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理論:中國管理哲學(成中英文集·第八卷)
- 成中英
- 2753字
- 2019-09-29 13:25:16
C理論第四版自序
基于我自1979年來多年的研究與倡導,我于1995年在臺北出版了《“C理論”:〈易經〉管理哲學》,這是本書的第一版。1999年我對本書進行了結構上的調整,使其籠罩的范圍更清楚地反映出中國管理哲學的精神,因而更名為《C理論:中國管理哲學》。這是本書的第二版,發行于上海。2006年為了進一步充實本書的內容,我把數年來對中國管理思想本土化的研究成果統合在本書之中,使本書更具有為中國管理體系奠定哲學的基礎的意義。這是本書的第三版。此版在北京出版,流行甚廣,影響也甚深。顯示出中國管理哲學在理論與實際應用上的重要性。本書的理論在海外也受到重視,被認為是一本基于中國文化與哲學傳統發展出來具有代表性與當代意義的管理思想,因而具有管理哲學的世界性含義,充分體現了對全球化管理思想的關注與挑戰。在此認識下,新版的印行是有意義的。這是本書的第四版。這一版的首章就是由2010年6月我為美國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Systems Research學刊(vol 4,nos 5/6,2010,pp.510-540)撰寫的一篇中國管理哲學英文論文翻譯出來的。此文受到海外管理學者的討論。
本書從初版到本版,歷經了16年,在此16年中本書最常為研讀中西方管理與中西方管理哲學的碩士班與博士班采用為教科書。當然這也不足為奇,因為這是一本管理的書,也是一本哲學的書,目的即在發掘中西管理方式的出發點與方法學。2006年到2008年中國國務院管理研究部門邀請我以國際東西方大學的名義與北京師范大學共同舉辦了第一屆中國管理哲學博士班,19名杰出的國內知名大企業的總經理與領導人研讀本書的理論來發展并說明創新大型企業的國內與跨國發展,寫出了精彩的博士論文,進而獲得國際東西方大學的博士學位,可說是管理哲學在中國本地發展的一個高點,有重要的啟發與示范作用。國內一般大學的管理學院只重實際應用,往往僅及西方當代管理學的思想,對中國經濟與企業的發展可說是一種局限??上驳氖牵航鼇碛捎谄髽I家與企業主管逐漸了解到中西管理方法與目標的差異,又開始了解到中國哲學理念在管理中的普遍應用及實際效果,對本書所提出的理念與原理以及其應用方式與方向也就有了新的認識與重視了。這也就間接地影響到知名管理學院對我倡導的管理哲學的重視了。
在此我想舉幾個例子說明:前數年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舉辦策略管理研究會議請我主講我的管理哲學。這是一個例子。2007年我被邀請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主講“中國政治管理哲學”一學期,主要就以此書為基礎發展了中國公共管理哲學中的領導力理論,并于2008年與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教授同仁們應邀在洛杉磯的“國際領導力會議十周年”大會上發表成果,獲得好評。這又是一個例子。第三個例子是:今年(2010)暑期上海中歐管理學院院長Henri-Claude de Bettignies教授及蘭州大學管理學院力邀我主講他們發起的國際管理學術會議,使我見證了知名的中外管理學院興起的中國管理研究的熱潮,這當然是一個好的例證。在此期間我認識了在多年前發起并組織國際華人管理學會的徐淑英教授,對她推廣中國當代的管理研究工作的努力十分敬佩。我覺得我的有關中西管理哲學研究的理論工作也得到了精神的鼓勵。更令我感到鼓舞的是,在希臘雅典中國與希臘籌辦的第一屆管理管理大會將邀請我主講中國管理哲學的課題,為中國文化傳統的現代應用性及核心價值作出說明與倡導,這將是一件極有意義的事件,也將是C理論的中國管理哲學的一個重要貢獻。我說的“C”即蘊涵中國與中國的創造發展的意思。
為了新一代讀者的理解,我將本書的中心思想用淺顯的語言簡述如下。本書是由我對易經哲學的應用的思考與觀察發展出來的。由于我已把《易經》所包含的整體思想進行了層次分析,從它被認為是占卜之書的思想中解放出來,使其必須預設以及實際預設的易的宇宙本體論體系清楚地呈現出來,以此說明了一個基于經驗觀察與理性的(象數的)系統思考的卦象系統,這也就成為《易經》文本中的易卦系統了。于此可見易學之本與體的發展。在此基礎上顯然我們必須面臨著知與用的問題:知是知現實與實際的情況與條件,是必須面對的問題與現實挑戰。知還是利用占卜或其他求知的方式所作出的現象重述或詮釋,使其具有人文、人生與人事意義。但為了使我們的知落實到具體的行為與作為,我們必須就人自身對生命欲求與價值目標進行反省,并培養一個實踐的愿望,借以解決困境或決定行動。這就不能不進行一個價值與規范的反省,因而出現了卦爻辭中蘊涵的價值與規范命題。只有當我們掌握了這些價值與規范我們才能理解知識的實用性與實踐性。這就是本與體透過整體的“知”(或可謂普遍的“知”)與具體的“知”(或可謂特殊的“知”)進行價值與規范的把握,以達到使用與實踐的目標,來改進或促進一個積極有益的人生目標,以及規避一個消極有害的行為,所謂趨吉避兇。
在這一個本、體、知、用、行的基礎上,我們可以把管理看成是一個整體的發展與成長的過程,既包含了主體的管理者,也包含了客體的被管理者,但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不可決然分開,正如領導者與跟從者不可決然分開一樣,也像領軍者與他的士兵不可絕對分開一樣,至于主從、主客與能命與受命的關系如何,卻是不可不加深刻講究的。本書把中國哲學中的七家的思想及其應用貫通起來,并融合為一動態的復雜系統及哲理,使其呈現一個創造的、簡易的應用與實踐,完全體現中國哲學智慧的集成強化的高明與沉潛精神,為解決人類及當前中國面臨的發展難題與困境,以及為創新與推廣甚至整體的系統的進化提出了充實、重建、開拓、超越之道。具體的探討就留給本書的章節來討論了。
我始終強調一個理念:哲學有實用與實踐的價值。它的沉思與思辨同時在理解與改變世界,因為它也同時在理解與改變自己。世界與人都同時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人管理世界,也必須接受世界的管理。同樣,世界管理人,也必須接受人對世界的管理。但所謂管理又不必狹義地去理解,因為可以從創造中的人與世界的不同功能的活動中去理解。我說的七個C,或十四個C,就在彰顯管理的多元功能,也是人的發展的多元功能。我注意到,中國當前關注的民營企業的開發與合作、跨國公司的增長與生根、國有企業的轉型與再定位等無一不涉及管理哲學的應用,往往只是自覺與不自覺罷了。但我在此要強調的是,自覺應用管理哲學將帶向一個更持續的成功與繁榮。過去十年里,中國企業經濟面臨不同時代課題的挑戰,必須有智力看到問題,有更大的智力解決問題,要有綿綿不絕的智慧持續地發掘問題與持續地解決問題。其中涉及信心與勇氣的問題,應掌握機會,敢于開創,勇于學習,而且要不斷自身檢討,日新又新的改革,主動負責,主動關懷,獲利不能沒有公心,求富不能不問社會貢獻。這都是管理哲學的基本價值,因為管理有一個道德的核心價值。更重要的是,有與時俱進的核心價值落實到具體的實際的行為決策與實踐過程之中。中國的發展與世界的發展,舍此并無他途。
此書即將付梓,寫此以為序。

序于美國夏威夷大學
2011年10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