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孫皓博士自2008年至2013年一直是我指導的研究生,其中前兩年攻讀碩士學位,后三年攻讀博士學位。2013年5月,他的博士論文《看守所規范化研究》順利通過了中國人民大學博士學位論文答辯。值此博士論文公開出版之際,他誠邀我為此書作序。借此機會,我也想就看守所的問題談一些自己的觀點,為讀者們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該問題做些鋪陳。
看守所,一個鮮為人知的場所,卻是觀察一個國家法治文明水平和人權保障程度的重要窗口。然而長期以來,理論界與實務界對于看守所在刑事司法中的功能缺乏足夠的認識。在實務界,看守所的責任與權限不足掛齒;而在理論界,看守所的相關理論問題也是被長期忽視的一個領域。自2006年起,我主持的中國人民大學訴訟制度與司法改革研究中心開始涉足有關看守所制度的一些科研項目。當我們進行看守所中的羈押巡視制度試點探索時,看守所及其法制化課題這一長期被邊緣化的領域才開始獲得了社會各界以及學術界的關注。隨后,2009年看守所中發生的一系列非正常死亡事件,進一步將對看守所問題的討論推至媒體、公眾關注的鎂光燈下。2009年也注定將成為我國看守所發展史上最為關鍵的一年,在決策層的推動下,看守所規范化的改革開始踏上征程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2011年起,中國人民大學訴訟制度與司法改革研究中心又開始著力推動“看守所在押人員投訴處理機制”的改革試點項目,深入挖掘在押人員權利保障的救濟渠道,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目前,試點已經完成第二期,改革成果遍及四個省的未決羈押場所,在押人員的權利待遇也得到了顯著提升。今后,中國人民大學訴訟制度與司法改革研究中心和我本人還將繼續致力于對看守所制度規范化、法治化的研究、試點等活動,以期推動我國法治與人權事業的不斷進步。
經過對看守所問題的調查研究,我個人認為,推進看守所規范化改革的關鍵一步,在于重新審視看守所在刑事司法中的功能定位與地位。看守所的功能應當是顯而易見的,即對羈押人員進行看管以保障刑事訴訟程序的順利進行,但其在刑事司法體系中的地位不應當是邊緣化的??词厮鳛閷徢俺绦蛑袑Ρ涣b押人進行關押的唯一合法地點,與訴訟中被羈押人的權利保障問題息息相關,特別是對于解決我國刑事司法中久治不愈的頑疾“刑訊逼供”,理應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2012年的《刑事訴訟法》修改,一改以往對看守所的輕視態度,凸顯其“服務訴訟、保障人權”的價值功能。例如,將律師會見的安排機關明確為看守所,要求羈押后訊問必須在看守所進行,看守所代為執行刑罰的范圍進一步縮小等。經過《刑事訴訟法》的著力打造,看守所已經成為刑事訴訟程序井然推進的關鍵環節;尤其是精心設計“及時入所”“固定訊問場所”“提供非法取證的證明材料”三種途徑,力求實現有效遏制非法取證行為的目標。據我個人觀察,自《刑事訴訟法》實施至今,看守所在預防刑訊、保障訴訟等方面的表現是可圈可點、值得肯定的。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看守所制度在科學發展、規范層面上依然存在著一些“瓶頸”,給刑事訴訟程序的順利推進帶來這樣那樣的困擾。因而許多人主張,只有將看守所從公安機關剝離,才能徹底實現其在訴訟程序中的中立地位,進而從根本上解決看守所內存在的種種問題。但我卻覺得,對于看守所改革路徑的設計,切忌人云亦云,更不能基于片面認知而想當然行事。通過多年來對看守所的實證研究,我認為,實現看守所的功能規范化,需要從兩個方面入手。
一方面,應當推動看守所制度的立法工作,將監管活動納入更高位階的法治軌道。隨著公安部的看守所改革逐步走向深入,許多深層次、體制性的“瓶頸”問題暴露出來,需要在法律層面加以處理。這里面的很多問題單獨依靠公安部門很難解決。比如看守所的定位,看守所的財政預算、人員編制,與訴訟機制的銜接等重大問題,只有在法律層面上加以規范,看守所改革才能真正在實質層面上取得新進展。新《刑事訴訟法》對看守所的定位、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通過制定看守所法律的形式落實新條文的相關規定,制定配套措施。如果再維持行政法規的法律位階,很難與涉及檢察院、法院的訴訟活動有效銜接;而僅僅修改《看守所條例》對于許多重大訴訟制度,根本無法涉及,比如駐所檢察官的檢察監督、在押人員的表現納入量刑活動、訴訟期限與羈押管理等事項,只能以法律,而不能以國務院條例的方式予以規范。此外,后“躲貓貓”時代的看守所監管工作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一系列創新改革舉措的出臺與落實極大地提高了看守所管理的規范化水平,提升了在押人員權益的保障水平,探索出諸多有益的改革經驗與做法,其中不少改革舉措在世界范圍內都走在前列。唯有通過立法,才能充分固定、轉化實踐探索出的有益做法,進一步落實憲法“尊重和保障人權”的要求,肯定看守所改革在人權保障事業上創造的“亮點”并繼續加以推進。
另一方面,應當繼續在看守所管理體制機制的完善上多下工夫。之所以理論界大都將解決看守所問題的唯一出路鎖定為“看守所從公安機關拿出,交由司法行政部門管理”,說到底,還是因為擔心看守所與偵查部門同樣隸屬于公安機關,極易導致偵查與羈押相互配合、偵羈不分,從而侵犯在押人員的基本權利。其實,看守所的隸屬只是表面問題,解決好偵羈分離的問題,看守所由公安機關管理還是由司法行政機關管理就不再成為問題。比較法上的研究結論的確表明,看守所隸屬于警察部門的國家極為罕見,多數國家是交由司法部或者法務部進行管理。然而中國的司法行政機關與西方國家的司法部,在職能、權限、人員力量等許多方面都極為不同,直接把國際慣例拿到中國,其效果值得進一步論證,特別是要考慮到看守所是以縣為單位進行設置的,基層司法行政機關的力量、經驗能否承擔起比監獄管理更為繁重、復雜的任務尚有疑問?;谏鲜隼碛?,我個人主張管理體制的兩種改革方案:一是如果由公安機關繼續代管,制度上要設置更為嚴格的偵羈分離制度,確保羈押中立于偵查、起訴與審判,實現看守所與偵查部門利益上的有效隔離,取消看守所深挖犯罪的考核指標,將看守所的功能定位為安全、文明監管,保障訴訟程序的順利進行。在這方面,公安監管工作中已經開始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力度與實效性還需要進一步加強。二是進行更為徹底一些的改革,設立相對獨立的羈押管理總局,實現編制與體制上的相對獨立。這一改革方案動作稍大,但并非不可企及。雖在人員編制的總量、管理方面實際上變化有限,但卻可以產生重大的體制性變革。而且在強化管理的層面,看守所的規范化機制建設依然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間。比如,在現有的對外公開基礎上,建立起向社會公眾全方位開放的羈押巡視制度,允許公眾不定期地、隨時訪問看守所,這一制度既能增強民眾對看守所規范執法的監督,更能讓看守所以及執法機關向社會傳遞出積極的信號,贏得社會公眾的信任。再比如,在看守所內部監管上,加強科技監管,防范牢頭獄霸;在外部監管機制上,在落實駐所檢察官監督權的同時,建立起獨立醫生身體檢查制度、在押人員投訴查處機制等外部制約機制。這些內容都可以作為我國看守所管理機制在未來的創新方向,以消除目前的種種弊端,營造出獨立、文明、科學、人道的監管環境。
當孫皓博士向我提出要以“看守所規范化”為題進行博士論文研究時,我絲毫不感覺詫異,也不為他的選擇擔憂。畢竟,孫皓博士在我門下學習的這五年,全程參與了中國人民大學訴訟制度與司法改革研究中心承擔的有關看守所制度的所有科研項目研究活動。因此,他有機會掌握大量鮮活的實證材料,而借助中心與國外科研機構、專家的合作交流,孫皓博士亦有效突破了比較法上研究條件的限制,提升了主旨的高度,令整個論文的架構脫穎而出。但當他把多達四十萬字的論文成稿交到我手中時,我還是略感意外。孫皓博士對這一選題做了如此深入、細致的論證,確實是我沒有預料到的,足見他用心之細、鉆研之深。
孫皓博士的研究成果為我們了解看守所制度提供了詳盡的參考資料與分析素材,在其博士論文答辯期間,許多刑事訴訟法領域的專家都高度評價了其研究成果。就在前不久,孫皓博士的這篇大作入圍了第二屆陳光中訴訟法學優秀研究生學位論文,這是對他個人付出努力的認可和褒獎,作為他的指導老師,我甚感欣慰?,F在,他專門著眼于看守所的功能定位,把自己的博士學位論文經刪減整理后,形成本書出版問世。我在此表示熱烈祝賀,并且期待孫皓博士在今后的工作、研究中結出更加豐碩的成果。
陳衛東
于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
2016年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