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序二

盧梭曾說過:“人一出生就口含一枚金幣,一面寫著平等,一面寫著自由,這枚金幣叫人權。”其實,中國古人一直就抱有天人相通的觀念,講究“人文化成”,于同一事中涵蓋天時、地利、人和三個維度,如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見,在傳統上我們就肯定人的價值,主張人是世間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之間人為先。雖未明言“人權”二字,卻也與近現代以來的西方主流觀念有著不謀而合之處。時至今日,無論中外,人權都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回避的重要話題。孫皓博士這本近四十萬字的學術著作,表面上看論及的只是作為未決羈押地點的看守所,本質上是將在押人員的基本權利內嵌于核心要旨之位置。

在押人員的權利保障問題,在人權領域是一個極易受到忽視卻又至關重要的現實問題。特別是對于等待司法裁決的未決犯而言,無罪推定原則肯定了其正常公民之身份,人身自由受到限制只是確保訴訟順利進行的不得已犧牲,并不意味著自身基本權利受到全盤否定。然而,未決羈押場所內在押人員的權利保障,某種程度上確實是一個國家“人權保障木桶上最短的一塊木板”,往往能夠無情地折射出該國的法治水平和社會文明程度。即便是時下那些法治發達的西方國家,都曾經歷過否定或者漠視在押人員權利的歷史時期,甚至針對這一群體的濫施酷刑現象直至今日也并未禁絕。因此,《聯合國憲章》《世界人權宣言》《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標準規則》等一系列國際條約,不僅規定了大量涉及在押人員具體權利的實體條款,也為其順利實施創設了程序運行機制,代表了人權保障方向的一種國際共識。

“世俗歲殊,時變日化”。對于中國而言,2009年的“躲貓貓”事件當然暴露出了看守所在監管層面的薄弱環節,卻也為長期不受關注的未決羈押者之人權保障提供了發展契機。這算不上什么歷史的吊詭或者玩笑,而是唯物辯證法的嚴肅呈現。按照中國傳統文化對事物的分類模型,如果說看守所是“器”,那么在押人員的權利保障就是“道”。從近幾年的情形看,未決羈押制度的跨越式發展不僅積極反映在了“器”的層面,更凸顯為“道”的升華。對此,孫皓博士的著作都給予了淋漓盡致的全面闡述。據我所知,中國人民大學訴訟制度與司法改革研究中心在陳衛東教授的帶領下,這些年就看守所制度與英中協會等國際組織進行了廣泛合作,開展了一系列富于深度的科研活動,取得令人矚目的不俗成果。作為其中的參與者之一,孫皓博士必定對中國的看守所制度有了較深的認知和把握,并能結合域外的經驗成果,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因此,本書的成功結稿,絲毫不出我的意料。而其中的內容不僅有助于消弭看守所給外界帶來的神秘感,在觀點層面也會激發更加廣泛的共鳴與思考。在此,向作者表示衷心的祝賀,亦鄭重向讀者推薦本書。

值得注意的是,書中用一定篇幅介紹了檢察機關為看守所的人權保障作出的積極探索。就其背景來說,2012年《刑事訴訟法》修改之后,看守所的訴訟地位得到了進一步強調,增加了許多新的職責與義務。例如,《刑事訴訟法》第37條就規定,辯護律師可以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會見和通信。辯護律師持“三證”要求會見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看守所應當及時安排會見,至遲不得超過48小時。再比如,《刑事訴訟法》第47條規定,辯護人、訴訟代理人認為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員阻礙其依法行使訴訟權利的,有權向同級或上一級人民檢察院申訴或者控告。人民檢察院對申訴或控告應當及時進行審查,情況屬實的,通知有關機關予以糾正。而根據該法第83、91條,犯罪嫌疑人被拘留后,應當立即送看守所羈押,至遲不得超過24小時;逮捕后,應當立即送看守所羈押;除特殊情形外,應當在拘留或逮捕后24小時以內通知家屬。此外,該法第116條規定,犯罪嫌疑人被送交看守所羈押以后,偵查人員對其進行訊問,應當在看守所內進行……這些新增規定的主要立法目的,無疑是防止和遏制刑訊逼供現象,保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權。為了同《刑事訴訟法》的上述新要求相適應,修訂后的《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試行)》單設了“看守所執法活動監督”一節,明確在未決羈押場所開展法律監督的具體權限和方式,細化了有關的程序和機制。總的來說,人民檢察院對看守所執法活動的監督重點有兩個方面:一是保護在押人員的合法權益,防止和糾正監管民警體罰、虐待在押人員,違法對在押人員使用戒具或禁閉等侵犯在押人員合法權益的行為;二是保障刑事訴訟活動的順利進行。

在檢察機關內部,承擔上述職責的是刑事執行檢察部門,也就是過去的監所檢察部門。之所以有這樣的名稱變化,正是新形勢下檢察機關為全面履行新《刑事訴訟法》賦予的執行監督職責所作出的積極回應。針對涉及看守所的監督職責,刑事執行檢察部門圍繞“四個維護”的指導思想,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司法實踐探索。所謂“四個維護”,即維護刑罰執行、監管活動公平公正,維護監管場所的安全穩定,維護在押人員的合法權益,以及維護社會和諧穩定。而在此理念指導下的工作創新,包括依法對犯罪嫌疑人的入所收押和臨時出所活動進行監督,防止和糾正偵查人員對犯罪嫌疑人進行刑訊逼供,以及非法提出所外進行訊問;重點監督看守所分押分管活動,防止未成年在押人員與成年在押人員混關混管現象;依法打擊“牢頭獄霸”,維護在押人員合法權益;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審前羈押表現納入酌定量刑情節的機制,預防破壞監規紀律等問題的發生;實行在押人員審前羈押必要性審查以及建立在押人員死亡處理機制等。對于這些機制創新,孫皓博士在本書中或多或少都進行了介紹和評析。當然,新的嘗試總不免伴隨些許問題,更何況有的探索還處在試點階段,關于成敗得失的論斷還為時尚早。故而,本書作者在部分內容上的有意“留白”,體現了理性、客觀的態度,是值得認同的做法。我相信,當時機成熟之時,再深入探討某些具體問題,應當是更加適宜的選擇。

關于檢察機關對看守所執法行為的監督方式,作者在書中也有所提及。過去,我們多采取派駐檢察室的形式,這也是中國特色檢察制度的一項重要內容。然而近年來,這種監督方式的弊端在實踐中也逐漸顯露出來:一些派駐檢察人員容易被看守所干警“同化”,如同一個單位的人一樣,導致檢察室未能充分發揮法律監督職責,出現不愿監督、不敢監督或監督不痛不癢的問題,有的甚至形同虛設。而長期以來,上級檢察院刑事執行監督部門對下指導工作,通常是下發通知要求下級檢察院刑事執行監督部門上報材料,至于這些材料是否完全符合實際,上級檢察院刑事執行監督部門有時候并不清楚。定期或不定期的調研和指導工作,往往是采取聽取匯報或召開座談會等方式,即使到看守所去實地檢察,也是走馬觀花,不能全面而深入地了解監管狀況。為此,最高人民檢察院于2012年下發了《關于上級人民檢察院監所檢察部門開展巡視檢察工作的意見》,首次提出巡視檢察的概念。所謂巡視檢察,是指地(市)級以上檢察院監所檢察部門對轄區內由下級檢察院檢察的監獄、看守所的刑罰執行和監管活動是否合法進行檢察,同時對派出、派駐該監管場所檢察機構履行法律監督職責情況進行檢查。與原有的派駐形式相較,這種監督工作機制具有指向對下、人員特殊、對象雙重、內容全面、方法多樣等優勢。從這幾年的實施情況來看,這種方式在運行上取得了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更難能可貴的是,巡視檢察的方法與《聯合國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在任擇議定書中所提出的要求相契合,反映了中國作為公約締約國積極履行國際義務的不懈努力。本書中,孫皓博士對看守所執法監督的多元化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認識和見解,尤其是社會元素參與的羈押巡視制度,已然在實踐中有所嘗試,值得今后進行更深入的探討和研究。

目前,學界專門闡釋看守所制度的理論著作并不多,表明這還是一個容易受到忽視的邊緣領域。在西方國家,羈押法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學科,不僅涌現了許多知名學者,而且相關立法日臻完善,本書中多次提及的《歐洲監獄規則》便是其中一例。在此,以本書的出版為契機,我也衷心期望中國的羈押法制能夠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重視,出產更多的優秀作品,為實務部門的執法辦案活動供給理論養分。

袁其國

于最高人民檢察院

2015年3月6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饶县| 天峨县| 凉城县| 稻城县| 新疆| 商城县| 江阴市| 武功县| 孝感市| 五峰| 临清市| 庆阳市| 无锡市| 政和县| 大姚县| 临城县| 大厂| 阿克陶县| 酒泉市| 泸溪县| 镇平县| 新泰市| 安远县| 武鸣县| 织金县| 定南县| 乐至县| 临清市| 敖汉旗| 临颍县| 海淀区| 上栗县| 天峨县| 塔城市| 舟曲县| 海原县| 芮城县| 海阳市| 应城市| 宜城市| 儋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