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以愛的名義傷害孩子
- 魯鵬程
- 3006字
- 2019-09-29 13:28:08
3 再苦不能苦孩子——孩子小時不吃苦,長大會吃更多苦
古語云:“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意思是,要想成大器,必須經過艱苦的磨煉。然而,不知何時起,“再苦不能苦孩子”被父母當作名言警句。
這“名言”一流傳開來,父母紛紛加入過度愛護孩子的行列。父母生怕孩子餓著凍著,不讓孩子吃一點苦、受一點累,更不讓孩子受委屈、受磨難。孩子要什么給什么,要天上的星星媽媽給摘,要水中的月亮爸爸給撈。爸爸媽媽不辭辛勞地滿足著孩子所有的要求,爸爸媽媽做不到的,爺爺奶奶來接班,爺爺奶奶無力的,外公外婆想辦法……看似夸張的情形常常出現在當今社會的眾多家庭中。理由只有一個:“再苦不能苦孩子。”
由于父母對此觀念的重視,孩子一度成為家里的掌中寶、口中糖。父母似乎有了嬌慣孩子的理由,孩子也有了享樂的借口。這一句“再苦不能苦孩子”成為很多父母對孩子最深切的愛。
有這種思想觀念的人是多還是少呢?根據中國調查網的數據:對于“再苦不能苦孩子”這句話,有61.5%的人表示同意,他們的觀念是,父母本來就應該給孩子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和成長條件。而38.5%的人表示反對,他們認為,父母過多的疼愛就會導致孩子自理能力差,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未來的人生路會很難走。反對者認為應該讓孩子從小就知道生活的艱苦,這樣他才會更用功地適應這個社會,回報這個社會。
超過一半的人都同意“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說法,所以父母付出最大的努力讓孩子別吃苦。但是,沒有受過苦的孩子會不會有堅強的意志去面對人生的風雨呢?
前些年,100名中國小學生在某草原開展野營拉練活動。當時,跟隨這100個孩子到來的還有150多位家長。在整個活動過程中,超過30名學生中途被父母用各種交通工具載到了目的地;剩余60多個堅持走完全程的孩子中,只有20多個孩子的肩上一直背著自己的行囊,其他學生的行囊先后轉移到了父母的身上。
再看看我們的鄰居韓國。每年寒暑假,韓國浦項的海軍陸戰隊都會為青少年舉辦魔鬼訓練營。父母會把孩子送到這里,以培養他們堅持不懈的意志、自信和團隊精神。在為期5天的訓練中,孩子必須在泥地打滾、背著降落傘跳下高塔、在鐵絲網下匍匐前進,還要跋山涉水。他們每天都要做仰臥起坐、交互蹲跳等體能訓練。除此之外,孩子們還要接受士官長的厲聲叱喝……
很多韓國家長認為:孩子在經濟富足時代成長,已經忘記了辛勤工作的觀念。因此,他們要讓孩子在這里接受魔鬼訓練,為以后勤奮學習、努力工作打好基礎。
中韓兩國是鄰邦,同屬東方國家,教育觀念卻如此懸殊。這是不是該引起中國父母的反思?如果孩子從小沒有堅強的意志力,會在學習上勤奮還是會在工作中努力?
除此之外,這些不曾吃苦的孩子有沒有從父母“無私的愛”中學會感恩?有的孩子“啃老”啃到父母不得不推遲退休時間;有的大學生為了請女友吃頓大餐,不顧父母省吃儉用供他上學;有的孩子在自己沒有能力成龍成鳳時,就埋怨父母太平庸……
這些孩子始終有一個“信念”:再苦也不能苦自己。這是一個正常的邏輯,父母所做的一切就在告訴孩子:我苦,也不能苦了你;而孩子所做的一切同樣在告訴父母:你苦,也不能苦了我!最后,是誰苦?是大家都苦。父母苦于孩子一直索取,從不知回報;孩子苦于自己總是不能“如魚得水”地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可憐的孩子并未想過:沒有吃苦耐勞的準備,誰會給你位置?
再看看澳大利亞人的社會觀念。澳大利亞屬于發達國家,生活較為富裕。然而,澳大利亞人信奉“再富也要‘苦’孩子”,他們的理由是:嬌慣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獨立生活能力,長大后難免吃虧。所以,他們從小就注重培養孩子勤儉節約、自立自強的習慣,在物質方面對孩子相當苛刻。
李先生曾去澳大利亞度假,他無意中聽到當地人的一句口號:“再苦不能苦老人!”李先生不解地問他們:“為什么?”
澳大利亞朋友說:“老人辛苦了一輩子,該讓他們享享福了!”
李先生頓時想到我們這邊的口號,于是問朋友:“那孩子呢?不苦老人難道該苦孩子嗎?”
“苦孩子?”朋友有點吃驚,“吃苦,正是上帝賜給他們的最好禮物!難道不是嗎?”
吃苦是上帝賜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啊,如果孩子從小不吃苦,長大只有受苦的份了。俄國作家屠格涅夫曾說:“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那么首先要學會吃苦。能吃苦的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沒有跳不出的困境。”教育孩子不也是一樣的道理嗎?因此,愛孩子的父母們請趕快轉變觀念,真正為孩子找到一條通往幸福的路。那么,這條通往幸福的路,父母該怎樣為孩子鋪設呢?
為孩子創造條件要有度
父母都希望能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但是這種創造一定要有度,“過”與“不及”都不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長。
有一位朋友,就稱他王先生吧。他是一家企業的老板,小時候因物質匱乏吃過很多苦,在創業的過程中也是困難重重。王先生在反思自己的成長時,認為是苦難的經歷成就了自己的今天。于是,他從不對兒子嬌生慣養,雖然給兒子必要的物質生活條件,但從不讓孩子感覺到家里多有錢、條件多優越。王先生總是在精神上鼓勵兒子。兒子也很爭氣,高中時學習成績特別好,后來考入一所重點大學,碩士研究生時考入清華大學。同學們后來得知他的家庭條件時,都佩服他的不張揚、不傲慢。
王先生完全有能力、有條件去給兒子最好的生活,但是,他知道那樣是在害孩子。所以,為人父母者千萬要把握好這個度,給孩子提供必要的生活學習必需品,不要讓孩子在過度優越的物質條件下成長,更不能超出能力范圍為孩子提供所謂的優越生活。過多的物質會讓孩子變得貪婪,條件越優越,孩子努力程度就會越小,以后就很難自立自強了。
舍得讓孩子去鍛煉,去摔打
一個朋友家開了一個小型超市,生意不錯,完全可以給孩子提供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但是,他從來不給孩子過分的享受。每年寒暑假,他都安排上初中的兒子到自家超市幫忙送貨,讓兒子去了解父母掙錢不容易,希望他能珍惜,好好學習。
這位朋友的做法很好,借著自家開店的機會讓孩子去鍛煉。其實,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根據年齡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鍛煉。比如,父母可以從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做起,讓孩子幫忙做家務,讓孩子多參加社會公益活動,也可以讓孩子多參加軍訓、徒步遠足等戶外活動。孩子在這些方面流些汗、吃點苦對成長大有好處。
讓孩子明白“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的道理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可以借助他人的故事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同時,父母要激發孩子做雄才的斗志,孩子才會愿意吃苦,愿意忍受痛苦。當然,有的父母可能會說:“我并沒有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什么雄才,只要他活得自立幸福就可以了。”其實,雄才不是單指多成功、多有名的人物,一個人只要能在自己的生活中獨當一面,安守自己的本分,扮演好自己的人生角色,就是一個雄才了。
可以多給孩子講激發斗志的名人故事,讓孩子了解他們在生活中遇到了哪些困苦,又如何戰勝苦難,最后獲得了什么樣的人生。借助這些故事孩子就會懂得:吃苦是每個人必須經歷的,沒有做好吃苦的準備,就不會獲得想要的人生。
所以,父母應該適當地讓孩子在物質上吃點苦,在意志上去磨煉,這會造就孩子堅強的意志和無窮的斗志。
教育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