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以愛的名義傷害孩子
- 魯鵬程
- 3163字
- 2019-09-29 13:28:09
7 賺錢養家——再忙也要陪孩子,千萬別讓賺錢養家成為借口
從新婚夫婦組建家庭開始,經濟就成為這個家庭正常運轉的核心。在當今社會,一個家庭的正常開支是一個不小的數目,房貸,車貸,水、電、燃氣支出,衣食住行的保障和人際往來都需要用錢。于是,夫妻倆不得不疲于奔命,賺錢養家。如果再有一個小寶寶,他的基本生活和教育項目又是一大筆開支。父母就像被套上韁繩的馬匹,家庭的支出就像一個皮鞭,父母只有不斷地奔跑,家庭經濟才不至于捉襟見肘。
這是不是父母不能陪伴孩子的原因?那些持有“因為要賺錢養家,所以沒時間陪孩子”觀點的父母都會這樣認為:如果把時間用來陪伴孩子,就沒有時間賺錢,家庭運轉就會出問題,甚至瀕臨破裂,這樣又何談對孩子的教育?所以,賺錢比陪孩子更重要。
真的是這樣嗎?陳先生有一個10歲的女兒,他和妻子都認為經濟是家庭運轉和子女教育的基礎。白天夫妻倆工作,孩子上學。晚上陳先生一般在外陪客戶;妻子在網上開著小店,忙著打理生意;孩子有寫不完的作業。每天,一家三口待在一起的時間很短,更別說互相陪伴或交流了。
但是,真正走進陳先生家你會發現,夫妻倆往往不是為家庭的必要開支賺錢,很多時候是為多余開支奔波。為什么?除去應還的房貸和車貸,大家都沒有節儉意識。只要家里有人,走廊里的燈總是開著,各自房間也都開著大燈。妻子每天晚上都開動洗衣機,而不是把衣服積攢幾天,然后分類清洗。家人洗漱時一直開著很大的水龍頭。餐桌上的袋裝食品幾乎一半是已過期準備扔掉的,而新食品還在不斷增加。陳先生經常陪客戶吃飯,妻子也經常帶著女兒在外面吃大餐,因為嫌在家做飯麻煩。周末,女兒要用一天半的時間上三種課外班,其中兩個班是孩子不感興趣的。同時,陳先生要利用周六加班,而妻子一般會去超市和商場購物,但是購買回來的物品有2/3屬于不必要消費品……
陳先生和妻子的確是在賺錢養家,沒時間陪孩子也“實屬無奈”。如果陳先生一家換一種生活方式,比如,一家人都注意節約用水用電,減少在外用餐的次數,購買食品和商品時減少非必要消費品的數量,暫停孩子不感興趣的兩個課外班,家庭開支就會大大減少,陳先生不用在周末加班,孩子也不用在周末上課。一家人可以去公園,去博物館,去野營,去享受難得的三人世界,在這個世界里孩子會比上課外班收獲更多,更有意義。
在中國,有類似生活方式的家庭太多太多,不是孩子或家庭給父母套上了韁繩,而是父母自己親手把韁繩套在了脖子上。只要換個思路、換種生活方式,父母一定有陪孩子的時間。所以,重點還看父母如何選擇。
當然,有的父母是為得到更好的生活條件和為孩子創造更好的教育條件而賺錢。他們認為,如果沒有很多錢,孩子以后上大學、出國留學、找工作、創業、結婚、買房等事項都不能順利進行。為了家人和孩子能夠過上舒適的生活,一定要賺錢再賺錢。有這種思路的父母完全是本末倒置。其實,在滿足必要的物質需求后,決定一個人是否幸福的因素是精神需求而非物質需求。
丈夫是一家大型企業的主管,鄭女士自己經營一家服裝店,兩人的經濟狀況很好。夫妻倆從年輕時就都各忙各的事業,疏于對兒子的陪伴和管教。兒子從小不喜歡讀書,初中時就輟學在家,后來有過幾次打工的經歷,但直至22歲也未能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如今,兒子走到哪里都自卑,父母走到哪里都不愿提起兒子。而兒子這幾年的折騰讓鄭女士和丈夫清楚地認識到當初的失職。再想亡羊補牢,真的為時已晚。
當今社會,這樣的家庭有很多。父母因為忙所謂的事業,疏于對孩子的管教,長大后孩子逐漸暴露出性格和習慣上的各種缺陷,輟學在家的還是乖孩子,惹是生非、游手好閑的孩子也不在少數。當初父母賺了大把的錢,但是忽略了對孩子的教育;如今孩子花掉大把的錢,同時用自己的現狀折磨父母,以“回報”父母曾經的忽略。這是有果必有因。
父母在給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質生活的同時,還要花大量的時間陪伴他、教育他,在無助的時候引導他、鼓勵他,在感興趣的方面培養他、支持他。這樣孩子長大后不僅能夠自食其力,而且會像父母曾給予他的一樣,給予父母精神上的溫暖和安慰。一家人始終互相支持,互相關懷,其樂融融。這同樣是有果必有因。父母想要哪種結果呢?想要好結果,就種下好因;想要壞結果,就種下……
以賺錢養家作為無法陪伴孩子借口的父母趕緊醒醒吧,別再犯迷糊了,否則后悔莫及!賺錢養家與陪伴孩子在本質上不沖突,如果一定要說哪個更重要,當然是教育孩子更重要!那么,為人父母該如何做呢?
在思想上明確陪伴孩子的重要性
父親是孩子的天,母親是孩子的地。當父母常常陪在孩子身邊時,孩子就有腳踩大地、頭頂藍天的安全感。安全感對于孩子的成長實在是太重要了!試想,一個人身處不安全的環境中,會用什么眼光看待周圍的人?還能不能勇敢自然地去做事?愿不愿意與他人溝通?沒有父母陪伴下長大的孩子,則時刻生活在沒有安全感的世界里。孩子內心是害怕和多疑的,他自卑、反叛。如果從小心靈就不健康,那孩子很難體驗到幸福感。因為無論遇到什么人、什么事,他都會認為那是壞人、壞事。如此這般,人生何談快樂!
相反,一個有父母關愛和陪伴的孩子,很少會有不安全感。這樣的孩子往往敢說、敢做、敢想、敢嘗試,自信、大膽、敢于創新、敢于面對。這樣的孩子會積極面對生活、學習、工作。即使人生有風雨,對他而言也是短暫的,因為內心的陽光會照耀他的人生。
因此,從孩子身心發展和終身幸福的角度來講,父母陪伴孩子是絕對重要的事情。而從父母的感受來說,只有常常陪伴孩子,父母才能談及了解和關愛孩子。而孩子小時候感受父母的愛,是父母年老后感受孩子的愛、接受孩子的孝的前提條件。如果父母希望自己輕松而幸福地度過中老年生活,就一定要在年輕時種下陪伴孩子的種子。
適度降低物質享受,把賺錢的時間還給孩子
當今社會,為吃飽穿暖而賺錢的父母已經不多了。父母之所以拼命賺錢,大部分是為了滿足自己和家人的物質享受。正如前述事例中陳先生一家一樣,看似他們沒有享受,但是,在他們看來,開大燈一定比開小燈亮堂,洗漱時出水量大一定比出水量小舒服,在飯店吃飯一定比在家吃飯省事,常常有零食吃、常常有新衣服穿肯定是好事。享受是無底洞,欲是深淵,人的福分就在生活的點滴浪費中不知不覺地折損掉了。
再者,如果父母明白物質享受是短暫的、孩子的健康成長才最長久,就不會為了追求高標準的物質生活,而用賺錢換取陪伴孩子成長。因此,父母完全可以降低物質標準,在生活中厲行節儉,多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把賺錢的時間省下來去陪伴孩子成長。這才是人生的大事與正事。
一人主外,一人主內,經濟與教育兩不誤
自古以來,中國社會就是“男主外,女主內”,也就是父親在外賺錢,用經濟支撐家庭的物質需求;母親在家教育孩子,為孩子的成長和家庭的興旺打下基礎。今天雖然跟古代不一樣了,男女都需要外出工作,但在某種意義上,男女所扮演的個人角色還是沒有太大變化,賺錢打拼的重任一般落在男士身上,而相夫教子的重任則由女士擔起。而且,在當今,確實有一些女士是在家專心陪伴教育孩子的,如此男士也可以專心在外打拼而不必太擔心孩子的教育問題。當然,這并不是父親不陪伴、不教育孩子的理由。在后面的章節中,我們會專門講述。
經濟和教育是家庭中的兩件大事,經濟是硬件,教育是軟件,缺一不可。即使是“男主外,女主內”,也不存在兩個人誰賺錢養活誰的問題,因為雖然彼此的分工不同,扮演的角色不同,但歸根結底都是互相支持、互相輔助的關系。只要夫妻雙方分配好各自的職責,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家庭興旺就是必然的結果。
教育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