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禮儀(禮儀面對面叢書)
- 金正昆
- 3745字
- 2021-02-03 15:05:28
第九節 白金法則
在國際交往中,涉外人員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的理念問題是:如何擺正自己在與外方人士相處時的具體位置,如何端正自己對待對方的態度。
有道是:觀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倘若這一理念問題不能得到真正解決,則涉外人員在其具體工作中的態度必受影響,工作必受牽制,其積極性、主動性必定難以獲得發揮,生活與工作的實際質量甚至也會因此而大打折扣。
對廣大涉外人員而言,解決這一問題的捷徑就是要認真領會、努力遵守國際社會所通行的白金法則。
白金法則,是美國人亞歷山德拉博士與奧康納博士于20世紀80年代末期所提出的一項有關人際交往的要則。它的基本內容是:在人際交往中,尤其是在服務崗位上,若想獲得成功,就必須做到:交往對象需要什么,就應當在合法的條件下努力去滿足對方什么。在國際社會,白金法則早已被人們廣泛視為交際的最高法則。
就本質而言,白金法則包括以下三個要點:
一是在人際交往中必須自覺地知法、懂法、守法。
二是交往的成功有賴于凡事以對方為中心。
三是交際必須有效地滿足交往對象的實際需要。
具體對我國涉外人員而言,掌握白金法則的基本要求有二:其一,必須擺正自己的位置;其二,必須調整自己的心態。
一、擺正位置
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每一個人都擁有自己所處的具體位置。了解自己所應占據的位置,不但可以令自己適得其所,而且還可以提高自己生活與工作的質量。反之,則往往會勞而無功,甚至還會因此為他人所詬病。
擺正位置,對廣大涉外人員而言非常重要。假如忽略了這一點,那么涉外人員非但干什么可能不像什么,而且其個人心態與工作質量均會大受影響。
具體而言,在國際交往中,要求廣大涉外人員擺正位置主要是要求其明確下述兩點:
1.服務于人
涉外人員必須明確地意識到:不論自己具體從事何種工作,其本質都是服務于人的。進而言之,涉外人員的工作性質就是為外方人士服務,為涉外工作服務,為中國的對外開放工作服務。這一點,絕對不容涉外人員質疑。
所謂服務,其實質就是為別人工作。它的基本要求是:處處以服務對象為中心,時時有求必應,并且不厭其煩。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涉外人員想要恪盡職守、做好本職工作就根本無從談起。
廣大涉外人員如欲做好服務工作,主要需要從以下兩個具體方面著手:
一方面,必須強調人際交往中的互動。過去,中國人生活于傳統的農業社會中。農業社會的一大特點是生活自給自足,凡事習慣于以我為中心。受此束縛,不少中國人在其人際交往中都推崇我行我素,往往自以為是,而不太在乎自身行為的實際效果,即不善于同別人進行合作,不善于與交往對象進行互動。
實際上,如果人際交往的具體效果不佳,交往本身往往就變得毫無意義。可以設想一下:假使夸獎別人時用詞不當、方式不好、表達不佳,在對方聽來等于辱罵他一般,那么此種夸獎還會有何價值呢?
另一方面,則必須堅持以交往對象為中心。換言之,就是不允許凡事我行我素、以自我為中心。在人際交往中,尤其是在具有鮮明的服務性質的涉外工作中,如果不能夠堅持做到凡事以交往對象為中心,根本就無法指望可以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在涉外工作中,凡事以交往對象為中心,實際上就是進一步要求廣大涉外人員明確自己的具體位置,要求其更好地、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的服務工作。
2.換位思考
每一名涉外人員都必須充分地認識到:不僅內外有別、中外有別、外外有別,而且人人有別、事事有別、時時有別、處處有別。因此,要想提高自己所從事的具體的服務工作的質量,就必須善于進行換位思考。
日常生活與工作的實踐早已充分證明:一個人所處的具體時間、空間、地位不同時,其所作所為往往大相徑庭。而具有不同性別、年齡、職業、學歷、民族、宗教的人們處在同一時間、同一空間、同一位置時,其個人感受通常也難見“眾口一詞”。
既然人與人之間多有不同,既然涉外工作的基本要求是以交往對象為中心,那么每一名涉外人員在具體工作中都必須積極主動地進行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的基本要求是:涉外人員在與他人打交道時,尤其是在服務于對方時,必須主動而熱情地接觸對方,必須善于觀察對方、主動了解并體諒對方,必須讓自己站在對方的位置上認真地觀察思考問題,從而力求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對方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以便更好地與之進行互動。
二、調整心態
涉外人員要想在實際工作與生活中擺正自己與交往對象之間的位置,必須解決的一個基本問題就是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在人際交往中,包括在國際交往中,心態通常決定著一切。只有調整好個人的心態,才能做好自己的事情。一個人有什么樣的心態,就會有什么樣的人際關系。涉外人員的個人心態如果調整得不好,那么在涉外工作中要做到“以交往對象為中心”也就根本無從談起。
具體而言,要求廣大涉外人員在調整心態時主要關注如下三點:
1.接受他人
涉外人員在工作中,尤其是在與外方人士進行接觸時,首先必須在態度上接受對方。
所謂接受他人,就心態而言,主要是要求涉外人員在接觸外方人士時,尤其是在服務于對方時,不要主動站在對方的對立面,不要有意無意地挑剔對方、捉弄對方、難為對方、排斥對方,不要不容忍對方,不要存心與對方過不去。簡言之,就是要包容對方、接納對方、善待對方,而不是排斥對方。
實踐證明:在與他人打交道時,“有容乃大”。接受對方,是雙方交往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前提,甚至可以被視為某一次交際成功與否的準入條件。胡錦濤同志曾經指出:“中國文化歷來崇尚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交際的成功往往就是一種奢談。
在國際交往中,要求涉外人員在接受對方時必須明確以下兩點:
一是尊重對方。意在表示我方對對方的尊重。國際禮儀強調“尊重為本”,在國際交往中,尊重外方人士是國際禮儀的基本要求。就操作層面而言,在國際交往中要求我方人員尊重外方人士,實際上就是要求我方人員尊重外方人士的選擇,而不允許越俎代庖,對其橫加干涉。
由此可知,尊重對方本是國際禮儀自身的題中應有之義。
二是接受對方。這并非表示我方完全認同對方。在實際生活中,由于中外雙方在社會制度、意識形態、文化價值、民族宗教等方面多有差異,雙方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必然多有不同,雙方的所作所為往往相去甚遠。因此對以下這一點必須明確:在國際交往中,要求我方人員接受對方,并非要求我方對對方的一切都來者不拒,百分之百地予以認同。
我方接受對方,主要出自一種正確而健康的心態。其本意是要促進中外雙方的交往,而非厚此薄彼、自我否定。
我方接受對方,主要是要求我方人員寬以待人,要求我方人員尊重外方人士、善待外方人士,而非要求我方人員對對方處處肯定、來者不拒。當對方的所作所為有違法律道德、有辱國格人格、有損我方利益時,我方人員仍須對其據理力爭、針鋒相對、毫不退讓。
2.善待自己
毛澤東說過: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有鑒于此,涉外人員在其繁重而艱辛的實際工作中必須要善待自己。
善待自己的基本要求是:每一名涉外人員在其生活與工作中,都要尊重自己,并且愛護自己。生活經驗告訴人們:一個人如果不尊重自己,就不可能贏得他人真正的尊重。同樣的道理,涉外人員假如不懂得愛護自己,也就不可能更好地為國家、為社會工作,從而也就會辜負黨和政府對自己的殷切期望。
在國際交往中,每一名涉外人員均應有的健康心態是:善待自己,善待別人。二者實際上互為因果,缺一不可。一方面,涉外人員只有善待自己才能夠更好地善待別人。另一方面,涉外人員善待別人其實就是善待自己。
3.“和而不同”
在國際交往中,涉外人員只有堅持“和而不同”的外交理念,才能真正地端正態度,做好本職工作。
“和而不同”的基本含義是:維護世界的多樣性,尊重世界上所客觀存在的一切差別,承認世界各國相互依存,并主張每一個國家在其國際交往中以和為貴,倡導世界各國維護和平、共同發展、積極合作,共創和諧世界。
在國際交往的實踐中,涉外人員在貫徹“和而不同”的外交理念時需主要做到以下四點:
一是倡導和睦共處。在現代社會,人與人、國與國之間,既然需要發展、需要合作,就必須和睦共處,必須堅持以和為貴,倡導建立和諧的,有利于和平、發展、合作的國際關系。
二是尊重世界的多樣性。世界的多樣性,本質上源于各國文明的多樣性。只有尊重世界的多樣性,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各種文明,才能和諧相處、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相得益彰。
三是承認各國相互依存。今日世界,不僅是一個多樣性的世界,而且還是一個相互依存的世界。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各種文明和社會制度應該而且可以長期共存,在競爭和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
四是倡導世界各國共同發展。當前,中國外交政策的基本宗旨就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推動國際合作。強調中國與世界各國共同發展,就是要求真正視中國為國際社會中負責任的一員,并擺正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彼此位置;就是要令中國真正地融入國際社會,并更好地為國際社會所接納。唯其如此,中國才能為世界的和平、發展、合作真正出力,為和諧世界的建立真正有所貢獻。
總之,世界各種文明、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應當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鑒,在和平競爭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正如江澤民同志所言:“和諧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沖突。和諧以共生共長,不同以相輔相成。和而不同,是社會事物和社會關系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也是人們處世行事應該遵循的準則,是人類各種文明協調發展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