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 平等——沒有長幼有序的“平等”,造就沒大沒小的孩子

每個人都渴望被平等對待,包括家庭成員之間。孩子希望父母可以尊重他、平等地對待他,不希望父母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和自己交往。當然,孩子的渴望沒有錯,因為無論年齡多大,在人格上他和父母的確是平等的。

然而,很多父母為了讓孩子獲得這份“平等”,允許孩子直呼自己的名字,允許孩子和自己平起平坐,甚至忍受孩子對自己沒大沒小。當父母自己都感覺到不適的時候,“平等”一詞就顛覆了父母所有的正常感受。

有個4歲的男孩,不知從什么時候起開始稱呼父母的名字,父母一直覺得沒什么。一次媽媽帶他回老家,他也毫無拘束地稱呼媽媽的名字。村里的長輩看了,語重心長地勸告她:“不可以讓孩子直呼你的名字,一定要叫‘媽媽’,不然長大后不得了。”媽媽也有所思考,回去把長輩們的意見反饋給丈夫,丈夫說:“那都是老思想,現在講究父子平等,人家西方人都是直呼其名的,這沒什么不好。”

也許當時看來,孩子直呼父母的名字并沒有什么不好,但是長遠看來,后患無窮。父子之間的平等絕不是這位爸爸理解的這個概念,而西方人的文化也不是可以被中國人直接拿來用的。

當今社會,諸如此類的父母比比皆是。

許先生從女兒會說話起就默許了孩子的“姓名直呼權”。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他帶女兒去單位,沒想到女兒竟然直呼起領導的名字來。當時許先生一身冷汗,領導的臉色也煞是難看,毫不客氣地說:“小許,一定要好好教育一下你的孩子!”

當這種畸形的平等遭到質疑的時候,父母是不是還會說:“某某教育專家都說,父子之間要民主、要平等。”可是,那位專家并沒有告訴父母:孩子直呼父母的名字是對的,孩子沒大沒小就是平等的落實。退一步說,即使某位專家說孩子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甚至有的名人也是這么做的,但是專家的話就都對嗎?名人的做法就沒有流弊嗎?就都值得復制與效仿嗎?因此,父母千萬不要以自己的理解去錯解“平等”的含義。

當父母允許孩子直呼自己的名字,允許孩子沒大沒小地與自己爭辯,允許孩子用所謂的平等要求不合理的權利時,有沒有意識到這種做法嚴重地誤導了孩子對平等和尊重的理解?

對此,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云曉老師指出:“在父母與孩子之間,禮儀不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需的。我認為孩子直呼父母的名字是不尊重、不禮貌的。親子間的禮儀是父慈子孝:父母對孩子要慈愛,孩子對父母要孝敬。”的確是這樣。

孩子在家庭中對待父母的態度正是孩子在學校、社會對待周圍人的態度。因為孩子從小就學會了這種與人交往的方式,他會自然而然地應用在生活的每一處,正如許先生的女兒會毫不顧忌地喊出父親領導的名字一樣。她并不認為那是不對的,她的父母讓她學會的是“名字就是用來直呼的”。然而,結果怎么樣?如果許先生也認為這很正常,又何必一身冷汗呢?如果領導也認為這沒什么,又何必義正詞嚴地對許先生說那樣的話呢?

所以,父母不要把自己理解的“平等”錯加給孩子。當孩子因為沒有禮貌、不懂得尊重他人而處處碰壁時,父母是不是才會反思?孩子養成的壞習慣又由誰來幫助他改正呢?如果是父母,當初又何必教給孩子錯誤的東西呢?

所以,請父母改變錯誤的觀念,更不要用自己錯誤的思想去打造孩子的人生。如果是這樣,孩子的一生注定會挫敗。那么,父母應該怎樣正確面對平等這個問題呢?

請正視西方文化和中華文化的不同

自從西方人崇尚的“平等民主”風潮吹進中國大地,中國人似乎就開始認為自己的教育太過“專制”,近幾十年“父母應該尊重孩子,應該平等對待孩子”等觀點頻繁地出現在中國的教育界。于是,中國的父母開始注重西方人提出的“平等”觀念。但是,父母有沒有想過,中國人可不可以照搬西方人的習慣,使用他們的方式和子女交流呢?

西方文化和中華文化之間存在太大的差異。很難說誰一定對,誰一定錯,適合大環境的、適合本民族的才是好的。西方平等觀的文化土壤是基督教文化,在他們看來,所有人都是上帝的孩子,都是兄弟姐妹,所以在上帝面前,大家都是一樣的輩分,自然是平等的。但中華民族的深層心理仍舊是家族信仰,盡管今天的家庭結構與古代相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換句話說,西方人一直崇尚“自我意識”,而中華民族提倡“家庭意識”;西方人對孩子的教育是自我強大,而中國人對子孫的教導是光宗耀祖。這無形中就反映出,西方孩子成長好壞是他個人的事情,而中國孩子的人生成敗關系著家庭的命運。所以,西方人沒有養老送終、光耀門楣的概念,西方的老人雖然物質不缺乏,但是精神上很孤寂,非常凄涼。所以有一句話這樣形容西方:“孩子的天堂,年輕人的戰場,老人的墳場。”難道我們也想讓自己和西方人一樣嗎?

因為這種觀念的不同,西方父母與孩子之間互相維系和依靠的情感比較不明顯,彼此都是特別獨立的個體,互相稱呼對方的名字也不覺得不妥,包括領導與下屬、老師與學生之間都直呼其名。這是他們的大環境。

而中國人講究的是“父慈子孝,長幼有序”,父母和孩子之間是互相扶助、互相依賴的關系。孩子在小的時候由父母關懷、照顧,教導成人,孩子長大之后關懷、照顧父母,養老送終。在這種環境背景下,孩子會感恩父母的養育,會承擔家庭的責任。孩子尊重父母的體現當然不是直呼其名或者沒大沒小。在中國,孩子直呼老師或領導的名字,對方要是能欣然接受,那說明對方要么不是中國人,要么他的心已經遠離了真正的中國心。

因此,父母不要盲目接納西方人的習慣,要正視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不要把人家的平等不分青紅皂白地拿來就用,中國的土壤種不活西方人的“平等”,因為水土不服。可見,從民族文化上說,讓父母跟孩子講求西方式的“平等”會有些適應不良。

用父慈子孝的觀念建立與孩子正確的平等關系

“平等”絕不是父母直呼孩子的名字,孩子也能直呼父母的名字;不是父母大聲呵斥犯錯的孩子,孩子也能大聲聲討父母的不對;更不是父母用威嚴教育不聽話的孩子,孩子反過來對父母大打出手。這絕不是平等,更談不上尊重。

什么是平等?是父慈子孝,長幼有序。這不是誰規定的,而是天倫,是自然規律。父母對兒女無私關懷,慈愛有加,兒女犯錯時提醒其更正,必要時顯現“威怒相貌”讓孩子警醒;孩子尊重父母,孝順父母,理解父母,關心父母。這才是親子之間正常關系的體現。

因此,父母不要從平等走向誤區。在教育中提倡的平等是希望父母不要過分要求和控制孩子,而是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生命體驗,順應孩子的天性,體會孩子的內心世界,傾聽孩子的心聲,不一味地用“霸權”去教導。但是,也絕不是讓孩子“騎在自己頭上肆意妄為”。如果非得跟孩子講所謂的“平等”,那就在家在外不要給孩子任何特權,請問你能做到嗎?因此,父母用平和的態度與孩子建立互相尊重的關系,該嚴厲的時候嚴厲,該溫和的時候溫和,這才是真平等。

以身作則不直呼領導的名字,教導孩子不直呼老師的名字

近年來,學生直呼老師名字的現象時有發生。河南省登封市某高中一名學生因直呼老師的名字被老師打了一巴掌,學生家長竟然來到學校把老師打傷。此事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有人認為孩子不懂禮貌該打,有人認為老師沒有資格打學生。且不說老師打學生的舉動,就學生直呼老師的名字一事大部分人都不贊成。

看來,孩子沒大沒小已經不是新鮮事了,但是不能只把責任推在孩子身上。父母發現孩子在家直呼老師的名字時,有沒有制止?父母在家有沒有直呼領導的名字?父母有沒有在生氣的時候直呼長輩的名字?……

這一切,孩子都會看在眼里。父母要知道,孩子不尊重師長不是件小事情,更不是和自己無關的事情,孩子不尊重師長的根源是不尊重父母。孩子從小沒有尊重長輩的意識,長大后即使父母不打他,社會上也會有人替父母補上“家教”這一課。

因此,請父母自己以身作則尊重師長,這是和孩子平等交流的前提。

教育啟示

天與地,一個在上,一個在下,是不是平等?平等不是指人所處的位置高低,而是與對方建立互相尊重、互相扶助的關系。天將雨水注入大地,滋潤萬物,生態平衡之后給天一片蔚藍,天地之間就是平等的。父母與孩子之間也是一樣的道理。父母不要高高在上地壓制孩子,孩子也不能無禮霸道地對待父母。父母慈愛孩子,尊重他的生命體驗與發展規律,孩子孝敬父母,時刻把父母的教誨記在心間,彼此之間有禮有尊重,互相關心,互相理解,互幫互助,這才是真正的平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忻城县| 蒙山县| 朝阳区| 延川县| 威海市| 汝城县| 禄丰县| 麦盖提县| 安新县| 泉州市| 犍为县| 民乐县| 山阴县| 青阳县| 沾化县| 丰都县| 日土县| 乌苏市| 富蕴县| 齐河县| 淮安市| 堆龙德庆县| 疏附县| 龙门县| 乌拉特前旗| 西青区| 浙江省| 琼中| 隆安县| 库伦旗| 界首市| 屯门区| 西林县| 根河市| 景德镇市| 永济市| 绥宁县| 沁水县| 郓城县| 德庆县| 保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