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華為績效管理方法論
  • 孫科柳 蔣業財 解文濤
  • 1524字
  • 2019-09-29 13:16:59

1.4.2 建立以產出為基準的組織績效導向

華為的三大管理核心之一就是企業文化上的高績效導向。無論是“以奮斗者為本”還是薪酬戰略上的“三高政策”,抑或是崗位輪換中所執行的“末位淘汰制度”,強調的都是高績效導向,而高績效也是眾多國際領先企業的企業文化中一個通用的導向。任正非認為,績效管理就相當于一個推拉機制,它的作用是拉動員工創造工作成果,而衡量員工創造了多少成果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產出。

最初,華為在績效考核的過程中會將員工能力列為一項重要的比較標準。然而,隨著考核的深入,任正非逐漸發現,這樣的考核往往帶有太多人為因素,比如,某個人被部門領導認為很有能力,可其工作成果卻與其他人差不多。這樣,部門領導就很可能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評斷,第一種是認為這個人不夠努力,給予低分;第二種是對他的潛在能力有所偏愛,給予高分。而無論給出哪一種評價,對其他員工而言都不公平。因為,績效的結果會影響到員工很多方面,包括薪酬、獎金、股票、晉升的機會等。

所以,在任正非的引導下,華為建立了三個績效標準。第一,關鍵行為過程要以結果為導向;第二,最終對客戶產生貢獻才是真正的績效;第三,素質能力不等于績效。正是在這樣的幾個標準之上,華為才得以建立起以產出為基準的組織績效導向。

【輔助閱讀】以產出為基準的組織績效導向

華為“以產出為基準的組織績效導向”強調的“產出”與傳統意義上的“產出”有所不同,傳統意義上的“產出”是指生產過程中創造的各種有用的物品或勞務,而華為所指的“產出”意義更加宏觀,涵蓋了員工所有創造價值的行為和結果。

所以,“以產出為基準的組織績效導向”更近似于ISO質量管理體系和績效管理評論中的結果導向。但與單純的結果導向相比,華為還十分注重將結果以外的關鍵過程貢獻納入到考核中來,考核更加公允,員工的接受度也更高。

明確了以產出為基準的組織績效導向之后,華為通過召開會議、發布文件、組織活動等多種方式向員工傳達這一概念。例如,2004年2月,任正非在華為干部工作會議上發表了《繼續提高人均效益建設高績效企業文化》的講話,并在講話中強調:“我們處在一個變革時期,從過去的高速增長、強調規模,轉向強調效益的管理變革,以滿足客戶需求為目標,從而獲得持續生存的能力,在這個變革時期中,我們都要有心理承受能力,必須接受變革的事實,學會變革的方法……我們強調有價值的產出,一切環繞為客戶創造價值而努力,不能只說潛力,也不能做無用功。”

通過任正非等華為高層的積極灌輸和傳導,華為的普通員工們也都普遍建立起了“以成果定貢獻”“用結果說話”等價值理念。2009年,《華為人》第173期刊登了一篇名為《求實務實的干部選拔原則——學習任總“關于人力資源管理變革的指導意見”和EMT干部選拔原則后的體會》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華為員工這樣總結自己的認知:

首先,績效不僅僅是銷售額,也是員工在本崗位擔負責任的有效產出和結果,只有把潛在的能力轉化為結果,產生績效,做出貢獻,才能得到公司承認,公司是根據客觀事實來定義績效、定義干部隊伍選拔的。

其次,(關于人力資源管理變革的指導意見)讓我們明確了“素質”不等于“績效”,“潛能”不等于“貢獻”的道理。一個人具有的潛能,只有當它起作用時,才是一種現實的能力;只有將人的潛能充分發揮出來,在實際工作中做出成績與貢獻,才能得到公司的認可。否則,就是茶壺里的餃子,如果倒不出來,餃子再好也沒有用。

其實,企業實行績效管理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員工實現高產出,創造高價值,而在這一過程中,是否,以及能否讓員工明白企業評價績效的標準是怎樣的,以及哪些行為和成果是能夠獲得高績效的肯定的,這將無比重要。像華為一樣,為員工率先樹立一個正確的績效導向,也就意味著,你的績效管理即將開始發揮正向的效能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景宁| 武乡县| 柳河县| 行唐县| 肇州县| 永仁县| 安图县| 饶阳县| 商都县| 闽清县| 开封县| 井研县| 彰化县| 哈巴河县| 固阳县| 宜昌市| 白山市| 潼南县| 上林县| 东至县| 沙湾县| 信阳市| 金乡县| 林州市| 湄潭县| 武城县| 桓台县| 乌审旗| 南部县| 宁河县| 平武县| 赤峰市| 武城县| 江安县| 镶黄旗| 林甸县| 阜宁县| 镇坪县| 延寿县| 蓬莱市| 德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