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國城市文化發展指數(2016)作者名: 王琪延 徐玲本章字數: 5745字更新時間: 2019-09-29 13:10:12
三、城市文化產業迅猛發展及融合之勢
(一)文化產業高速增長的態勢
近年來,在國民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刺激以及國家文化發展的政策推動下,我國城市文化產業取得快速的發展,全國文化產業的增加值、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都保持了高速增長。根據三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和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修訂版),從中篩選出文化及相關產業進行研究,由于我國城市層面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等數據的統計尚不完善,受數據可得的限制,現主要基于全國層面進行分析,相關數據整理如表1—1所示。2004年,我國文化產業法人單位31.79萬家,從業人員873萬人,資產總額1.8萬億元,主營業務收入為1.6萬億元。2013年,法人單位達到91.85萬家,是2004年的近3倍,從業人員達到1760 萬人,資產總額達到10.3萬億元,主營業務收入達到8.26萬億元。十年間,文化產業各項指標年均增速均超過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整體呈現迅速發展的態勢。從所有制的類型來看,我國城市中文化及相關產業以非國有或集體企業為主,民營及外資企業的廣泛介入,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注入了無限活力。
表1—1 2004年、2008年及2013年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基本情況統計表
數據來源:《中國文化及相關產業統計年鑒2014》。
從近十年文化產業的總體發展現狀來看(詳見表1—2、圖1—1),2004年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僅有3440億元,占GDP的比重為2.2%,同比增長率達到30.1%;2013年,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突破2萬億元,占GDP的比重增加至3.6%,同比增長率則有所降低,下降到11.1%,十年間,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率達到22.8%,遠高于同期GDP的增長速度;至2014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已達到23940億元,占GDP的比重達到3.8%,同比增長率略有回升,為12.1%。從2010年起,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突破1萬億元,達到11052億元,雖然此后增速較前期有所減緩,但2010年以后的年均增長量超過2000億元,遠高于2010年之前千億元的年均增長量。從占GDP的比重來看,2004—2014年,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呈上升之勢,2004年所占比重僅為2.2%,2014年則上升至3.8%。可見,文化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在逐年提升,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顯。但同時還應看到,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水平與世界文化產業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2013年美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11.25%,這一比例遠高于我國文化產業對GDP 3.6%的貢獻率。
表1—2 2004—2014年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及增長率
數據來源:《中國文化及相關產業統計年鑒2015》。
圖1—1 2004—2014年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增長率變化趨勢
從文化產業分行業的發展現狀來看(相關數據詳見表1—3、圖1—2~圖1—4),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界定標準,文化及相關產業包含文化制造業、文化批發和零售業(以下簡稱“文化批發零售業”)以及文化服務業三個行業大類。其中,文化服務業是文化產業的主體部分,且近年來行業規模仍呈現不斷擴大之勢。從表1—3及圖1—2中可以看到,三個文化分行業中,文化服務業的企業數量是最多的,且遠超過文化制造業和文化批發零售業,至2014年,我國文化服務業企業數占文化產業企業總量比重達到67.33%,超過文化企業總量的2/3。再從圖1—3中文化企業其他發展指標的比較來看,在企業從業人數方面,2004年和2008年文化制造業從業人數的占比最高,總體比重均超過50%,且明顯高于其他兩個行業,而2013年文化服務業實現反超,從業人數占比略高于文化制造業,分別達到45.93%和45.77%,而文化批發零售業的從業人數規模總體變化不大;在資產規模方面,文化制造業的資產總額越來越低,2008年和2013年已經明顯低于文化服務業,文化批發零售業的資產總額則一直處于最低位,且呈不斷下降的態勢,與二者表現不同的是,文化服務業資產總額呈現明顯的不斷增加之勢,2008年已超過文化企業資產總額的一半,2013年占比已達到53.08%;從企業創收的水平來看,文化產業的三個行業類型中,文化制造業的營業收入明顯高于文化批發零售業和文化服務業,在文化產業營業總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超過50%,且近十年來表現穩定,沒有出現大的波動;從行業增加值來看,文化制造業與文化服務業是文化產業增加值的主要貢獻者,二者合計占比超過80%,其中文化制造業增加值占比有下降趨勢,從2004年的48.56%下降到2013年的42.93%,而文化服務業增加值的總體占比水平則在不斷上升,從2004年的40.7%上升到2013年的47.02%,進一步對文化分行業增加值在近幾年的變化趨勢進行分析(結果如圖1—4所示)可以看到,文化各行業的增加值逐年增加的態勢十分明顯,且自2008年起,文化服務業的增加值一直處于領先位置。結合以上對各項文化發展指標的分析可以看出:近五年來,文化服務業是三個文化行業類型中發展最為迅猛的行業,在企業規模和企業實力方面均好于其他兩個行業,但在創收水平上仍遠不及文化制造業,創收能力還有待繼續增強。
表1—3 2004年、2008年和2013年三大文化行業基本情況
數據來源:《中國文化及相關產業統計年鑒2015》。
圖1—2 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數的行業構成
圖1—3 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各項指標的分行業構成
圖1—4 2008—2014年我國文化分行業增加值
進一步從區域城市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來看,我國城市文化產業發展具有明顯的“東高西低”的區域特征。東部地區城市文化產業是最先發展起來的,借助政府較大的扶持力度,現已形成規模集聚發展的態勢,同時擁有支出能力較強的文化消費市場。而中部地區城市文化產業發展則為追趕之勢,諸多省份已經根據自身文化資源優勢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發展本省城市文化產業。西部地區,除了四川、陜西等個別省份外,多數省份的文化產業發展則剛剛起步。具體來看:(1)東部地區文化產業全面發展,無論是文化產業規模還是產業產出,廣東省、江蘇省、浙江省、山東省、北京市和上海市等東部省份的城市都處于絕對領先地位。2004年、2008年和2013年,東部10省/直轄市(以下簡稱“省市”)的平均資產規模為1006.55 億元、1605.41億元和4502.25 億元,是中部六省平均水平的3.63倍、4.01倍和1.89倍,是西部12省/自治區/直轄市(以下簡稱“省區市”)平均水平的7~8倍。2013年,廣東省城市文化產業資產總額突破1萬億元,江蘇省為8372.14 億元、浙江省為5328.79億元。2004年、2008年和2013年,東部10省市的主營業務收入平均為928.84億元、1612.41億元和4567.41億元,是中部六省平均水平的4.94倍、3.93倍和1.93倍,是西部12省區市平均水平的11倍。2013年,廣東省文化產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萬億元,江蘇省、山東省和北京市的主營業務收入超過5000億元。從增加值來看,2004年、2008年和2013年,東部十省平均增加值分別為190.49億元、400.74億元和1133.61億元,是中部六省平均水平的2.91倍、2.20倍和0.87倍,是西部12省區市平均水平的5~8倍。所有省份中,廣東省文化產業發展的各個指標表現均佳;直轄市中,北京作為我國文化中心,文化產業發展水平遙遙領先,其次是上海市,各類文化休閑娛樂業相對更為發達。(2)東部地區雖然優勢明顯,但中部六省城市緊追其后,中部六省與東部10省市的差距在逐步縮小。2013年,東中部地區平均資產規模的差距已從2004年的3.63倍縮小至1.89倍,主營業務收入相差的倍數也從4.94倍縮至1.93倍。2013年,中部地區的湖南省、河南省和湖北省的文化服務增加值,僅次于東部廣東省和山東省。同時,湖南和河南文化產業固定資產投資也僅次于山東省和河北省,固定資產投資前十的省份中,中部六省占了四席。(3)西部地區個別省份發展迅速。與中部六省相似,西部12省區市與東部10省市的發展差距也在逐步縮小,這一點在資產規模和主營業務收入兩項指標上均有所體現。其中,四川省、重慶市、陜西省、云南省等西部地區文化內容生產、文化傳播渠道和文化生產服務的發展水平與中部地區大致相當,且固定資產投資和文化產業增加值在全國排名靠前。
再從文化產品對外貿易的現狀來看(相關數據詳見表1—4~表1—5、圖1—5),在整體發展水平上,2005—2014年,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大幅增加,2014年達到1273.7 億美元,是2005年的6.8倍,其中文化出口額保持了與總額幾乎一致的增長態勢,且文化產品出口額明顯高于文化產品進口額,文化貿易呈現明顯的順差之勢。從文化貿易的產品類型來看,大部分文化商品的貿易差額均為順差。其中,貿易進出口額最高的是工藝美術品,占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到54.89%,工藝美術品的出口額也是最高的,占文化產品總出口額的比重達到60.34%,且出口額是進口額的近28倍,工藝美術品的貿易順差額最高,排在第二位的是文化用品的貿易順差額;而出版業產品作為文化核心產品①,其貿易進出口總額卻為最低,占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的比重僅為3.9%,其中,音像制品及電子出版物產品的出口額小于進口額,表現為文化貿易逆差,在國際文化市場上缺乏競爭優勢。最后從貿易對象來看,美國和中國香港是我國最主要的出口市場,而日本和韓國則是我國最主要的進口市場,且近些年中國從韓國引進文化產品的勢頭越來越明顯,2014年,中國與韓國進口貿易額達到22.15億美元,遠超過排在第二位的日本。
表1—4 2005—2014年文化產品進出口情況
數據來源:《中國文化及相關產業統計年鑒2015》。
圖1—5 2005—2014年我國文化產品進出口額
表1—5 2014年我國不同類型文化產品進出口額單位:億美元
數據來源:《中國文化及相關產業統計年鑒2015》。
最后,從文化事業的發展現狀來看,相比文化產業的迅速成長,文化事業發展則較為緩慢,相關數據整理如圖1—6、表1—6所示。可以看到,近十年,我國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等文化機構數量變化不大,年均增長率僅為1%左右;博物館數量增長幅度較大,從2005年的1581家增長到2014年的3658家,年均增長幅度接近10%;藝術表演團體個數也呈現出明顯逐年增加的態勢,從2005年的2805 家藝術表演團體增加到2014年的8769家,十年共增加5964家,年均增長率高達14.5%;與其他文化機構不斷增加的態勢相反,藝術表演場館數量在不斷減少,且下降幅度較大,從2005年的1866家下降到2014年的1338家,十年間減少近500多家。進一步從文化事業區域水平來看,根據表1—6中2013年31個省級行政區、市文化事業發展狀況,國家和地方政府對文化事業財政支持力度最高的地區是北京,其次是廣東,而江蘇是文化文物機構收入最高的省級行政區。對各地區文化事業機構數量的比較顯示,四川的公共圖書館、文化館與文化站數量最多,其次是河南;江蘇、河南和陜西的博物館數量在全國排名前三,而藝術表演團體則是安徽和浙江較多。
圖1—6 2005—2014年我國文化機構數量
表1—6 2013年中國31個省級行政區文化事業發展狀況
(二)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必然趨勢
產業融合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產業演化和發展進程中的必然現象。產業融合作為產業創新的一種方式,在形成新產業、催生新市場、滿足新需求的過程中,通過資源配置優化、知識技術共享,平等借勢、優勢互補,實現產品創新、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產業融合為我國城市文化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通過促使新業態的形成,有效促進我國城市文化產業的發展壯大,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文化產業融合的程度逐步加深,產業融合呈現多層面、多角度的發展態勢,城市中文化企業跨行業兼并重組時有發生。
從學術界對文化產業融合現象的研究來看,大多數學者的研究視角都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文化產業與科技的融合;二是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融合。本書論述所提及的文化融合主要是指后者——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融合,而文化產業與科技的結合僅僅是產業融合的技術基礎,或是文化產業融合的一個方面——文化與信息產業的融合。在農業領域,文化產業融合的主要形式是通過創意農業挖掘本地的特色農業資源潛力,兩者高度融合,創新生活,塑造品牌,開拓消費市場。在輕工業領域,文化產業融合的本質在于通過文化創意提升品牌內涵等。縱觀國民經濟各個行業,由于文化產業本身具有綜合性強、關聯性高的產業特征,因而與國民經濟諸多行業均有較強的關聯融合性,本書在這一部分僅選取與文化產業融合性相對更強的旅游產業和信息產業兩個行業,分別對文化產業與上述兩個行業的融合發展機理進行分析。
1.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
旅游業與文化產業的產業特性,決定了二者之間具有較高的產業關聯性。首先,旅游業與文化產業本身都是關聯性極強的產業。其次,旅游業與文化產業之間具有天然的耦合性。旅游說到底是一種文化現象,旅游產業中那些利用文化資源為旅游服務的經營企業,其本質屬于文化產業,而文化產業中那些主要生產供旅游者參觀、游覽、鑒賞和購買產品的企業又發揮著旅游的作用。最后,旅游業與文化產業具有優勢上的互補性。文化的優勢在內涵,旅游的優勢在市場。旅游產業能為文化產業提供平臺和載體,文化產業能使旅游產業具有更高的文化附加值與更大的利潤空間,即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
旅游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形成文化旅游新業態。文化旅游新業態的出現是旅游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外在表現。旅游業與文化產業之間天然的耦合性和共同的現實需求,增強了二者相互融合的動力。不斷增強的產業關聯性,促進了融合深度的不斷增加及融合廣度的不斷拓展,最終突破產業的界限,形成文化旅游新業態。因而,旅游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是傳統旅游業突破增長瓶頸的必然選擇,是產生新價值的增長點和動力源。
2.文化產業與信息產業的融合發展
信息產業的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眾多文化產品的生產、傳播和消費方式,深刻影響著文化產業的發展趨勢;與此同時,信息產業對文化內涵的需求也在不斷加大,文化因素同樣已經深深滲透到科技領域,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兩個產業相互融合,關聯程度日漸加深。
當前文化與信息產業的融合,是以計算機網絡為主要載體。以計算機網絡承載的文化因素拓寬了文化的傳播手段,促進了文化傳播方式、文化生產和文化消費形態的變化和發展。傳統文化產業通過與數字化、新媒體等新一代網絡信息媒介相融合,借助高科技手段使文化產品更形象、更生動、更快捷地傳播,進而創造出附加值與受眾更為廣泛的動漫、網絡、手機游戲產品,形成互聯網或無線端娛樂等以多媒體產品為主要形態的新興文化產業。信息技術促使各種文化資源相互結合、融合、重鑄,并且以產業化運作來實現,建立起了新的文化生產和文化消費方式,產生了新的產業群,培育出新的消費群,使文化產業更具有生命力。信息技術不斷滲透到文化產業的生產、傳播和消費等環節,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創新、產業結構改造升級提供推動力和支持,而文化產業為信息產業提供內容輸出,使得信息技術與文化資源結合重鑄,能夠提升信息產業的層次,形成新的需求拉動力,從而決定了文化產業與信息產業關聯融合的必要性和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