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從博士論文到《萊茵報》

(一)不屈的抗爭

面對天上的神和地上的神對人的奴役,馬克思作何回應呢?他借盧克萊修的詩句表達了自己抗爭的決心:

人們眼看塵世的生靈含垢忍辱,
在宗教的重壓下備受煎熬,
而宗教卻在天際昂然露出頭來,
兇相畢露地威逼著人類,
這時,有一個希臘人敢于率先抬起凡人的目光
面對強暴,奮力抗爭,
無論是神的傳說,還是天上的閃電和滾滾雷鳴,
什么都不能使他畏懼……
…………
如今仿佛得到報應,宗教已被徹底戰勝,跪倒在我們腳下,
而我們,我們則被勝利高舉入云。(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1卷,63頁。)

這便是作為自由斗士的馬克思對現實壓迫的回應,他進行了不屈服的抗爭,這種抗爭首先體現在高揚人的自我意識的博士論文之中。

(二)博士論文的創作情況及其主旨

面對一個充滿壓迫的世界,作為人文主義產兒的馬克思極度珍視自由,他在登上思想舞臺的亮相之作——博士論文里高揚了人的自我意識。

我們首先來了解博士論文的創作情況。

1.博士論文對象的確立

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創作受其老師布魯諾·鮑威爾和科本的影響。布魯諾·鮑威爾是青年黑格爾學派的領軍人物,他是一個自我意識哲學家,其哲學的核心概念便是自我意識。按照鮑威爾的理解,自我意識是真正自因的東西,它是一切存在的源泉,它在創造一切并揚棄一切的過程中一步步使自己成為“無限的自我意識”。世界的唯一本原和力量就是自我意識,歷史除了成就自我意識之外,沒有任何別的意義和目的。因此,歷史就是一部自我意識的發展史。

鮑威爾把古希臘晚期哲學界定為自我意識最早的歷史形態,而把自己的自我意識哲學視為古希臘自我意識哲學發展的最高階段,基督教則是兩者過渡的橋梁。在鮑威爾看來,古希臘晚期的自我意識哲學是一種崇高的精神因素,它使人在政治上風雨如晦、思想上充滿壓迫的時代里仍然保有內心的自由。這些思想影響了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創作。

科本也對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創作產生了影響,馬克思說:“關于它們同希臘生活的聯系,在我的朋友科本的著作《弗里德里希大帝和他的敵人》中有較深刻的提示。”(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1卷,11頁。)科本在1840年出版的《弗里德里希大帝和他的敵人》一書中給予伊壁鳩魯的自我意識哲學以高度的評價,他說:伊壁鳩魯的自我意識哲學“就是普羅米修斯,他給大地帶來了天上的光,為的是照亮盲者、人民、俗人,使他們擺脫成見和謬誤”(注:轉引自馬澤民:《馬克思主義哲學前史》,311頁。)。又說:“伊壁鳩魯主義、斯多亞主義和懷疑主義是古代有機體的神經系統、肌肉系統和內臟系統,它們的直接的自然的統一決定了古代的美和道德,它們也隨著古代的衰亡而瓦解。”(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1卷,1003頁注釋5。)但不論是布魯諾·鮑威爾還是科本,他們都沒有系統深入地研究過古希臘晚期哲學,這一重任就落在了馬克思身上。

2.準備材料

博士論文的寫作十分困難,“關于這篇論文的對象沒有任何先前的著作可供參考。西塞羅和普盧塔克所說過的廢話,到現在人們一直在照樣重復。伽桑狄雖然把伊壁鳩魯從教父們和整個中世紀即實現了非理性的時代所加給他的禁錮中解救了出來,但是在自己的闡述里也只提供了一個有趣的方面。……確切地說,伽桑狄是自己在向伊壁鳩魯學習哲學,他不能向我們講授伊壁鳩魯哲學”(注:同上書,10頁。)。

1839年初,馬克思初步確立了博士論文的研究對象和研究范圍——古希臘后期伊壁鳩魯學派、斯多亞學派和懷疑派三派的自我意識哲學及其相互關系。為了寫作博士論文,馬克思閱讀了大量的書籍和相關資料,其中有賽克斯都·恩披里柯、塞內卡、西塞羅的相關著作,也有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盧克萊修、斯賓諾莎、休謨、康德、謝林、費爾巴哈、黑格爾等人的著作。在閱讀這些著作的過程中,馬克思做了大量的摘錄和評論,這些摘錄和評論最終匯集成七本筆記,后人把這七本筆記匯集起來并冠以《關于伊壁鳩魯哲學的筆記》的名稱。在這七本筆記里,馬克思摘錄了伊壁鳩魯哲學的精華思想,總結了19世紀30年代西方思想界關于古希臘晚期哲學的爭論,還提出了自己對伊壁鳩魯自然哲學和黑格爾自然哲學關系的理解,這些內容在筆記中沒有詳加闡述,而在后來的博士論文中則成了論述的重點。除了《關于伊壁鳩魯哲學的筆記》的摘錄,馬克思還做了許多附釋,內容是關于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和原子論,他還寫了一篇手稿,內容是分析普盧塔克關于伊壁鳩魯神學的論戰,這篇手稿被收錄到筆記三。

博士論文的準備資料除了《關于伊壁鳩魯哲學的筆記》外,還有《柏林筆記》,該筆記是馬克思摘錄古典思想家著作的筆記匯集,包括亞里士多德的《論靈魂》、休謨的《人性論》第一卷第三章與第四章、斯賓諾莎的《神學政治論》及其通訊、卡爾·羅生克蘭茨的《康德哲學的歷史》第三卷以及萊布尼茲的一系列著述和書信。(注:參見魯路:《馬克思博士論文研究》,106~112頁,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這些著作的部分思想被運用于博士論文。

3.臨時變更

在準備了相應的材料后,馬克思原本打算寫一本對伊壁鳩魯學派、斯多亞學派和懷疑論學派進行綜述的著作,但由于布魯諾·鮑威爾頻繁催促,加上希望盡快在大學謀求一個職位,馬克思便縮小了題目的范圍,最終把博士論文的題目定為:“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在論文里,馬克思試圖從自我意識哲學的角度分析兩位思想家的自然哲學,但是,他并沒有放棄之前的計劃,馬克思在博士論文的序言中說:“不妨把這篇論文僅僅看作是一部更大著作的先導,在那部著作中我將聯系整個希臘思辨詳細地闡述伊壁鳩魯主義,斯多亞主義和懷疑主義這一組哲學。”(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1卷,10~11頁。)后來,由于各種原因,該計劃最終未能實現。

博士論文的原稿大概是在1841年1月至3月完成的。現存的博士論文是一個不完整的殘篇,它由以下部分組成:(1)序言;(2)第一部分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一般差別;(3)第二部分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具體差別;(4)附錄評普盧塔克對伊壁鳩魯神學的論戰;(5)兩部分正文的注釋。(注:參見上書,13~14頁。)

馬克思最終憑此博士論文獲得耶拿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這篇博士論文在馬克思生前并沒有發表,它第一次發表在梅林編輯的《卡爾·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和斐迪南·拉薩爾的遺著》,全文第一次發表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1927年MEGA第I部分第1卷第1分冊。

我們再來看博士論文的創作意旨和主要內容。

馬克思創作博士論文的主旨在于論證自我意識的自由。他正是在“自我意識哲學家”的意義上理解古希臘后期的伊壁鳩魯學派、斯多亞學派和懷疑派的。在為博士論文寫的新的序言草稿中,馬克思寫道:“只是現在,伊壁鳩魯派、斯多葛派和懷疑派體系為人理解的時代才算到來了。他們是自我意識哲學家。”(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0卷,286頁。)

從自由意識的自由的角度出發,馬克思對晚期希臘哲學進行了高度評價,通常人們認為,“發生、繁榮和衰亡是一個鐵環,一切與人有關的事物都注定包含于其中,并且必定要繞著它走一圈。所以,說希臘哲學在亞里士多德那里達到極盛之后,接著就衰落了”(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1卷,16頁。)。馬克思指出,與“青蛙因脹破了肚皮致死不同”,希臘哲學是“英雄之死”,它像太陽落山一樣壯麗和多彩。在馬克思看來,晚期希臘哲學代表著普遍自我意識發展的較高階段,他說:“如果我們回顧一下歷史,難道伊壁鳩魯主義、斯多亞主義和懷疑主義是一些特殊現象嗎?難道它們不是羅馬精神的原型,即希臘遷移到羅馬去的那種形態嗎?難道它們不具有性格十分剛毅的、強有力的、永恒的本質,以致連現代世界也不得不承認它們享有充分的精神上的公民權嗎?”(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1卷,16頁。)

馬克思指出:“亞里士多德以后的體系,主要是伊壁鳩魯派、斯多亞派和懷疑派這一組學派則對希臘哲學的主觀形式,對其性質較為重要、較有意義。”(注:同上書,17頁。)這里的“主觀形式”指的便是自我意識。因此,馬克思考察晚期希臘哲學正是為了論證自我意識的自由。

除去獻詞和序言外,“博士論文”分為兩個主要部分。第一部分論述了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自然哲學的一般差別,第二部分對德謨克利特的物理學和伊壁鳩魯的物理學的具體差別做了詳細分析。

在第一部分中,馬克思分析了兩位哲學家在認識論上的差異,在他看來,“在一切方面,無論涉及這門科學的真理性、可靠性及其應用,還是涉及思想和現實的一般關系,他們都是截然相反的”(注:同上書,20頁。)。在人類知識的真理性和可靠性問題上,德謨克利特是懷疑論者,而伊壁鳩魯是獨斷論者;德謨克利特由于懷疑感性知識的可靠性而投入實證科學的懷抱,而伊壁鳩魯由于把感性知識作為認識的可靠性標準,所以他在哲學中感到滿足和幸福;德謨克利特認為任何個別物理現象的出現都是由必然性所決定的,必然性表現為決定論,伊壁鳩魯則認為一切解釋都是可能成立的,以此求得自我意識的安寧。馬克思指出,這些差異表明兩位思想家的自然哲學代表的是“兩個相反的方向”。

在第二部分里,馬克思對原子的偏斜、原子的質、原子的本原和元素、時間、天體現象五個方面進行了分析。馬克思通過原子的偏斜運動論證了自由意志,“‘偏離直線’就是‘自由意志’,是特殊的實體,原子真正的質”(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0卷,121頁。)。由于“‘原子偏離直線’是原子的規律,是原子的脈動,是原子的特殊的質,正因為如此,德謨克利特的學說才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質,才不像伊壁鳩魯哲學那樣只是某一個時期的哲學”(注:同上書,120頁。)。關于天體現象的論述是博士論文的重點之一,馬克思指出,伊壁鳩魯之所以對天象采用多種多樣的解釋方式,因為“天體的永恒性會擾亂自我意識的心靈的寧靜,一個必然的、不可避免的結論就是,它們并不是永恒的”(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1卷,59頁。)。因此,馬克思指出,伊壁鳩魯的哲學不是“阿爾謝斯特拉圖斯的美食學”,其目的在于論證“自我意識的絕對性和自由”(注:同上書,63頁。)。這種高揚人的自我意識的哲學正是馬克思所親炙的。在博士論文里,馬克思還闡發了自己對自由的獨特理解并探討了實現自由的途徑,他提出了“定在中的自由”和使“世界哲學化”的思想,這些內容將在本書第二章里詳加論述。

在博士論文里,馬克思高揚了自我意識的自由。但是,由于自我意識所處的世界是一個由原子構成的世界,因此,這個世界并沒有任何現實內容,這就決定了自我意識的自由必須現實化,自我意識必須從沒有現實內容的原子世界降落到現實的人間,這個現實的人間表現為充滿了各種壓制自由的因素的普魯士國家,這樣,馬克思思想的發展就過渡到《萊茵報》時期。

(三)《萊茵報》時期

19世紀中葉,伴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德國的資產階級開始提出政治上的要求,他們要求一份能反映其經濟利益和政治訴求的報紙。1841年12月,國王關于放寬書報檢查的敕令為辦報提供了前提條件。1842年1月1日,德國激進資產階級的代表康普豪森、漢澤曼等人在萊茵省繁華的科隆市創辦了《萊茵政治、商業和工業日報》(簡稱《萊茵報》)。

《萊茵報》的宗旨是為德國工商業的發展吶喊并喚醒民眾對德國統一的覺悟,該報宣稱:“進一步擴大關稅同盟,發展德國的商業和商業政策,把德國的民族覺悟從阻礙統一的一切事物下解放出來——這一切看來就是所有德國報紙的最崇高的任務。”(注:[美]漢遜:《萊茵書信與文件》,第1卷,301頁,埃森,1919,轉引自馬澤民:《馬克思主義哲學前史》,507頁。)《萊茵報》的第一任主編是赫夫肯。在赫夫肯任主編期間,報紙關心的主要是經濟問題,但一批政治和哲學立場激進的青年黑格爾派分子,如赫斯、榮格、奧本海姆等很快加入了《萊茵報》的編輯工作并控制了編輯部。1842年《萊茵報》的元旦創刊號——《祝賀與告誡》貫徹的是青年黑格爾派的觀點。該社論宣稱:“實現德國最高的民族任務(盡管這是一件最困難和最冒險的事業),就在于爭取自己的權利和自由在本國得到承認,并把它們保持下去。”為達此目的,社論又號召:要和隱藏在德意志“各種人物、制度和關系背后”的“利己主義、茍且偷安、卑鄙怯懦、阿諛奉承、指手畫腳等等”惡行進行毫不妥協的斗爭。“戰勝我們的自由、我們的權利和我們的榮譽的這些敵人,是德國最高的民族任務。”(注:[美]漢遜:《萊茵書信與文件》,第1卷,301頁,埃森,1919,轉引自馬澤民:《馬克思主義哲學前史》,507頁。)從這些論述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青年黑格爾派追求自由的沖天豪情。

由于與青年黑格爾派在辦報方針上的分歧,赫夫肯最終辭去了主編職務。1842年2月,青年黑格爾派分子阿道夫·魯滕堡接任主編。《萊茵報》的關注議題轉向了政治和思想問題。

1841年4月,馬克思獲得了耶拿大學的哲學博士學位,他本來打算到大學謀取教職,但由于普魯士當局解聘他的老師布魯諾·鮑威爾,馬克思不得不打消了這個想法,轉而從事新聞政論工作。1842年4月起,馬克思開始為《萊茵報》撰稿,同年10月,他被《萊茵報》聘為主編。任職期間,馬克思發表了多篇文章,嚴厲譴責了普魯士政府所推行的壓制公民自由的書報檢查制度,同時廣泛討論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生活議題,如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關于新聞出版自由的辯論、關于摩澤爾地區的貧困問題等等,在討論中,馬克思猛烈抨擊了普魯士國家反理性、反自由的實質。

另一方面,馬克思和柏林“自由人”小組發生了決裂。“自由人”組建于1841年底,是青年黑格爾派中最激進的左翼,這些“自由人”在哲學上信奉布魯諾·鮑威爾的自我意識哲學,認為自我意識是理性的本質,因此與自我意識相違背的一切社會形式——國家、宗教等等——均應該被批判和否定,而實現自我意識自由的武器便是這些“自由人”所代表的無情的批判。“自由人”的代表人物有埃德加·鮑威爾、斯蒂納、科本、布爾、梅因等。

馬克思批評“自由人”經常給《萊茵報》寄去一大堆毫無現實內容卻自以為能改變世界的廢紙。這些東西不僅脫離現實問題,更嚴重的是給書報檢查機關提供了迫害《萊茵報》的口實。為此,馬克思淘汰了“自由人”的許多文章,并告誡他們:“少發些不著邊際的空論,少唱些高調,少來些自我欣賞,多說些明確的意見,多注意一些具體的現實,多提供一些實際的知識。”(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47卷,42頁。)思想觀點上的分歧最終導致馬克思與柏林“自由人”小組的決裂。

馬克思擔任主編以后,《萊茵報》的銷量迅速增長。1842年10月,該報訂戶已經增到3400人。《萊茵報》對自由和正義的捍衛及其影響力的日益擴大自然是普魯士政府所不能容忍的,政府決定查封《萊茵報》。1843年1月,普魯士國王主持的內閣會議決定,從當年4月1日起查封《萊茵報》,理由是:“該報一貫明顯地企圖攻擊國家制度的基礎,闡述旨在動搖君主制原則的理論,惡意煽動輿論懷疑政府的所作所為,挑動國內的一些等級去反對另一些等級,挑起對現存法定秩序的不滿,并慫恿人們對友好國家采取極端敵對的態度。”(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1卷,424頁。)馬克思在《評部頒指令的指控》一文中加以有力的反擊,但最終《萊茵報》還是被查封。1843年3月18日,馬克思發表聲明,“因現行書報檢查制度的關系”,退出《萊茵報》編輯部。

從博士論文到《萊茵報》時期,馬克思關于自由的思想逐步現實化、具體化,那么,在《萊茵報》時期,馬克思遭遇了哪些具體的現實問題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柯坪县| 青神县| 华池县| 织金县| 安平县| 永州市| 吕梁市| 焉耆| 秭归县| 信宜市| 舟山市| 舟曲县| 洪江市| 栾城县| 武冈市| 琼中| 泸州市| 麟游县| 江城| 土默特右旗| 信阳市| 墨竹工卡县| 静安区| 龙口市| 南岸区| 姜堰市| 榆社县| 苗栗市| 云梦县| 镇江市| 英超| 贞丰县| 上犹县| 疏附县| 巴林左旗| 临安市| 潮州市| 南京市| 宜宾县| 古蔺县| 遵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