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為績效管理方法論
- 孫科柳 蔣業財 解文濤
- 1524字
- 2019-09-29 13:16:59
1.4.2 建立以產出為基準的組織績效導向
華為的三大管理核心之一就是企業文化上的高績效導向。無論是“以奮斗者為本”還是薪酬戰略上的“三高政策”,抑或是崗位輪換中所執行的“末位淘汰制度”,強調的都是高績效導向,而高績效也是眾多國際領先企業的企業文化中一個通用的導向。任正非認為,績效管理就相當于一個推拉機制,它的作用是拉動員工創造工作成果,而衡量員工創造了多少成果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產出。
最初,華為在績效考核的過程中會將員工能力列為一項重要的比較標準。然而,隨著考核的深入,任正非逐漸發現,這樣的考核往往帶有太多人為因素,比如,某個人被部門領導認為很有能力,可其工作成果卻與其他人差不多。這樣,部門領導就很可能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評斷,第一種是認為這個人不夠努力,給予低分;第二種是對他的潛在能力有所偏愛,給予高分。而無論給出哪一種評價,對其他員工而言都不公平。因為,績效的結果會影響到員工很多方面,包括薪酬、獎金、股票、晉升的機會等。
所以,在任正非的引導下,華為建立了三個績效標準。第一,關鍵行為過程要以結果為導向;第二,最終對客戶產生貢獻才是真正的績效;第三,素質能力不等于績效。正是在這樣的幾個標準之上,華為才得以建立起以產出為基準的組織績效導向。
【輔助閱讀】以產出為基準的組織績效導向
明確了以產出為基準的組織績效導向之后,華為通過召開會議、發布文件、組織活動等多種方式向員工傳達這一概念。例如,2004年2月,任正非在華為干部工作會議上發表了《繼續提高人均效益建設高績效企業文化》的講話,并在講話中強調:“我們處在一個變革時期,從過去的高速增長、強調規模,轉向強調效益的管理變革,以滿足客戶需求為目標,從而獲得持續生存的能力,在這個變革時期中,我們都要有心理承受能力,必須接受變革的事實,學會變革的方法……我們強調有價值的產出,一切環繞為客戶創造價值而努力,不能只說潛力,也不能做無用功。”
通過任正非等華為高層的積極灌輸和傳導,華為的普通員工們也都普遍建立起了“以成果定貢獻”“用結果說話”等價值理念。2009年,《華為人》第173期刊登了一篇名為《求實務實的干部選拔原則——學習任總“關于人力資源管理變革的指導意見”和EMT干部選拔原則后的體會》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華為員工這樣總結自己的認知:
其實,企業實行績效管理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員工實現高產出,創造高價值,而在這一過程中,是否,以及能否讓員工明白企業評價績效的標準是怎樣的,以及哪些行為和成果是能夠獲得高績效的肯定的,這將無比重要。像華為一樣,為員工率先樹立一個正確的績效導向,也就意味著,你的績效管理即將開始發揮正向的效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