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看守所的教育矯治功能
自2009年以來,主管看守所工作的公安監管部門開展了一系列管理機制創新,力求改善看守所的面貌,獲得廣泛的認可。其中一項重要的內容,便是推行管理教育新模式,包括制定完善的教育工作規范,推行“說理執法”等活動和人性化管理教育,實行集中教育與個性化教育結合,加強對在押人員的法制、道德等知識教育。從本質上講,教育管理制度反映出,我國的看守所是帶有明顯的教育矯治功能的,其宗旨在于改造在押人員,使其順利復歸社會,而不至于重新犯罪。[1]不可否認的是,教育矯治長期以來都作為我國看守所的一項重要工作,連負責具體監管活動的人員都被稱為“管教民警”。這意味著對在押人員既要管理,還要教育。[2]然而,對于以羈押未決犯為主要職責的看守所來說,教育矯治是否是其應該具有的功能呢?如果是的話,其表現形態又應當如何呢?畢竟,看守所中羈押的大多是未決犯,其在看守所中的生活起居,無不受到無罪推定的影響。筆者認為,對教育矯治功能的認識,涉及看守所內部基本運作模式的未來走向,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注釋
[1]參見趙春光:《公安監所管理文化建設在開拓中前行》,載《法制日報》,2011-10-26。
[2]“教育、感化、挽救”是看守所監管工作的基本方針,以管理促教育,寓教育于管理之中,從而充分體現對在押人員的人性關懷,幫助其重塑積極向上的人生信念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