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為績效管理方法論
- 孫科柳 蔣業財 解文濤
- 2012字
- 2019-09-29 13:16:57
1.1.2 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績效導向
任正非身體力行地踐行著華為“以客戶為中心”的價值理念,而在向員工灌輸這一價值理念的過程中,僅僅依靠企業領導者的榜樣效應是不夠的,任正非很早便發現了這一問題,并且有效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早在1998年,華為便在中國人民大學專家團隊所編撰的《華為公司基本法》第25條中規定:“顧客的利益所在,就是我們生存與發展的最根本的利益所在。我們要以服務來定隊伍建設的宗旨,以顧客滿意度作為衡量一切工作的準繩。”也就是說,從那時起,華為便已經開始了關于“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績效導向”的嘗試。
【輔助閱讀】以客戶為中心的績效導向
從1998年起,華為系統且大量地引入了世界級管理咨詢公司的成功管理經驗,在人力資源管理、集成產品開發、優化供應鏈、質量控制、財務管理等諸多方面,與IBM、Hay Group、PwC等知名國際公司展開了深入合作,全面構建以客戶需求為驅動的流程和管理體系,其中一項就是華為績效制度的設置。
2015年10月,在接受福布斯英文網“中國企業的國際愿景”專欄采訪的時候,任正非坦言:“其實我們的文化就只有那么一點,以客戶為中心、以奮斗者為本。世界上對我們最好的是客戶,我們就要全心全意為客戶服務。我們想從客戶口袋里賺到錢,就要對客戶好,讓客戶心甘情愿把口袋里的錢拿給我們,這樣我們和客戶就建立起良好的關系。”早在17年前,任正非便認為,企業必須要讓客戶心甘情愿地掏錢,否則就是強盜,而想要讓客戶自愿付錢,華為人就必須做出讓客戶滿意的成果,而想要讓成千上萬的華為人為此而努力,就必須建立一種正確的績效導向,引導員工“以客戶為中心”地工作。
為此,華為首先在內部核心價值觀方面構建了以高績效為特征的企業文化,即優勢資源和晉升機會向能夠為客戶創造價值的奮斗者傾斜,干部選拔和職級晉升以績效為分水嶺;繼而又在管理模式上進行了調整,在外部咨詢團隊的幫助下實現了流程化的組織建設,落實了崗位職責,實現了從端到端的、快捷有效的管理,從而充分確保每一個管理環節都能夠積極指向客戶和績效;最后,在經營模式上,華為堅持推行客戶化導向,即以客戶需求導向為產品的發展路標,把為客戶提供完善和及時的服務作為華為人存在的唯一價值和理由。
為了強化華為人以客戶為中心的績效導向,任正非還曾給員工講過一個紅舞鞋的故事:
根據這則童話,任正非提出了著名的“紅舞鞋理論”,即:從理智上講,人們絕不會以生命為代價去追求個人事業上短暫的成功,但現實是,人們還具有太多的不受理性控制的感情方面的因素,人生的道路上像紅舞鞋這樣的誘惑隨處可見。經營企業如同經營人生,企業面臨什么樣的命運關鍵看企業人的表現,如果大家都只是為一時痛快去找“紅舞鞋”,那公司便只能活上一陣子,而一家偉大企業的目標應該是長久活下去。客戶就像是華為的雙腳,只有不去傷害他們,并且呵護好他們,為他們尋找合適的“舞鞋”,他們才會幫助華為“跳”得更持久。
此外,任正非還對員工強調:“主宰世界的是客戶需求,客戶要什么,我們就趕快做什么。華為要做工程商人,多一些商人味道,不僅僅是工程師,所有華為人都要完成從‘以技術為中心’向‘以客戶為中心’轉移的偉大變革。”
事實上,華為建設以客戶為中心的績效導向并不是無的放矢。曾經號稱在技術上領先業界十年的摩托羅拉,就是因為繼承者鮑勃·高爾文沒能堅持以客戶為中心,對客戶需求反應遲鈍,走向了自我封閉的“象牙塔”,最終才會被蘋果、三星等品牌擊敗。企業倘若不能以此為戒,則很容易重蹈其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