,如同馬克思是站在他那時代資本主義發展的典型國家即英國來解剖資本主義一樣,馬克思主義是站在主體性充分展開的形式中來把握主體性的。換言之,主體性當然是主體活動中的主體的特性,但馬克思主義的主體性范疇包含更深刻的內涵,即它是高級發展的自由自覺的對象性活動的主體性;是社會歷史因素占優勢地位的主體性;是變“偶然的個人”為“有個性的個人”的主體性;是以人的全面發展去改變世界的主體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理解“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化的人類”的嶄新的含義。
(原載于《哲學動態》199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