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城市文化發展指數(2016)
- 王琪延 徐玲
- 6219字
- 2019-09-29 13:10:11
二、文化發展的政策演進及成效
在經濟體制改革和國家文化建設過程中,我國制定了一系列文化政策以推進文化發展,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根據文化政策的歷史演進,可劃分為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個階段為1979—1988年,這是我國文化發展的初級階段。在這一時期,文化發展實現了由“文化從屬于政治”向“文化為人民服務”的重大轉變,此時的文化產業尚處于初級發展的萌芽階段,文化市場建設剛剛起步,尚不成熟。
1979年10月,鄧小平同志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辭中提出“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針思想,此后“兩為”方針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項根本政策。這一方針的提出改變了之前“文藝從屬于政治”所衍生的“文藝為政治服務”的文化政策走向,國家關于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和基本政策開始轉向,中國文化事業出現了復蘇和空前繁榮。1985年4月,在國務院辦公廳批轉的國家統計局《關于建立第三產業的統計報告》中,文化藝術被納入第三產業范疇,文化第一次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指標體系中獲得了“產業”的身份,以營業性舞會和音樂茶座為發端的文化市場開始日益活躍。1987年2月,文化部、財政部、國家工商管理局頒發《文化事業單位開展有償服務和經營活動的暫行辦法》,開始承認了文化事業單位開展的有償服務和經營活動的合法性,進一步推動文化市場繁榮發展。1988年2月,文化部、國家工商總局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強文化市場管理工作的通知》,這是在政府文件中首次出現“文化市場”的概念,這份文件對于文化發展是一個里程碑式的文件,中國“文化市場”的地位正式得到承認。同時該文件對文化市場的管理范圍、任務、原則和方針都進行了界定,改變了文化市場管理無章可循的局面。隔年,國務院批準在文化部設置文化市場管理局,全國文化市場管理體系開始建立。
第二個階段為1989—2001年,這是我國文化市場的全面推進時期。在這一時期,國家逐步認識到文化產業的重要性,文化經濟政策的基本取向進一步地表現為引導、培育和規范。
1991年,國務院批轉的《文化部關于文化事業若干經濟政策意見的報告》中,“文化經濟”的概念正式被提出。199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正式提出了要以產業化為方向,加快發展包括文化生產在內的第三產業,促進文化單位由單純的財政消費部門轉為生產型部門。同年10月,江澤民同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出:“積極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事業的有關經濟政策,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在這一宏觀背景下,中國文化體制改革的步伐明顯加快,開始從“直接管理”向“間接管理”、從“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1998年8月,文化部文化產業司成立并制定工作規則,這是政府部門第一次設立文化產業專門管理機構,標志著政府開始重視文化產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作用。2000年10月,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中,第一次提出“文化產業政策”這一概念,文化產業的合法性被確立,文化產業從理論層面上升到國家發展規劃和政策層面。該建議提出:“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加強文化市場建設和管理,推動有關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產業政策概念的提出,標志著政府部門開始有意識地運用文化產業政策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標志著我國對于文化產業的承認和對其地位的認可,這對于文化體制改革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年12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支持文化事業發展若干經濟政策的通知》,系統性地提出了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財政、稅收和金融政策,極大地調動了各方面發展文化產業的積極性。
第三個階段為2002—2008年,這一時期,我國文化產業迎來了大力發展。我國加入WTO和十六大開啟了文化市場發展的新時期,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進入了快車道,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在國際化競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這一階段,國家的文化經濟及文化產業政策重心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調整文化產業結構,注重文化產業的開拓創新。
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要把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從概念上明確區分開,并提出“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要完善文化產業政策,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進一步明晰文化產業發展方向。2003年9月,文化部發布《文化部關于支持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在大力繁榮文化事業的同時積極發展文化產業。同時提出新時期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目標是在國家宏觀調控下,進一步發揮市場機制在文化資源配置上的基礎性作用;形成一批實力雄厚、競爭力強的文化企業和有影響的文化品牌,建立一定規模的現代化文化產品生產、服務和銷售網絡,文化產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明顯增強,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定份額;文化產業增長速度明顯高于國民經濟增長速度,文化消費在日常消費中所占的比例明顯提高;到2010年,形成比較完備的有利于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法規體系,形成比較發達的文化產品生產體系以及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體系,使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新的增長點,進一步促進文化市場繁榮壯大,文化產業健康發展。2003年10月,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進一步確認了文化產業的戰略地位,國家開始將文化產業列入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納入國民經濟發展總體規劃,指出切實轉變文化行政管理部門的職能,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進一步強調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產業政策,促進各類文化產業共同發展,增強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2003年11月,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議》,開始把文化產業列入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納入國民經濟總體規劃,文化產業的戰略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確立。
2004年4月和2005年1月,國家統計局發布了《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和《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統計指標體系》,這兩個文件不僅對文化產業進行了詳細定義,而且對我國現行的文化產業進行了行業劃分,完成了對文化產業形態的統計學劃分,它第一次使得文化的生產以及其所形成的產業體系成為重建國家產業政策的標準。2006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這是中國第一個專門部署文化建設的中長期規劃。該綱要提出要進一步發展重點文化產業,進一步優化文化產業布局和結構、轉變文化產業增長方式,積極培育文化市場主體、健全各類文化市場,發展現代文化產品流通組織和流通方式。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做出了“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大部署,前所未有地將文化提升到國家戰略這一新高度,極為深刻地提出文化所具有的戰略地位及其重要作用,第一次向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發出了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響亮號召,第一次提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新觀點,第一次提出維護和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讓人民共享文化成果等新思想。2008年1月,胡錦濤同志在同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代表座談時強調,只有把握時代脈搏、反映時代精神、貼近現實生活、引領人民思想的文化,才能始終贏得人民,才能始終成為社會進步的先導。要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從波瀾壯闊的現實生活中汲取養分,準確把握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新變化,深入把握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的特點和規律,改進宣傳思想工作的領導方式、組織方式、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形成鼓勵創新創造的法制保障、政策體系、激勵機制,充分運用先進技術手段豐富文化的生產方式和表現形式,極大豐富文化品種、樣式、載體、風格,讓一切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新才華充分施展,讓一切創新成果得到尊重,努力使精神文化產品和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第四個階段為2009年至今,文化產業迎來了全面發展的黃金時期,“文化+”的時代也隨之到來。在這一時期,文化產業對經濟增長的重要貢獻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將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納入國家的發展戰略,并大力推動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在拓展文化產業發展空間的同時,充分發揮文化產業對其他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實現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的協調發展。
2009年9月,國務院頒布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該規劃明確提出著力做好發展重點文化產業、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培育骨干文化企業、加快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建設、擴大文化消費、建設現代文化市場體系、發展新興文化業態、擴大對外貿易八個方面的重點任務,該規劃的提出標志著國家已經把發展文化產業提升為一項國家戰略,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產業的發展。
2010年4月,央行、財政部、文化部、中宣部、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新聞出版總署、廣電總局九部委聯合下發《關于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第一個全面性、政策性的文件,進一步拓寬了文化產業投融資渠道,是充分發揮金融系統支持文化產業發展作用,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文化產業發展振興的具體舉措。2010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我國文化體制改革問題進行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胡錦濤同志在主持學習時強調,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關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實現,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一定要從戰略高度深刻認識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責任感和緊迫感,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是黨中央做出的關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決策。2010年10月,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再次提出要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推進文化創新,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增強文化發展活力,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由此可見,文化產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又得到了新的提升。
2011年3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增強文化產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文化產業在社會發展和國民經濟的戰略地位進一步凸顯,成為新的支柱性產業。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會議進一步確立了文化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中的戰略定位,進一步強調了我們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責任擔當,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總體目標,明確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文化改革發展的具體任務。會議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支撐。我國文化的改革發展,顯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促進了人的全面發展,顯著增強了國家文化軟實力,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該決定全面部署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各項工作,發出了進一步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動員令,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2012年2月,文化部印發《文化部“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倍增計劃》,該計劃進一步肯定了文化產業的重要戰略地位,認為“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是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載體,是國民經濟中具有先導性、戰略性和支柱性的新興朝陽產業,是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主導力量,是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支點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該規劃總結了今后一個時期文化產業發展的十項工作重點,包括培育壯大市場主體、轉變文化產業發展方式、優化文化產業布局、加強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擴大文化消費、推進文化科技創新、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健全投融資體系、強化人才支撐和推動文化產業“走出去”。2012年7月,文化部以部令的形式發布了《文化統計管理辦法》,該文件是進一步推進文化統計工作法制化、規范化的重要舉措。該文件的實施為我國文化統計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障,有助于進一步規范文化統計工作,提高文化統計數據質量。
2014年,文化產業發展政策的重點集中在促進文化融合發展、提高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上,先后發布了多條政策文件,引導和支持文化與其他產業的有效融合。如2014年3月,文化部發布了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實施意見。《意見》的出臺,旨在提高文化產業創意水平和整體實力,推動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深度融合,標志著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已經成為國家戰略。《意見》明確提出,各級文化行政部門要主動把文化產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認真研判、準確把握產業融合發展新趨勢,打破部門行業區域藩籬,創新理念方式手段,抓好政策措施落實,在切實提升文化產業的創意水平和整體實力的基礎上,更加積極主動地發揮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對相關產業發展的支持作用,以文化提升相關產業產品和服務的附加值,以融合發展拓展文化產業發展空間,實現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隨后,文化部、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又聯合印發了《關于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見》,該意見總結了近年來文化金融合作的經驗與成果,結合當前金融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新趨勢,從認識推進文化金融合作重要意義、創新文化金融體制機制、創新文化金融產品及服務、加強組織實施與配套保障這四個方面提出了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要求,對于建立文化金融合作部際會商機制、完善文化金融中介服務體系、推進文化金融在重點領域的實施、重視金融支持小微文化企業發展、創新文化金融服務組織形式、創新符合文化產業發展需求的金融產品與服務、創新文化資產管理方式等問題做出了部署和指引。同年出臺的關于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較為重要的相關政策文件還有:《關于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見》解讀、關于貫徹落實《2014年文化系統體制改革工作要點》及其《分工實施方案》的通知、文化部辦公廳關于修訂印發《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管理辦法》的通知、《關于推動2014年度文化金融合作有關事項的通知》等。
2015年,文化發展的政策重點則主要放在了提高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規范文化市場管理上。如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文化部等部門《關于做好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工作意見》的通知,《意見》指出,到2020年,在全國基本建立比較完善的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與人民群眾精神文化和體育健身需求相符合的公共文化資源配置機制和供給機制,社會力量參與和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氛圍更加濃厚,公共文化服務內容日益豐富,公共文化服務質量和效率顯著提高。2015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主要內容包括加強戲曲保護與傳承、支持戲曲劇本創作、支持戲曲演出、改善戲曲生產條件、支持戲曲藝術表演團體發展、完善戲曲人才培養和保障機制、加大戲曲普及和宣傳、加強組織領導。2015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又印發了《關于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指導意見》,其主要內容包括:加強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明確功能定位;創新基層公共文化運行管理機制;加強組織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