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 熱情有度

在人際交往中,待人熱情者往往最受歡迎。法國大文豪伏爾泰早就坦言:一個人若沒有一點熱情,則將一事無成。

在國際社會中,中國人一向以待人熱情而著稱。中國人認為,待人熱情不僅意味著自己對待交往對象具有誠意,而且還意味著自己對對方充滿了友好、關懷與熱誠。

在參與國際交往時,涉外人員亦須對外方人士熱情相待,這與其國內的人際交往并無多少差別。但是,涉外人員在對外方人士熱情相待時,必須有一個“度”的限制,即一定要切記熱情有度。

作為國際禮儀中的一項要則,熱情有度就是要求涉外人員在與外方人士進行接觸時,既要注意為人熱情,以示友善之意,更要充分把握好為人熱情的具體分寸,否則就有可能事與愿違。這里所說的“具體分寸”,指的就是所謂“熱情有度”之中的“度”。

如果要對熱情有度進行更準確的描述,就是要求涉外人員在其待人熱情的同時一定要銘記:自己的所作所為,均應以不影響對方、不妨礙對方、不給對方添麻煩、不令對方感到不快、不干涉對方的私人生活、不損害對方的個人尊嚴為基本限度。在與外方人士打交道時,涉外人員若掌握不好這個限度而對對方過“度”熱情,就有可能使自己不適當地“越位”,導致好心辦壞事。

具體而言,涉外人員在國際交往中要想真正做到熱情有度,關鍵是要掌握好下述四個基本限度:

一、關心有度

在人與人之間,理當提倡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在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往往是“一人為大家,大家為一人”。離開了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人人只求利己、不講利人,人際關系就將變得冷漠無情,社會就沒有溫馨可言。

在國際交往中,對待外方人士理應表示出必要的關心。但考慮到熱情有度的因素,涉外人員對外方人士所表示的關心沒有必要“無微不至”,而是應當有意識地加以限制,此即所謂關心有度。它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無礙對方個人自由

在一些國家,人們對個性獨立十分推崇。在很多外國人眼里,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與其個人自由相提并論。沒有個性獨立、沒有個人自由,對他們而言,實際上就等于沒有任何個人尊嚴。因此,涉外人員對外方人士所表示的關心,在任何時候都應以不妨礙其個人自由為前提。

2.不令對方感覺不便

對外方人士表示關心時,無論如何都不應令對方產生“多此一舉”的感覺。因此,在對對方表示關心之前,涉外人員務必要首先明確“應當關心什么”與“不應當關心什么”。

就客觀效果而論,涉外人員對外方人士所表示的關心,理應在某些方面有利于對方,而不應令對方感覺不便或不快,更不能在一定程度上給其增加一些毫無必要的麻煩。

3.勿使對方勉為其難

對外方人士所表示的關心,在任何情況下都應恰到好處,令對方愉快地接受,甚至為此感到幸福。實際上,只有恰當地給予對方此時此刻最為迫切需要的關心,才會收到如此功效。對方所不需要的關心,就是給予得再多也沒有任何益處。涉外人員一定要對此加以注意。一旦發現自己給予對方的關心不受歡迎,就應適可而止,千萬不要“再接再厲”、強人所難。

二、批評有度

“批評與自我批評”,一直為中國人民所推崇。在國際交往中,涉外人員對此則應另當別論。

在國內,親朋好友之間講究以誠相見、推心置腹。常人的看法往往是,對他人開誠布公、直言不諱、大膽批評、不講情面、勇做諍友,才算是“真君子”、“夠朋友”。但是在國際交往中,仍然采用此種做法卻是必定行不通的。

與外方人士打交道時,涉外人員必須做到批評有度,即對對方何處可以批評、何處不可以批評,一定要心中有數。如果對外方人士的批評不加任何限制,甚至加以濫用,那么對雙邊關系是極有危害的。

具體來說,在國際交往中講究批評有度,關鍵是指批評要講究內容、講究方式、講究場合。

1.講究內容

一般而言,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諸如關系到國格、人格、道德、法律、身體健康、人身安全、正常工作等問題時,涉外人員對外方人士的錯誤、缺點完全有必要給予批評指正。在事關國家利益與國家安全的重大原則問題上,則更是有此必要。

但是在涉及因民族風俗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習慣不同、個人選擇不同而導致的某些個人的不同做法方面,涉外人員則沒有必要對外方人士的所作所為小題大做、“上綱上線”,沒有必要動輒評判其是非曲直。

2.講究方式

即使涉外人員對外方人士有進行批評的必要,仍須注意其具體的方式、方法。對任何人而言,簡單粗暴的批評都不會受歡迎。批評同樣應當做到讓被批評者如沐春風、如飲朝露,并欣然接受。

根據經驗,對外方人士應當力戒“命令式”、“訓斥式”、“諷刺式”與“侮辱式”的批評,同時也不應給人以居高臨下之感。采用“平等式”、“討論式”、“寓言式”或“設問式”進行批評,往往更易為外方人士所接受。

3.講究場合

除非情況極為特殊,涉外人員對外方人士所進行的批評通常都不宜當眾進行。對外方人士的批評最好是在私下單獨進行,不要有意搞“公開化”,切勿將對方的缺點與錯誤“公開示眾”。當眾對其進行批評,往往容易傷害對方的自尊心。

三、距離有度

在一般情況下,中國人在進行交際應酬時,對彼此之間的空間距離并不十分介意。有些時候,關系越是密切的人,越是講究“親密無間”。除成年異性之外,人們大抵如此。

但是在國際交往中,涉外人員卻絕對不宜照此行事。一般而言,外國人對于人際交往中的彼此距離通常非常重視。在他們看來,關系不同的人有著各不相同的“交際圈”,即人與人之間不同的空間距離,實際上與彼此之間的心理距離的不同直接相關。

因此,距離有度業已成為國際禮儀要則之一。其具體含義是:涉外人員在正式場合與外方人士共處時,應視此時此刻具體關系的不同,而與對方保持與雙方關系相適應的、適度的空間距離。若與外方人士相距過近,會令對方產生其私人空間被“侵犯”之感;若與外方人士相距過遠,則又會令對方感到故意被冷落。

在國際交往的正式場合,涉外人員與外方人士彼此之間的空間距離大體上可以劃分為下列四種:

1.私人距離

所謂私人距離,在此是指交往雙方彼此之間的空間距離在0.5米之內。一般而言,此種距離,僅僅適用于家人、戀人、至交之間,或是對老、弱、病、殘、孕者進行必要的照顧之時。因此,它通常又被人們稱為“親密距離”。

2.交際距離

所謂交際距離,在此是指交往雙方彼此之間的空間距離保持在0.5~1.5米。此種距離,主要適用于一般性的各種人際交往。因此,它又被稱為“常規距離”。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涉外人員在與外方人士打交道時,均應與對方保持此種距離。

3.禮儀距離

所謂禮儀距離,在此是指交往雙方彼此之間的空間距離保持在1.5~3米。此種距離,主要適用于某些較為隆重的場合,例如,慶典、儀式、會見、會議等,意在向交往對象表示特殊的敬意。正因為如此,這一距離又被稱為“敬人距離”。

4.公共距離

所謂公共距離,在此是指大于3米的空間距離。此種距離,主要適用于涉外人員在公共場所中與素不相識的外方人士共處之時。按照多數外國人的習慣,在公共場所中,陌生人之間絕對不宜相距過近,否則就會令彼此感覺不快。這一距離,有時亦稱“有距離的距離”。

四、交往有度

在與外方人士相處時,涉外人員還必須堅持交往有度。所謂交往有度,在此具體是指涉外人員在與外方人士進行接觸時,不論雙方之間的具體關系如何,均應與對方保持一定的距離。唯有這種距離保持得適當,涉外人員與外方人士之間的關系才能夠保持正常。

具體而言,交往有度的基本要求是:不妨礙對方的工作;不妨礙對方的生活;不妨礙對方的休息。

1.不妨礙對方的工作

與外方人士進行交往,一定要以不妨礙對方的工作為前提。此處所說的不妨礙對方的工作,主要有如下三重含義:

一是不能影響外方人士正常的公務。否則,涉外人員與對方的交往,就會變成對方的負擔。

二是不能給外方人士工作增加麻煩。即使涉外人員與外方人士的交往無助于其具體工作,也不能給對方“幫倒忙”。

三是不能妨礙外方人士工作的開展。不論在任何情況下,涉外人員與外方人士的交往都不應成為其工作的“絆腳石”。

2.不妨礙對方的生活

在國外,人們習慣于將工作與生活分得一清二楚。在日常工作中,講究的是規章與制度;而在日常生活里,強調的則是個性與自由。二者之間,通常涇渭分明,不可被混淆。

在與外方人士相處時,涉外人員一定盡量將工作與生活、公事與私事區分開來。在一般情況下,切忌在工作中處理私人生活問題。同樣的道理,若非萬不得已,也不宜讓例行公事去打擾外方人士的私人生活。

3.不妨礙對方的休息

在實際生活中,每個人都需要休息,都需要在僅僅屬于自己的私人空間里放松身心、調整狀態。因此,即便交往對象屬于至交密友,也要充分尊重其個人的休息權,盡量不要影響對方的休息、打擾對方的安寧。

在與外方人士交往時,涉外人員沒有必要與對方形影不離。當對方需要休息,特別是在其表現出明顯的疲倦困乏時,一定要主動為之創造休息的條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平区| 锦州市| 河西区| 阿坝| 曲阜市| 滦平县| 吉安县| 建始县| 巩留县| 曲周县| 正蓝旗| 固镇县| 永泰县| 新化县| 云浮市| 龙海市| 三明市| 阜平县| 苗栗县| 仲巴县| 建宁县| 襄垣县| 泾川县| 临湘市| 新巴尔虎右旗| 遂昌县| 启东市| 图木舒克市| 定襄县| 申扎县| 闽清县| 周至县| 林甸县| 威信县| 乌兰浩特市| 滨海县| 清新县| 房产| 福安市| 清远市| 略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