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分析報告(2017)
- 李桂芳
- 3960字
- 2019-09-20 16:32:30
第三節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新特點
2016—2017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也顯現出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新特點。
一、投資領域多元化,實體經濟和新興產業受重點關注
(一)六大領域投資流量破百億美元,結構不斷優化
2016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涵蓋了國民經濟的18個行業大類。其中流量上百億美元的涉及六個領域,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保持第一位,全年對外投資流量為657.8億美元,其次為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房地產業和金融業,投資流量分別為290.5億、208.9億、186.7億、152.5億和149.2億美元。
近年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發展日趨成熟,逐漸適應中國經濟發展環境的新特征。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已從早期的自然資源尋求型轉向更全面、更多元的全球戰略布局,投資領域不但覆蓋國民經濟所有類別,其結構也在不斷優化。具體表現在:以制造業為首的各類實體經濟不斷發力,比重連年上升,以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增長顯著,金融業和采礦業流量下降。
(二)制造業投資流量躍至第二,新興產業高速增長
2016年,制造業對外投資流量達290.5億美元,同比增長45.3%,占當年流量總額的14.8%,比重排名首次上升至第二。其投資主要流向汽車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醫藥制造業、橡膠和塑料制品業、紡織業、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食品制造業等。其中,流向裝備制造業的投資達142.5億美元,同比增長41.4%,占制造業投資的49.1%。
同時,房地產業對外投資依舊保持高速發展,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為152.5億美元,同比增長95.8%,占當年流量總額的7.6%,排名第六;批發和零售業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為208.9億美元,同比增長8.7%,占當年流量總額的10.7%,排名上升至第三。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對外投資流量為208.9億美元,同比增長173.6%,在六個主要投資領域中增速最快,占比由2015年的4.7%上升到9.5%,表明隨著國內信息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對外投資也逐漸適應信息技術發展的浪潮。
(三)金融業投資流量下降,采礦業創2005年來新低
2016年,金融業對外投資流量僅為149.2億美元,同比下降38.5%,僅占當年投資流量總額的7.6%,排名下降至第六位。主要原因是:中國金融業境內投資者的對外直接投資中有更大一部分流向了非金融類企業。2015年,在中國金融機構實現的244.3億美元境外投資中,流向境外非金融類企業的直接投資僅7.3億美元,僅占3%,而2016年中國金融業境內投資者流向境外非金融業的直接投資達89億美元,占比38.1%,說明2016年境外實業投資或比金融投資更具吸引力。
2016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主要領域中,除金融業流量下降外,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低迷的影響,流向采礦業的投資僅為19.3億美元,同比下降82.8%,從而創下2005年以來中國企業對該領域投資的新低。
二、發達經濟體創投資新高,“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成投資亮點
(一)投資重心向發達經濟體轉移,多國投資均創歷史新高
在過去的10多年里,獲取海外能源資源一直是中國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最大動因。與此同時,投資也主要流向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資源型國家。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轉型升級和中國企業的不斷發展壯大,中國企業對外投資逐步形成了資源驅動、市場驅動、技術驅動等多種驅動力并存的格局。在此背景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重心逐漸向歐美發達國家轉移。2016年,中國流向北美洲地區的投資203.5億美元,同比增長89.9%,占全年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的10.4%,流向歐洲的投資106.9億美元,同比增長50.2%,占當年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的5.4%;而流向亞洲地區的直接投資流量雖高達1 302.7億美元,同比僅增長20.2%;流向非洲的直接投資流量24億美元,同比下降了19.4%。
如表23所示,2016年,流向發達經濟體的投資為368.4億美元,較上年實現了94%的高速增長。其中,對歐盟直接投資99.94億美元,同比增長82.4%,占歐盟當年吸引外資的1.8%;對美國投資169.81億美元,同比增長111.5%,占美國當年吸引外資的4.3%;對澳大利亞投資41.87億美元,同比增長23.1%,占澳大利亞當年吸引外資的8.7%;對加拿大投資28.71億美元,同比增長83.7%,占加拿大當年吸引外資的8.5%;對新西蘭投資9.06億美元,同比增長160.3%,占新西蘭當年吸引外資的39.3%。2016年,中國對歐盟、美國、澳大利亞的投資均創歷史最高值,發達國家成為眾多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首選投資目的地。
(二)“一帶一路”倡議穩步推進,沿線國家成投資亮點
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不斷加強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溝通與合作,利用在高鐵、核電、水電、通信、裝備制造等領域的技術優勢,向周邊或沿線具有資金和技術缺口的國家進行優勢產業轉移,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推進,沿線國家逐漸成為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重要目的地。
2016年,中國企業共對“一帶一路”沿線的53個國家進行了非金融類直接投資,投資總額達145.3億美元,同比下降2%,占同期總額的8.5%,投資主要流向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印度、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從存量上看,截至2016年底,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直接投資存量為1294.1億美元,占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的9.5%。存量位列前十的國家是:新加坡、俄羅斯、印度尼西亞、老撾、哈薩克斯坦、越南、阿聯酋、巴基斯坦、緬甸、泰國。此外,2016年末,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初具規模的合作區56家,累計投資185.5億美元,入區企業1 082家,總產值506.9億美元,上繳東道國稅費10.7億美元,為當地創造就業崗位17.7萬個。
根據商務部公布的數據表明,2017年1—10月,我國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的53個國家有新增投資,合計111.8億美元,占同期總額的13%,比去年同期增加4.7個百分點。在“一帶一路”沿線的61個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合同額1 020.7億美元,占同期總額的55.4%,同比增長21%;完成營業額575.2億美元,占同期總額的48.5%,同比增長9.1%。[3]
整體上看,中國對“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直接投資持續增長,但在中國對外投資總額中所占比例仍然相對較低。目前,中國對“一帶一路”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東南亞、中東和南亞地區,中東歐地區吸引中國投資的起點較低,但增長迅速。對外投資企業主要來自北京、上海、廣東和深圳四個省市,而且以國有企業為主,民營企業發展有望后來居上。從2016年的數據來看,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直接投資有放緩調整的趨勢,但國際經貿合作仍然持續開展,“一帶一路”倡議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助推作用已初步顯現,未來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一)對外投資并購活躍,數量金額創歷史之最
2016年是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并購最為活躍的年份,共實施完成并購項目765起,涉及74個國家(地區),實際交易總額1 353.3億美元,同比增長148.6%,其中直接投資[4]4 865億美元,占并購總額的63.9%,占當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44.1%;境外融資488.3億美元,占并購金額的36.1%。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88.8億美元收購南洋商業銀行100%股份,是2016年中國企業“走出去”實施的最大海外并購項目。
從并購標的所處地區來看,歐美地區仍是我國企業海外并購的主要目的地。2016年我國企業在美國實施的并購金額超過350億美元,是2015年的兩倍有余。歐洲方面,2016年我國企業在德國的并購激增,使德國一躍成為中國企業在歐洲并購金額最大的國家,我國企業在德國并購主要是為了獲得先進的技術優勢,提高生產能力水平;同時,英國也是中國在歐洲一大重要并購目的地,雖然脫歐決議對中國企業開拓英國市場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但由此造成的英鎊下跌和房地產市場低迷也吸引著較多中國企業前往投資。
(二)并購領域廣泛,支持相關產業轉型升級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不斷調整和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中國對外投資也逐漸適應國內發展的新趨勢,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也從最初的以資源獲取為主要目的,轉向技術尋求、區位占領、生產分工等多元化的并購動機。通過海外并購,我國企業不但為自身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更為國內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推波助瀾。
2016年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并購涉及制造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等18個行業大類(見表2-4)。從并購金額上看,制造業301.1億美元,同比增長119.5%,位居首位,涉及200個項目,金額占比22.3%,同比下降2.9個百分點;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264.1億美元,同比增長214%,位列次席,涉及109個項目,金額占比19.5%,同比上升4個百分點;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137.9億美元,同比增長756.5%,位居第三位,金額占比10.2%;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112.1億美元,同比增長28.5倍,位居第四位,金額占比8.3%。上述四個行業中,交易金額最大的項目分別是青島海爾股份有限公司55.8億美元收購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家電業務項目、騰訊控股有限公司等41億美元收購芬蘭Supercell公司84.3%股權、天津天海物流投資管理有限公司60.1億美元收購美國英邁國際公司、中國長江三峽集團37.7億美元收購巴西朱比亞水電站和伊利亞水電站30年經營權項目,它們也成為截至2016年底中國企業在制造、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電力生產和供應領域最大的對外投資并購項目。
從并購的行業結構上看,制造業仍舊是海外并購最集中的行業。目前,在我國國內制造業產能過剩、消費乏力的狀況,企業通過實施橫向并購可以拓展境外市場,消化過剩產能,引入先進技術,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同時,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并購的提高,體現了海外并購在適應國內情勢的同時也在不斷優化,從傳統產能過剩的行業向新興領域過渡。另外,海爾全資收購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家電業務等一批有代表性的并購項目也對推動我國相關產業轉型升級、全球價值鏈布局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第四節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環境動態及預測
一國的對外直接投資既受國際因素的制約,又受國內因素的影響。國際環境和國內環境的變化共同構成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環境動態。對于國際環境,第一章進行了較詳細的分析,這里主要分析國內環境,并在此基礎上對2017—2018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以期為中國企業進行海外投資提供參考。
一、經濟穩中向好,結構調整不斷深化
2012年以來,我國經濟進入中高速發展的新階段。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經濟增長6.7%,GDP首次突破70萬億元人民幣,達到74.41萬億元;2017年前三季度,我國GDP總量為59.33萬億元,同比增長6.8%(見圖2-19)。雖然告別了兩位數的高速增長,但是7%左右的增速在世界范圍內仍處于較高水平,為我國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奠定了良好的內部基礎。同時,在中高速增長的背后是產業結構的調整、經濟發展質量日趨提高、經濟結構日趨合理。從長期來看,對中國對外投資的總量及結構都具有深遠的影響。
2012年以來,我國三大產業穩步發展,其中第三產業發展速度尤為迅速。2016年時,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51.6%,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中堅力量(見圖2-20)。國內第三產業的發展也帶動了相關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步伐,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批發和零售業等第三產業在我國2016年對外直接投資中排名前列。
由于產業結構的調整,第二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雖然逐年下降,但整體發展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2016年,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5.2%,增速較上年回落1.1個百分點;而裝備制造業、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分別比上年增長9.5%和10.8%,增速分別高于整個規模以上工業3.5和4.8個百分點,較上年分別增加2.7和0.6個百分點。國內第二產業內部結構的調整也帶動了相關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結構的調整,2016年,制造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均超過百億美元,而像采礦業這樣的初級工業的對外投資總額僅為19.3億美元,同比下降82.8%。
二、“一帶一路”經貿合作穩步推進
自“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以來,中國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突出務實合作、互利共贏,不斷深化與沿線國家的投資合作。2016年,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的53個國家直接投資145.3億美元,占同期總額的8.5%;中國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并購項目115起,并購金額66.4億美元,占并購總額的4.9%。巴基斯坦喀喇昆侖公路二期、卡拉奇高速公路、中老鐵路已開工建設,土耳其東西高鐵、匈塞鐵路等項目正在順利推進,為改善沿線國家基礎設施條件、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一帶一路”作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和境外經貿合作的重大舉措,其引領作用將會不斷突出。據商務部統計,2017年1—10月,中國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的53個國家有新增投資,合計111.8億美元,占同期總額的13%,比去年同期增加4.7個百分點。在“一帶一路”沿線的61個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合同額1 020.7億美元,占同期總額的55.4%,同比增長21%;完成營業額575.2億美元,占同期總額的48.5%,同比增長9.1%。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孫繼文表示[5],在未來,我國將繼續穩步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深化與沿線國家的投資合作,堅持市場化運作為主,充分發揮企業在項目建設中的主體作用,推進重點項目落地,取得更多早期收獲,更好惠及沿線國家和人民。
三、“走出去”戰略強調結構調整
改革開放40年來,對外投資合作取得豐碩成果,中國企業是開展海外投資的中堅力量,是“走出去”戰略的重要實踐者。“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國際產能合作”戰略以及發展境外合作區都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創造了新的機遇。2017年,雖然中國經濟逐漸放緩,對外投資有所收緊,但商務部表示,中國政府鼓勵有實力、有條件的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政策沒有變。特別是對“一帶一路”,對國際產能合作,對有利于國內產業結構升級,包括東中西產業梯度發展的對外投資,中國政府仍將持續給予鼓勵。具體而言,商務部將協同發改委制定國際產能合作規劃指引,制定境外經貿合作區發展規劃,提供覆蓋180國的電子版對外投資國別指南,為“走出去”的企業提供指導,提供安全信息提示與保障服務,鼓勵和引導企業開展一體化項目。
同時,注重對外投資結構調整或成為新的工作重點。中國政府將進一步完善對外投資的中長期制度建設,在推進投資便利化的同時,防范風險,完善規范市場秩序,進一步優化“走出去”的行業分布和投資方向,突出實體經濟和新興產業導向,遏制房地產、酒店、體育、娛樂等行業的對外非理性投資,促進企業“走出去”的健康有序發展。
四、鼓勵對外投資方向不變,政策引導作用加強
2016年以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發展迅速,但同時也產生了非理性投資、資本非法外流等問題。對此,國家相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在積極支持國內優質企業走出去的同時,更注意在投資方式、投資行業與投后管理等方面的引導與規制。
2016年以來,我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推進境外投資便利化的政策和措施,不斷完善“走出去”公共服務平臺,積極構建對外投資合作機制,釋放企業對外投資活力。在對外直接投資的審批方面,2017年12月26日,發改委發布了《企業境外投資管理辦法》。該文件延續了之前在境外投資領域降低企業監管負擔、協助企業“走出去”的監管趨勢,取消和優化了在過往實踐過程中不符合國際慣例或交易實踐需求的流程,增加了為境外投資提供便利的規定。在稅收方面,2017年12月28日,財政部與國家稅務總局聯合印發《關于完善企業境外所得稅收抵免政策問題的通知》,明確在現行分國(地區)別不分項抵免方法(分國抵免法)的基礎上,增加不分國(地區)別不分項的綜合抵免方法(綜合抵免法),并適當擴大抵免層級,進一步促進利用外資與對外投資相結合。同時,發改委、商務部、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中國社會科學院等政府部門、金融機構和智庫定期發布對外投資領域的年度報告,如《對外投資合作國別(地區)指南》《中國對外投資合作發展報告》《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國別投資經營便利化狀況報告》等,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建議支持。
針對近來對外直接投資中出現的問題,我國政府加快完善對外投資風險防范體系,引導和規范企業對外投資方向,加強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監管,促進對外投資持續健康發展。2016年11月28日,發改委、商務部、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四部門負責人針對當時大規模的海外并購導致我國外匯儲備在短時間內大幅下降的情況,明確了“中國堅持實行以備案制為主的對外投資管理方式,把推進對外投資便利化和防范對外投資風險結合起來”。隨后,商務部、發改委、人民銀行下發文件,對企業境外投資的真實性、合規性進行嚴格審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境內企業的非理性境外投資和存在風險隱患的境外投資。2017年8月4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人民銀行、外交部關于進一步引導和規范境外投資方向的指導意見》,按“鼓勵發展+負面清單”模式引導和規范企業境外投資方向,明確了鼓勵、限制、禁止三類境外投資活動。一是支持境內有能力、有條件的企業積極穩妥開展境外投資活動,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深化國際產能合作,帶動國內優勢產能、優質裝備、適用技術輸出,提升我國技術研發和生產制造能力,彌補我國能源資源短缺,推動我國相關產業提質升級;二是限制境內企業開展與國家和平發展外交方針、互利共贏開放戰略以及宏觀調控政策不符的境外投資;三是禁止境內企業參與危害或可能危害國家利益和國家安全等的境外投資。
五、趨勢預測:穩中趨緩,緩中向好的新態勢
2016年,我國對外投資快速增長,對我國國民經濟和產業轉型升級發揮了積極作用。與此同時,近期,國際市場的不確定因素增多,波動加大,部分國家經濟政策不確定因素增加,個別發達國家對我國,特別是對國有企業投資的限制壁壘增多,也增加了我國企業投資的風險和不確定性。2017年,世界經濟復蘇乏力,中國經濟或進入結構調整期,預計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將呈現穩中趨緩,緩中向好的態勢。
從對外直接投資的規模來看,整體投資總額或成收緊態勢。據商務部統計,2017 年1—10月,我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60個國家和地區的5 410家境外企業新增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實現投資863.1億美元,同比下降40.9%。隨著國際環境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國內外監管機構審查的不斷嚴格,非理性對外投資有望得到遏制,跨國投資過熱現象預期得以緩解。
從對外直接投資流向的行業來看,實體經濟特別是新興產業將成為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亮點所在。2016年,制造業及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投資流量創歷史新高,金融業和采礦業投資下降顯著。2017年1—10月,我國對外投資主要流向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以及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占比分別為32.4%、17.0%、12.3%和9.9%;房地產業、體育和娛樂業對外投資沒有新增項目。未來,隨著政府針對引導投資流向政策的出臺,此趨勢或將延續。涉及房地產、酒店、影城、娛樂業、體育俱樂部等領域的對外投資將得到遏制,而流向實體經濟特別是新興產業的投資將得到更大力度的支持,對外投資結構有望進一步優化。
從對外直接投資流向的國家來看,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推進,中國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開展了多層次的經濟合作,簽署和實施了多份雙邊及多邊經濟合作協議,2017年中國對“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投資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主要流向能夠契合東道國社會和經濟發展需求的產業領域。此外,隨著企業對外投資的動因從獲取簡單的生產要素向獲取先進的技術和品牌轉變,我國對歐美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投資也將增加。
(賴裕晉、羅鋆)
注釋
[1]商務部、國家統計局、國家外匯管理局: 2016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第3頁。本章后文未經標注的數據均引自各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
[2]商務部、國家統計局、國家外匯管理局: 2016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第16頁,將黑龍江、吉林、遼寧劃為“東北三省”單獨統計。
[3]《商務部合作司負責人談2017年1—10月我國對外投資合作情況》,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ae/ag/201711/20171102671155.shtml。
[4]指境內投資者或其境外企業收購項目的款項來源于境內投資者的自有資金、境內銀行貸款(不包括境內投資者擔保的境外貸款)。
[5]《商務部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2017年2月9日)》,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 resume/n/201702/2017020251370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