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為績效管理方法論
- 孫科柳 蔣業財 解文濤
- 1869字
- 2019-09-29 13:16:59
1.4.3 用績效牽引員工的行動方向
為了確保績效管理能夠正確地發揮能量,任正非十分注重強調績效對員工行為的牽引作用。比如,為了強化“以奮斗者為本”的理念,華為規定“只有績效前25%的人可以被選拔干部”;為了鼓勵員工持續艱苦奮斗,華為堅持在績效管理中的利益分配環節向奮斗者傾斜;為了培養員工為客戶服務的意識,華為將客戶對企業和員工的滿意程度列為績效考核中一大重要標準,等等。
一般而言,企業進行績效考核的最終目的是通過監控員工的生產性行為,提高他們的有效產出值。按照邏輯推論,考核所反映出的事實再加上相輔相成的晉升、績效工資、獎金等物質強化措施,應該就能夠達到促使員工不斷改進績效的目標。然而,事實卻是,很多企業執行了績效考核,考核完成后,員工仍然是初始狀態,獎勵與懲罰并沒有有效地激勵他們實現改變,即便員工想要主動改變,也不知道從哪里著手。
事實上,造成這種尷尬現象的管理原因之一是:企業忽略了績效對員工行為的牽引和方向指導作用,把績效管理僅僅當作一種對員工過去行為的獎懲工具。
【輔助閱讀】德魯克的績效引導理念
作為一個半路出家的創業者,任正非深受西方管理學思想的影響,20余年來始終堅持著對西方先進管理理念的研究和借鑒。從1997年開始,任正非便將美國Hay Group(合益咨詢公司)引為合作伙伴,與華為共同探索管理的變革。在Hay Group的幫助下,華為完善了自身的績效體系和薪酬體系,并且建立起了領先全國的任職資格體系以及崗位、角色的素質模型。幾大體系和模型建立后,任正非越發意識到科學的績效管理對引導員工行為的重要性。
1997年歲末,在西方圣誕節前一周,任正非連續訪問了美國休斯公司、IBM公司、貝爾實驗室與惠普公司。回國后,任正非感慨頗多,并且在公司高層會議上對華為高管們說道:“我看IBM和惠普,它們的管理理念和運營方向是不需要干部向員工強調的,把績效計劃往那里一擺,員工就知道怎樣去做,我認為,華為的績效考核是不是也能想辦法達到這種效果?”
為此,華為很快便出臺了《任正非在基層員工價值評價體系項目匯報會上的講話》、EMT紀要〔1998〕013號文件、《以績效為中心,以結果為導向,努力提高人均效益》、《持續提高人均效益,建設高績效企業文化》等多個文件,并以“為客戶創造價值”為目標,將客戶對企業和員工的滿意程度列為績效考核中一大重要標準。通過給予那些“能夠滿足客戶要求的員工”豐厚績效獎勵的方式,引導員工更好地為客戶服務,為企業贏得客戶支持。
李高陽只是華為人為客戶服務的一個縮影。通過績效制度的有效引導,華為充分保證了員工為客戶服務的高度熱情,保證了華為人能夠二十幾年如一日地持續艱苦奮斗。而這種對客戶的熱情和奮斗的執著,則保證了華為在沒有思科、愛立信等國際企業先進技術的情況下,依然可以在世界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甚至坐穩世界第一的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