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苦惱的疑問”及其解決:《萊茵報》—《德法年鑒》時期馬克思文獻及思想再研究
- 黃建都
- 3239字
- 2019-09-29 16:57:12
誤解之三:文本研究有意回避現實問題因而體現不出馬克思主義的當代性
這里首先需要對什么是“現實問題”做些分析。其一,社會上存在的所有形形色色的現象和事件,彼此之間差異很大,重要程度各不相同,有的表征著時代的特征及其發展趨向,有的則與此關系不大甚至沒有關系。因此,“現存的并非都是現實的”。其二,每一個時代都有屬于該時代自己的“現實問題”,并不是說只有當代的甚至目前的問題才是“現實問題”。其三,不僅社會物質活動和實踐領域的事件是“現實問題”,重要的思想潮流和理論動向也屬于“現實問題”。
循此,我們看文本研究。由于我們選擇的研究對象是馬克思在19世紀寫作的文本,特別是在具體研究中為了盡可能客觀地再現和把握馬克思思想的原初狀況及整體面貌,我們力戒從當代(目前)發生的那些具體問題甚至事件出發,去馬克思的文本中尋找解釋、說明和答案。因此,在文本研究的第一階段即版本考證中,的確沒有觸及這些當代的問題和事件。但馬克思的文本本身不是抽象的空論,甚至也不完全是他本人生命歷程和人生體味的記錄,而是他對自己所屬的那個時代重大的社會問題、實踐問題和理論問題的反映和剖析,更是他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思考和探究。因此,在文本研究中,特別是第二、第三階段的文本解讀和思想研究中,我們從來沒有也不可能回避那個時代的“現實問題”。我們不得不一再回溯當時的社會現實和發展狀況,厘清什么是那個時代處于重要地位的社會問題,再將我們所解讀的文本所論述的問題與此相對照,以判別作者是否準確地把握住自己時代的脈搏,是否客觀地反映出問題的視域,是否到位地考慮到問題的癥結,有沒有獨特的解決思路,等等。
此外,文本研究需要對馬克思思想作出評價,而評價需要有參照系,因此研究者還要面對當時斑斕的思想圖景和一系列復雜的理論“事件”。一方面要梳理與馬克思發生過直接關系的思想家及其派別,諸如恩格斯、布魯諾·鮑威爾、費爾巴哈、施蒂納、海涅、魏特林、威廉·沃爾弗、赫斯、盧格、格律恩、蒲魯東、拉薩爾、福格特、巴枯寧等人,以及空想社會主義、古典政治經濟學、青年黑格爾派、哲學共產主義、真正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者同盟、德國社會民主黨等思潮或黨派與馬克思復雜的糾葛及思想差異。另一方面更要甄別雖然沒有與其直接接觸過,但對其思想發展和理論創作產生了深刻影響的思想先驅與他的思想關系。終馬克思一生,黑格爾哲學可以說是其觀照、把握世界,理解和詮釋時代最為重要的參照系。迄今為止,就二者的關系而言,無論是對他們思想關聯的具體細節和演變軌跡的探尋,還是從整體上對黑格爾的實際影響作出程度上或實質性的判定,都有很大的研究空間。這也直接關乎馬克思思想與旨在全面顛覆黑格爾哲學的現代西方哲學的關系。此外,還有一個比較的層次是為人們所忽略的,那就是與馬克思處于同一時代、同一思想傳統和社會環境,但思想意旨卻迥然不同的思想家。比如,被奉為“存在主義之父”和鼻祖的克爾凱郭爾只比馬克思小三歲,19世紀40年代開始流行的叔本華的唯意志論也是與馬克思主義同時誕生的思想體系。相同的時代、相同的文化氛圍和社會現實為什么會“塑造”出、怎樣“塑造”出這些思想“另類”?這些比較和分析,可以凸顯出人類哲學和思維探索的多元進路,以及在這雜色斑斕的圖景中馬克思的思想處于一種怎樣的地位。
這樣的比較方式還可以進一步延伸下去,即梳理馬克思文本中提出的思想或問題在后來哲學史、思想史演進中的傳承與變遷,辨析這些思想或問題在當代社會實踐中的表征或地位。不理解這些傳承與變遷,很容易把在馬克思那里還處于19世紀特定時代詮釋的思想,無界域地與后來所獲得的新的內涵混同起來。而把馬克思的原始思想提升為當代的思想,實際上無助于確立其客觀的歷史地位。當然,這不意味著否定馬克思的時代與當代社會的本質關聯。盡管二者已經有了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距離,世界確實發生了巨大的變遷,但如果從資本所開辟的“世界歷史”的運演看,除社會結構要素增多、社會現象空前復雜等程度和層次差異以外,二者尚有諸多本質上的相似性、同構性。因此,馬克思當年的言說至少仍能詮釋當代的部分現實,馬克思的文本及其思想不是已走進博物館的陳列物,不只是記錄一段思想史的文獻。盡管解決紛繁復雜的時代課題未必會從那里找到現成的答案,但迄今它仍然指導并且參與著對當代現實的“塑造”,發揮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尋找當代社會與馬克思當年的思考的內在關聯,將會理性而客觀地使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價值“呈現”出來。而文本研究的目的、主旨和當代性不也正在于此嗎?
正是基于上述考慮,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鼎力支持下,我和我的同道們決定奉獻我們多年來的研究成果,力圖從文本、文獻個案出發對馬克思思想重新進行梳理、闡釋和評論,盡可能地把版本考證、文本解讀、思想闡釋與現實意義重估緊密結合起來,以矯正長期以來形成的誤讀和曲解。
當然,由于馬克思一生撰寫的文本、文獻是卷帙浩繁的,要對其著述一一進行解讀并不可能;這樣,我們就只能從中選取出那些最能表征馬克思思想特質、內涵以及發展歷程的重要篇章,作為我們重點研究的對象。選取的原則是:一,馬克思寫作這些著述或手稿是經過精心考慮的,同時花費了他比較大的精力和比較多的時間;二,這些作品的篇幅一般比較大;三,有些著述雖然不完整、不系統,但它們提出或觸及的問題涉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主題,在馬克思漫長的思想創構過程中,對這些問題具體內涵的理解和解釋可能有反思、變化甚至修正,但這些主題被揭示或提了出來,這昭示了這些作品永久的思想史價值;四,對有些著作過去雖然有所研究,但現在看來要么存在資料不完整、不權威甚至錯誤的問題,要么解讀方式、觀點概括有偏差,等等。
根據上述原則,我們計劃從以下12個方面對馬克思的文本、文獻及其思想展開深入研究:
一,通過對“中學文獻”、“大學習作”與“博士論文”及其筆記的研究,探討馬克思思想起源中的啟蒙背景、浪漫情懷與自我意識;
二,通過對“《萊茵報》——《德法年鑒》時期”重要文本的研究,探討馬克思思想轉變中所產生的“苦惱的疑問”以及他對現實解放之路的尋求;
三,以“猶太人問題”為中心,重新考察馬克思與青年黑格爾派思想傳承、決裂的過程;
四,通過對“巴黎手稿”的再研究,分析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及其揚棄異化的思路;
五,以《神圣家族》為中心,重新考察馬克思對青年黑格爾派的批判和思想的建構過程;
六,通過對《德意志意識形態》的研究,分析馬克思在批判中所重構的“新哲學”的構架、體系及其特征;
七,通過對《哲學的貧困》與《貧困的哲學》的比較研究,探究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形而上學”基礎;
八,通過對1848——1852年一批“政治文獻”的研究,重新審視馬克思的階級理論、政黨學說和革命方略;
九,通過對“1857——1858年手稿”的研究,厘清勞動、貨幣與資本理論的復雜內涵及其論證邏輯;
十,通過對“1861——1863年手稿”的研究,甄別馬克思經濟學對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批判與超越;
十一,通過對《資本論》第一卷不同版本的比較研究,闡釋馬克思的資本理論及對資本的邏輯的批判;
十二,通過對“人類學筆記”與“歷史學筆記”的研究,概括和分析馬克思晚年對東方、古代社會發展道路的探索。
以上研究計劃擬在2018年馬克思誕辰200年之前全部完成。
為保證研究的高質量和思路的完整性,它們將由我和受我研究方式和思想觀點影響的同道們一起完成。我們多年專注于馬克思主義文本、文獻的學習和研究,每個人既對自己所研究的文本有精深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寬廣的比較視野和深刻的分析力度。其中三項由我本人撰寫,其他各項雖然由其他人署名,但其中的思想觀點、論述思路、章節安排乃至文字表述也由我提出或者把關。多年來,我們已經形成一個嚴格的“學術共同體”傳統,除非特殊情況,每周五下午都會在我的辦公室進行探討,教學相長,共同提升。我是這種研究方式的倡導者和實踐者,也是相關觀點和質量的第一責任人,誠懇接受學界內外的監督和批評。
謹以我們的努力推進中國馬克思主義專業研究的繁榮和發展!
2014年9月17日
于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文獻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