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道至簡:商業思維的革命
- 許毓彬 蕭嘉明 程杰恒
- 3276字
- 2019-09-29 13:15:57
1.1.2 商業知識的發展——理論、原理、概念和時尚
從以上商業知識發展的論述中,我們找出一些論據和發現,概括如下:
● 概括來說,幾近所有的商業知識的目標是實現或者幫助實現當時商業領域的效率(Efficiency)和效益(Effectiveness)。
● 商業環境所帶來的問題正是商業知識研究方向的主要驅動力。因此,在同一時期的商業知識研究都集中在類似的問題上。尤其是一些具有影響力的理論幾乎總是出現在經濟的重要轉折點上,例如工業革命、大蕭條時期等。
● 不少商業理論和概念往往源自于以不同的觀點去理解相同的商業問題。新的概念往往只是嘗試以不同的觀點角度來闡述和解決同樣的問題,有些是推翻舊的,有些是新舊并存,盡管它們當中可能存在著一些矛盾。
● 商業知識的目的主要是從某些觀點描述商業和經濟的現象;啟發人們如何理解商業問題;提供給商業世界一些指引和準則;制定工具、框架、系統優化商業流程和功能以解決商業問題。
● 有一些商業概念只是時尚的產物,而非歷久不衰。它們容易被其他理論推翻或被 現實否定,或當商業環境轉變后就會隨即消散。
● 學術界中充斥著大量的專注而狹窄的研究課題,但以整體性和結構性的商業管理系統作為研究對象的卻不多。
很多商業理論都是通過幫助企業更好地管理和做出決策來體現其價值的。因此,那些商業理論不可避免地被放進實踐中接受挑戰。如圖1—1所示,商業知識的發展經歷以下階段:
● 對商業環境及其現象的調查和觀察。
● 把所觀察到或測試到的事件、現象概括及歸納為知識,有些經過驗證步驟以確保其真確性。
● 基于一些原則和理論衍生出來的框架、模型、系統、概念或應用工具。
● 這些工具或概念在真實的商業世界中經歷實踐應用。
● 獲取反饋,評估結果,確認它們的有效性。
● 決定這個知識能否通過測試,或者需要調整以至廢棄。

圖1—1 商業知識的發展
時尚(FAD)
在商業世界里不時涌現一些時尚的概念和術語,帶出一些管理理念,這些概念會引起商業管理者一時的好奇心,有些概念確實能夠啟發管理者在管理和決策上的思考,例如精益生產概念(Lean Manufacturing)、零庫存管理(Zero Inventory)、巡視式管理概念(Management-by-walking-around)、藍海戰略(Blue Ocean Strategy)、360度反饋管理(360-Degree Feedback)和長尾理論(Long-tailed Theory)等。有些研究確實帶來一些令人振奮的想法,但在商業實踐中能帶來多大貢獻呢?有經濟學家批評那些商業著作缺乏創新點,而且在那些流行的商務雜志和書籍中很難找到創新的思維想法。當中不少只是重新包裝一下現有的想法,跟著創造一些時髦的詞匯放進商業字典里,但都是舊 酒裝新瓶,以“重新包裝”和“混合搭配”的手法“創建”一些新的管理理論。他們精心地造出本質不變卻看起來不同的概念,但這些概念欠缺重要的突破觀點。更糟的是,一些概念對人們在理解商業問題上沒有根本性的幫助,反而通過一些動聽的觀點來混淆讀者的思想。例如, 《藍海戰略》一書中以藍海代表市場營銷競爭優勢的定位,而這早已是一些成熟的商業概念。
暢銷書(Best Sellers)
這些管理理論就像服裝行業中的時尚一樣,只能時興一個季節而隨著人們審美的變化漸漸地沒落。此外,相當一部分的商業書籍熱衷于追隨新的流行概念,并且為了吸引讀者把那些時尚的流行語放到標題上。例如,在20世紀80年代,日本生產企業提出的質量管理理論就擴展到JIT和ERP的應用。很多書店的書架上充斥著這種相似標題的書,好像這些詞就是銷售保證的標簽一樣。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的情商(EQ)和逆境智商(AQ)也有相似的效應。另外,一些更強而有力、更具持久性的流行語,如戰略、競爭力、核心能力等也有同樣的情況。
不少“非學術性”的商業著作也大行其道,很多暢銷書如《從優秀到卓越》(From Good to Great)和《執行力》(Execution)采集一些成功的公司和人物案例,并總結出他們的管理經驗和理念。有趣的是,《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ly)曾經列出十大暢銷書,當中只有兩本是出自學者的手筆,其中一本是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所寫的,而他并沒有博士學位。他們通過對商業現象的細心觀察、分析從而總結經驗,創建一些術語和概念,例如“奧運后效應” (Post-Olympics Effect)、“長尾理論” (Long-tailed Theory)、“口紅效應”(Lipstick Effect)、“裙長理論”(Hemline Theory)等。當中有些確實能夠提高人們對某些商業問題的認識和關注,并且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商業現象。然而,有一些概念使商業現象的含義更加復雜和混亂,讀者們在閱讀時雖感受到書中傳達的內容很豐富,但當他們嘗試應用這些概念于特定工作場所時卻感到無助。那些書只敘述一些引人入勝的故事,然而,在特定的商業設置中,這些概念和技術在應用方面很少被具體細致地描述出來。
學術和非學術的方針
在眾多著作和文章當中,有不少是由一些商業實踐者所寫的,他們分享自己在商業上的經驗和做法。雖然當中有些著作可以在其研究的問題上揭示提供實踐經驗及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是它們只覆蓋了一些特定商業案例的零碎東西。讀者可以在這些商業案例中獲得一些見解,甚至可以從中了解到一些具體的管理和處事方法,但是這種類型的著作不太符合嚴謹的研究規格和慣例,而且它們所分享的經驗內容多半對于基礎思維的建立沒有多大價值。再者,它們的經驗之談大多未經學術驗證,亦未能達到學術規范,難以納入學術知識體系內。
定量和定性的方法
相對于那些非學術類的寫作,學術研究的方法采取更嚴格的規范和程序。一項學術研究通常需要經歷廣泛而全面的相關知識領域的文獻回顧、選擇適當的研究方法、進行實驗或觀察、數據收集和抽樣等步驟,然后才可深入討論和分析特定的問題、做出結論及建議。一些比較正規的文章更需要有相關的評審組織去保證其正確性、有效性及可靠性。管理學科的研究方法概括來可以分為兩類:定量(Quantitative)和定性(Qualita-tive)的方法。實際上,很多研究都會采用這兩種方法以達到互補。定量方法主要以實證主義(Positivism)和經驗方法(Empirical Methodology)作為指導方向。在操作層面上,定量方法采用了統計學和采樣方法,通過觀察及研究,調查人員嘗試找出影響問題的關鍵因素,去量化那些因素,并找出這些因素之間的聯系。一些定量研究的目標是制定一個模型,用以分析和解釋一些現象或行為,找出存在的問題,制定規范的建議,甚至做出一些預測。這種方法通常用于處理微觀層面上的問題。反之,定性方法則擅長處理一些宏觀或更深入的問題。這種方法需要優秀的觀察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綜合概括能力和深厚的知識背景,能全面綜合地分析問題,并推導出對將來的預見。
商業研究中學術和非學術方法之間的差別概述如下:
● 學術方法:
○ 調查研究必須符合相應學科學術機構認可的嚴謹規范、程序和方法
○ 通常需要建立明確清晰的理論模型(Conceptual Model)以解釋及預測所觀察到的現象
○ 研究成果通常會刊載于學術論壇、會議或期刊,一般都必須經過編輯委員會的審查○ 研究主題通常是非常聚焦和深入的
○ 這些研究注重學術價值多于應用價值
○ 以尋求無懈可擊的研究結果作為主要目的
○ 研究主題通常滯后于社會現狀問題
● 非學術方法:
○ 沒有特定的方法論去遵循,他們只是按照自己的邏輯和經驗去分析和解釋問題
○ 通常很少設置嚴謹的模型,主要是憑著個人經驗做綜合性推論
○ 著作通過商業書籍或雜志出版,經出版社的編輯部門審閱
○ 研究主題是較普及的和具啟發性的
○ 關注其商業價值多于應用價值
○ 以尋求實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結果作為主要目的
○ 研究主題比較追貼社會現狀的問題,甚至有時候是時尚的
此外,學者們經常致力于制定理論,傾向于追求漂亮和完美的模型去詳述商業上的 問題,通過設定的制約條件和基本假設去設置他們的小“沙盤”,把大部分的環境因素隔離,但這種做法卻往往降低其應用性。他們闡述的“沙盤”境況在現實商業世界里不容易配對,有時這些“沙盤”的設置更偏離現實。然而,企業面臨的事實是非常復雜多變的,在現實的商業世界里,過度簡約只會使其概念的應用不切實際。有時候,在研究過程中,有些“沙盤”的設置只是為了避開太多因素的復雜性而試圖模擬實況的手段而已。
商業知識的不斷發展
只要人類經濟活動不斷延伸,商業知識的創造就會不斷演進和改革。新現象不斷出現→收集商業案例→分析和解釋→加上自己對事物的觀點,即創作商業知識的過程。然而,這些知識為商學院的學生、從業人員的學習和應用真正創造了多少價值呢?在日益復雜的商業環境中,這能幫助人們理清多少根本的概念讓他們能做出更好的判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