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道至簡:商業思維的革命
- 許毓彬 蕭嘉明 程杰恒
- 6885字
- 2019-09-29 13:15:57
1.1.1 商業知識的演化
商業知識的發展多少反映著環境隨時間的演進,這些環境因素包括經濟、社會、政治和科技各方面。在每個時代,人們發掘眾多的原理和概念都是為了去理解和解決當時遭遇的問題,他們對知識的追求源于他們對當前問題的察覺、好奇、擔憂和關切,這成為研究的最大驅動力。簡單地說,與商業相關知識的發展往往是由市場環境驅動的。商業環境在一個看似不規則的軌道上一直變化著,影響著人們經營企業的方式。但縱觀所有,只有少數的知識概念經得起環境變化的考驗仍屹立不倒,成為理論,亦是中國傳統 中所謂之“道”,如供求理論(這是經濟學一個普遍的真理,雖然原理的背后存在很多預定的假設)、競爭態勢分析等。相當一部分商業知識只能響應當時環境的要求,并隨著環境的變化迅速消失得無影無蹤。也有些理論被后來出現的理論或者現實的情況所駁倒。例如,菲利普斯(Alban W.H.Phillips)采用預測模型建構出菲利普斯曲線(Phil-lips Curve),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失業和通貨膨脹之間的逆相關。但是,這個理論卻不能解釋在美國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滯脹(Stagflation),尤其是當時政府推行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作用于市場下,出現了高通貨膨脹和高失業率兩者并行的經濟現象。
商業知識發展的不同方略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方和時間處于不同的商業環境置設,導致建立出不同的思維傾向和對商業現象的感觀看法。他們采用不同的解決方略,有些人試圖分析可觀察的現象以啟發世人;也有些人憑感覺來想出解決的辦法;有些人站在管理者的立場意圖訂出一套最佳范例(Best Practices)以解決在一些特定情況下的問題;有些人則建構出一些模型來解釋甚至預測未來的商業事務趨勢;等等。在廣度和深度方面,有些人選擇深入研究一個狹窄的主題;然而,也有些人則傾向于制定一個通用模型來涵蓋較廣闊的課題。
商業研究有別于自然科學研究,科學家們會應用精練而可靠的實驗原理和技術來測試所有實驗中可能出現的因素,去驗證他們的理論和推理出具體結果。商業管理研究常被稱為“科學與藝術”,是因為它與人類行為中的理性和感性特性有關,而自然科學只純粹包含理性的部分,所以有不少問題可以用數學公式來表示乃至運算。畢竟,商業管理是關于人類在商業和經濟領域上的行為研究。所以,這些研究都會存在著不確定性的、例外的甚至是非理性的部分。正如牛頓(Isaac Newton)在股票市場虧掉一大筆錢后說道,“我能算準天體的運行,卻無法預測人類的瘋狂”。
對于同一個商業現象,不同的觀點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并存,即使有些存在著矛盾。
不同的理論會以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去解決同一的問題。例如,一些微觀經濟學的強硬派堅持把經濟衰退問題留給自由市場自行解決,然而宏觀經濟學則倡議政府在經濟衰退或過熱時做出市場干預,使經濟以較快步伐恢復。再者,不同的經濟學家即使從同一環境來源獲得信息,卻往往在經濟解說中得出截然不同的評論、預測和解決方案。這是什么原因呢?
為了洞悉近200多年的商業知識的演化,以下按時間順序列出當時的經濟和商業背景、問題焦點及商業的知識與技術的研究范圍重點。
1.18世紀末—19世紀末
● 背景及問題:
○ 商品的稀缺
○ 工業化的啟動
● 關注范圍:
○ 商業經濟體
○ 經濟規模
○ 生產力
第一本對經濟有重大影響的書是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1776年寫的《國富論》,標志著經濟或商業學的開端。里面的一些概念如勞動分工(Division of Labor)、自由市場和“看不見的手”(Invisible Hand)等概念沿用至今,對經濟學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這正值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展階段(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標志著在工業化過程、制造業、運輸業,甚至在生活方面的科技運用、科學方法和機械自動化等的重大變化,這些變化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也是全球經濟快速發展的起步點。之后,馬歇爾(Alfred Marshall)從亞當·斯密那里拾起延續的責任,出版了《經濟學原理》(1890年),把抽象的數學帶到經濟學里,并奠定了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 Econom-ics)的發展基礎。而Walras、Menger和許多其他人提出了自己的理論,進一步貢獻和豐富了這方面的知識。但到了1980年代后期,經濟學的發展似乎出現了放緩狀態,從那之后,影響深遠的理論并不多。
2.19世紀末—20世紀初
● 背景:
○ 產品的稀缺
○ 需求的快速增加,供應嚴重缺乏
○ 各種產品和服務行業的涌現
○ 企業的規模越來越大,需要更多的工作崗位來處理規模漸大的業務
● 關注范圍:
○ 商業企業個體
○ 組織結構
○ 企業流程中的內部功能
○ 生產力
在這一時期,企業的規模越來越大,需要更多的工作崗位來處理規模更大的業務量。因此,企業迫切地需要尋找有效的管理方法來更好地組織管理員工和各種資源。為了應對解決方法的需要,眾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組織結構和企業流程的功能方面,例如韋伯(Max Weber)的《官僚機構和組織等級制度》、泰勒(Frederick Taylor)的《科學管理》(1911年)、法約爾(Henri Fayol)提出的管理功能和一些基本的商業原則及F.Gilbreth的《工業工程概念》等。1908年,福特(Henry Ford)從勞動分工中得到靈感,大規模地制造福特T型汽車和實現流水線生產(Assembly Production Line),在生產過程中大幅度提高生產力,為汽車大眾市場造出缺口。在教育方面,J.Duncan把一些商業事件和概念收集并總結,于1911年出版了第一本關于管理學科的大學教科書。
3.1930年代—1960年代
●背景:
○ 開始意識到員工人性化的重要性
○ 關注人的因素和生產力/績效的關系
○ “大蕭條”主要來源于金融市場
○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年)及戰后的嬰兒潮(Baby Boom)(1946—1964年)促使對商品和服務需求的激增
● 關注范圍:
○ 組織結構和行為
○ 宏觀經濟學
○ 個性相關的研究
○ 社會和人際關系的處理
○ 動機、團隊合作和領導能力
在20世紀初,員工被視為社會的一分子,再加上他們的教育水平不斷提高,人們開始意識到單憑機械式和高度組織結構性的方法去管理員工是不夠的。因此,許多研究把焦點轉向個人心理和社交行為,研究者相信這能有助于提高生產效益和效率,尤其是受到著名的霍索恩研究(Hawthorn Study)所啟示。這股浪潮代表著一個重大轉變,自此,人性的考慮較以往受到更大的關注,更多的藝術因素被納入了管理研究范疇。在這個時期,許多心理學、社會學和行為科學的內容被納入到管理學科中,如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梅奧(Elton Mayo)的霍索恩研究、巴納德(Chester Barnard)的組織社會學理論、弗魯姆(Vroom)的期望理論、麥格雷戈(Douglas Mc Gregor)的X-Y 理論、團隊建設、動機和企業文化及費德勒(Fred Fiedler)的權變理論(Contingency Theory)和領導能力等,這對于員工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組織行為學和工業心理學等學科有很大貢獻。進入21世紀,在心理學領域中有相當一部分時尚的理論出現,如EQ (情感智商)和AQ (逆境智商),后來在商業上被廣泛應用于招聘、職位配置、績效考核等,特別應用于領導能力和表現方面的評估。
1935年,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出版了一本具深遠影響力的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以應對大蕭條對市場的負面影響。這本書主要專注于政府的支出、投資、失業和總生產等問題和如何將這些問題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表現關聯起來。他的著作成為現代宏觀經濟發展的基石。
然而,不同的理論和學派的思想偶會存在矛盾,例如古典經濟學(微觀經濟行為) 和凱恩斯經濟理論之間的大戰。凱恩斯學派(Keynesian)的理論在1930年代大蕭條期間被美國和英國政府采用以加速經濟復蘇的步伐,因此贏得了名聲。他們宣稱其理論比新古典理論更現實和更能概括經濟狀況,并批評新古典經濟學理論只能描述和分析“烏托邦”,在實際商業世界幾乎沒有用處。尤其是因為微觀經濟學被視為不能完整地解釋宏觀經濟現象,如貿易、經濟階段的演化、財政和貨幣政策等問題。然而,微觀經濟學者卻反擊和批評那些宏觀經濟學缺乏嚴謹的推理模型去進行各項分析和推論。后來,也有一些經濟學家認為他們存在互補的研究,試圖在某些課題上找出它們之間的關聯點,比如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但至今在這方面仍沒有根本性突破。盡管摩擦和沖突一直在兩者之間存在著,但這兩大主流學派從那時開始就一直同時存在于所有的大學課本里。
4.1960年代—1990年代
● 背景:
○ 日益增多的企業生產同類的產品和服務,造成競爭
○ 市場上種類繁多的產品和服務應運而生
○ 人們的知識水平越來越高,更明智地消費,對優質服務有更高需求
○ 企業意識到消費者的行為和滿意度、偏好和習慣對企業的重要性
○ 結合數學學科和統計學科的趨勢
○ 日本經濟的急速發展
○ 中國經濟的急速發展
○ 企業組織的規模變得更大、更復雜,迫切地需要內部運作的有效性和效率
○ 國際貿易的發展促使各國關注對進出口產品多方面的要求,例如安全性、耐久性、環保等
○ 企業對消費者信心的關注
○ 專業經理人的道德問題
● 關注范圍:
○ 核心能力和競爭優勢
○ 戰略規劃和實施
○ 營運管理
○ 數學、統計和定量方法
○ 質量控制、評核、保證、規范(Compliance)和認證
○ 公司政策和管治(Corporate Policyand Governance)
○ 代理問題(Agency Problem)
戰略規劃和競爭自20世紀80年代初至今一直是熱門的議題,企業不僅意識到它們在商業戰場上面對其他競爭者,而且強烈地感覺到競爭強度在不斷升級。這使市場營銷 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它們開始尋求的不僅是短期的獲利,還需考慮長期的發展。戰略理論和相關的分析工具的研究也是為了滿足管理者在這方面的需要。其中,著名的理論和概念有企業態勢分析法(SWOT)、宏觀環境分析法(PEST)、五力模式分析法(Five Forces)、價值鏈(Value Chain)、基本競爭戰略(Generic Strategies)、核心競爭力(Core Competence)、資源基礎理論(Resource-Based View)等。在這個領域的主要貢獻者之一是波特(Michael Porter),他提出競爭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五力模式分析法和基本競爭戰略等理論,普遍被用作分析框架及方法以分析企業市場形勢,如通用電氣自1990年代以來就采用這種分析方法。其中,基本競爭戰略能把企業的戰略以三個因素概括起來:成本領先(Cost Leadership)、差異化(Differentiation)和集中化(Focus)戰略,簡明扼要地勾畫出企業可以采用的策略方向。Francis Agui-lar于1967年提出的宏觀環境分析法(PEST),標明了四個范疇的商業環境因素和這些因素是怎樣影響商業運作的,之后演化為PESTEL。這些理論建構出企業戰略規劃的思維框架。
商業運作變得規模更大和更復雜,上述管理理論可助企業進行理性思考,但這些理論較偏重市場管理方面,并不能有效地協助企業處理商業的其他功能,如生產、財務、人事等事務,也欠缺具體的管理工具,更不能應付全局而復雜的問題。為了補足這方面 的不足,一些綜合性的工具、方法和系統應運而生以解決這些商業問題,全面質量管理(TQM)、平衡計分卡(Balanced Scorecard)、戰略地圖(Strategy Map)、六西格瑪(Six Sigma)等在20世紀90年代帶來了管理創新的另一個浪潮。這些綜合商業系統的目標是把生產過程標準化、優化內部流程,更重要的是把內部流程鏈與客戶的滿意度銜接。它們提出管理方法和提供工具以協助戰略的規劃和實施,并提供足夠的指引,以幫助一些對策方案的實施。
在20世紀70年代,許多管理概念和方法的出現與日本經濟的崛起同步,如及時生產(JIT)、精益生產(Lean Manufacturing)、零庫存(Zero Inventory)等,強調通過在工作流程中節約時間和成本,來達到優化生產過程的目標,最終使利潤最大化。然而,有另一觀點卻對精益生產和零庫存抱持保留態度,該觀點認為商業流程的回彈恢復力(Resilience)水平也應受到高度關注,以為有效的應急措施保留空間,應對高度復雜和多變難測的環境。
自1980年代末開始,信息和通信科技(ICT)水平已經大幅度提高,且廣泛應用于管理信息系統,從而加快交易過程自動化,包括MRP (制造資源規劃)、ERP (企業資源規劃)、SCM (供應鏈管理)和CRM (客戶關系管理)。從那時起,這些科技大大地改變了商業營運的生態系統。
統計方法和數學模型被廣泛應用于協助找出商業流程中的問題,將生產過程及產品質量與客戶滿意度緊密聯系,找出最好的解決方法和預測趨勢。這些方法非常需要計算機系統的協助來運算、儲存和處理大量的數據。以下是幾個相關的研究主流:
● 運籌學(Operations Research)、決策理論和計量經濟學(Econometric)。
● 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普遍應用于市場調查。
● 全面質量管理(TQM)和全面質量控制(TQC)。
● 六西格碼(Six Sigma)和DMADV (Define,Measure,Analyze,Design,Veri-fy)方法
作為微觀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博弈論(Game Theories)的研究于20世紀中期開始加快步伐,它試圖捕捉一些問題的策略狀況及決策行為的關鍵,定義好問題并以邏輯來推斷出最優的結果。而這些定義好的問題通常涉及一些變量及決定性的選擇。近年來博弈論被廣泛地運用于政治、社會、經濟以至軍事層面上,解決一些對策性的問題,用以列出可能的決策并找出最優的結果。但博弈論能處理的問題遠較商業的現實問題簡單,而且目標單一。換句話說,利用博弈論建立的情境在實際的商業案例中是過于簡化的,真正的商業案例涉及大量繁復而不斷變化的因素,并涉及多目標的問題。概括來說,博弈論善于處理一些清晰而特定的問題以協助做出重要決策,卻不能提供商業決策的整體觀。
商業環境的不斷變化已被視為常規,尤其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變遷都影響著企業的營運,它們開始意識到應變的必要性。一些管理學派把焦點投放到企業組織和員工上,以及如何幫助組織應對這些變化。領導相關的理論和變革管理(Change Management)開始受到更多的關注,變革管理主要是用于處理人們對改變的恐懼和幫助管理層了解問題和尋找應對問題的方式。另外,權變理論(Contingency Theory)亦發展起來,它強調世上沒有任何單一的、最好的管理和領導模式,倡議因應環境變化而采取適時適度的管理手法才為上算;并且批評一些理論,例如韋伯(Weber)的官僚作風(Bureaucracy)和泰勒(Taylor)的科學管理(Scientific Management),認為這些普適的管理模式都忽視了在不斷變化的商業環境中的突發情況,這些都會減少管理模式和組織結構的有效性。
除了一些學術出版物外,一些作者著作的內容較貼合實際的商業世界,他們總結了經驗和升華了他們的想法以達致原理的層次,并不依賴太多的量化數據分析。例如,彼得·德魯克(Peter Drucker)為應用管理知識編寫了一些著作,如《管理:任務、責任和實踐》(犕犪n犪犵犲犿犲n狋:犜犪狊犽狊,犚犲狊狆狅n狊犻犫犻犾犻狋狔,犘狉犪犮狋犻犮犲狊)等。他是第一個關注管理的學者,被稱為“管理學之父”。他的理論廣泛啟發了商界和學界,對目前管理學科的實踐和發展做出莫大的奉獻。然而,他的著作主要集中于解答“什么”和“為什么”的問題,較少闡述具體解決“如何”的問題。尤其是他的研究在商業財務操作方面沒有明確的解說,這大大減低了其理論的實用性。
5.1990年代到現在
● 背景:
○ 信息和通信科技(ICT)的出現提供了巨大的通信和計算能力,以傳遞、處理和分析復雜而龐大的數據
○ 社交網站的興起
○ 在線服務的興起
○ 市場上的產品和服務不斷創新
○ 技術專利引發企業之間的競爭和訴訟
○ 信息的獲取越來越方便,使人們更明智地消費,對性價比有更高要求
○ 企業深知消費者的行為和滿意度、偏好和習慣對企業的重要性
○ 中國經濟的急速發展
○ 全球化和國際貿易
○ 企業收購和合并
○ 商業環境變得越來越復雜,企業對可持續性和風險日益關注
● 關注范圍:
○ 系統和商業流程的優化和整合
○ 數據分析方法,如數據挖掘、大數據科技等
○ 信息和通信平臺的整合
○ 工業自動化以至智能化
○ 商業流程和產品的工業標準化
○ 決策理論和決策支援系統(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 從產品導向轉向市場導向以至客戶導向
○ 風險管理
○ 績效管理
○ 戰略協同
在1990年代初,商業生態發生了一個重大的變化——互聯網普及化。由于其深遠的影響,不少人將其與工業革命相提并論。互聯網的使用由以往只局限于專家用戶延伸至一般用戶。信息和通信科技(ICT)進而大幅提高,不但網絡基建不斷升級,商業模式也不斷創新,在線服務的提供更趨多元化,加上信息和通信的費用不斷大幅下降,使得信息和通信科技的應用滲透至日常生活當中。信息科技的迅速發展推倒了過去曾掌控市場信息的大型企業,如IBM、Dun&Bradstreet、PwC等。當時,商業機構要獲取這些信息必須支付可觀的費用,這使小公司難以承擔。現在,小公司能以相對低廉的價格從互聯網上獲取最新的信息和服務。通過谷歌和雅虎等搜索引擎,便能便捷地找到市場信息、競爭動向和分析報告等。因此,這種類型的顧問公司正面臨著一個不利的情況,再不能像以前一樣,可以向公司收取高昂的市場信息費用。現在它們只可以收取合理的咨詢服務的費用。管理信息系統(如MRP、SCM、CRM 等)的應用由只局限于企業內部逐漸延伸至群眾用戶,使人們達到前所未有的互聯互通。這些變化為新經濟的企業創 造了巨大商機條件。踏入2000年,整個經濟環境更強調已進入數據主導的年代,尤其是數據的獲取和分析已變成企業戰略部署的重要因素。另外,這一時期亦強調整合平臺,如B2C、B2B、G2C等,借助互聯網的強大溝通功能把商業上不同的主要持份者無縫地連接起來。在數據的獲取和分析方面,云計算和大數據更是未來商業戰略和營運上無可抵擋的趨勢。
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也一度受到關注,涉及如何有效地、結構地、理性地管理、儲存、傳遞信息,以達到信息的最優戰略價值。這些領域曾被視為可把現今經濟帶到另一個高峰的靈丹妙藥。
另外,以下方法被運用于測試、監控和標準化操作程序和生產過程,設立定義好的準則以測量商業流程的性能表現,希望能達到有效的評核和改進措施,對功能性流程和產品/服務做出客觀的測量和評價:
● ISO過程質量控制和管理系統。
● 基準評價(Benchmarking)。
● 六西格碼(Six Sigma)。
● 平衡計分卡(Balanced Scorecard)。
● 內部審計和控制。
以下是一些優化企業流程的方法,這些方法尤其需要依賴ICT的協助:
● 企業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
● 工作流管理(Workflow 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