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財富管理報告(2015)
- 莊毓敏主編
- 1637字
- 2019-09-20 15:23:54
引言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開始步入了一個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發展軌道。居民創造財富的熱情和夢想伴隨著思想的解放和體制的變革瞬間爆發出了驚人的力量。它推動著中國經濟經歷三十多年的強勁增長,并一直走在世界經濟發展的最前端。在創造世界經濟奇跡的同時,經濟的發展也催生了巨大的財富效應。經濟體制的轉變使得各種生產要素和經濟資源迅速商品化和資產化,居民財富也迅速增加,產生了一批通過創業、投資、管理、專業技能以及資源稟賦等途徑成長起來的高凈值人群,中等收入群體和工薪階層的收入也不斷增長。根據招商銀行和貝恩咨詢公司的統計,2013年底中國個人可投資資產規模預計達到92萬億元。本報告預計中國2014-2020年間家庭財富累計增量將達到97萬億元人民幣。中國在全球財富的版圖上無可爭議地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經歷了創造財富和積累財富的階段之后,富裕起來的人們開始尋求財富的創造和管理之間的平衡,尋求創富和享富之間的平衡,尋求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之間的平衡。巨大的需求驅動著中國財富管理行業的快速發展。這對于中國金融服務機構乃至整個金融行業而言,既是一個嚴峻的挑戰,更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財富管理是一項集財務規劃、資產組合管理、增值服務于一體的高端金融服務。然而,對于目前的中國而言,無論是外部金融市場環境還是金融機構提供服務能力本身都與財富管理業務旺盛的發展需求不相匹配。從外部環境看,中國現代金融體系的建設經歷了從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的轉變,從封閉運行向逐步開放轉變。在這一過程中,中國金融業取得了令人贊嘆的成就,但是相對單一的市場層次使得金融機構缺乏足夠的產品種類進行投資組合的構建;分業經營制度使得金融機構在進行財富管理過程中面臨諸多掣肘;而資本項的外匯管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財富管理機構進行境外投資活動。從金融機構自身的角度而言,高端金融服務的提供也給金融機構在服務理念轉變、人才隊伍建設、金融產品創新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機構亟須突破人才和技術的瓶頸,為客戶提供更加個性化和多樣化的財富管理服務。能否在短期內從外部環境和內在能力上滿足財富管理快速發展所需的條件,這無論是對于財富管理金融機構還是對于整個中國金融業而言都是一個嚴峻的挑戰。但是,與此同時,財富管理業務巨大的需求市場和良好的盈利前景又使得眾多金融機構對其高度重視。在財富管理業務拓展方面,國內金融機構有強烈的動機摒棄粗放式發展模式,從理念、服務、產品等各方面進行徹底轉型。而從國內整個金融業發展的角度看,財富管理業務在國內的興起將有可能成為中國完善金融體系、健全金融制度、縮小金融機構與國際同行的差距、實現脫胎換骨改造的一個契機。
縱觀過去四百多年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可以看到,大國的崛起離不開金融的崛起。17世紀荷蘭歐洲霸主地位的確立離不開阿姆斯特丹高效健全的金融體系。隨著倫敦取代阿姆斯特丹成為世界金融中心,英國成就了它“日不落帝國”的巨大版圖。而最近100多年華爾街的崛起更是對美國全球戰略起到了重要的支撐。當前,中國正處在偉大復興的重要階段。以財富管理發展為契機提升中國金融產業的整體實力,增強中國金融市場的國際輻射力,進而提高中國在國際金融體系的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這既是中國金融業發展的現實要求,也是以金融崛起促進大國復興的重要手段。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2014年初,青島市財富管理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正式獲得國家批復。這是中國財富管理行業發展歷程中的一件大事,標志著財富管理正式上升為國家金融發展戰略,財富管理迎來了健康規范發展的新時期。試驗區將承擔起探索中國特色財富管理發展道路和實現經濟金融轉型升級的雙重使命,力圖將改革創新和地方優勢結合起來,把握先行先試和政策突破的歷史機遇,為中國金融業的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本報告是第一份由學術研究機構編撰的中國財富管理報告,也是第一份系統研究中國財富管理理論和實踐問題的學術性報告,希望能夠對中國財富管理產業的發展及其對整個金融體系的影響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為這一歷史性的變革提供一些參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