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鍵詞)
- 韓震總主編 韓震 嚴育編著
- 2634字
- 2019-09-29 16:47:32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特”在哪兒
法治作為上層建筑,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一個國家在特定經濟、政治和文化條件下的治國模式。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法治道路。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法治道路必然不同;社會制度相近但歷史文化傳統不同的國家,法治道路也必然不同。縱觀世界近現代史,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走向法治的道路就各不相同。英國也好,法國也好,美國也好,它們今天的法治模式之所以彼此相異,就是與其各自國家不同的歷史文化傳統、社會條件等因素密切相關的。放眼世界可以看到,已經實現法治或正在成功推進法治的國家,無一不是選擇了適合本國國情的法治道路;違背國情、盲目照搬別國法治模式的國家,大都遭遇挫折、走了很多彎路。
延伸閱讀
西方主要國家不同的法治道路
近代以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走向法治的道路各不相同。英國是近代西方法治的發源地,具有久遠的法治傳統,總體上是漸進、妥協、不流血地走向資本主義法治的。法國中世紀缺乏法治傳統,近代以來在暴風驟雨式的變革中逐步實現了法治。美國原先是英國的殖民地,首先在社區、村鎮帶來了英國的法治傳統,繼而在州推行法治,再逐步實現聯邦法治,其法治歷程是逐步自下而上實現的。
正是基于歷史與現實的經驗教訓、立足于我國的基本國情,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抓住了我國法治建設的根本,向國內外明確宣示了法治中國建設的方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總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總道路在法治建設領域的具體體現。作為邁向法治中國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指明了中國法治建設的目標和方向、經驗和原則、任務和要求等,內涵十分豐富。具體來講,大致包含以下八個方面的要素。
一是制度基礎,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二是領導核心,即中國共產黨。三是指導思想,即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四是總目標,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五是總要求,即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六是基本遵循,即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七是總布局,即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八是總方向,即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總的來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就是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這條道路是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法治建設之路。那么,它到底“特”在何處呢?綜合一些理論界的看法,可以看到,這條道路主要實現了如下幾個統一。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不同于西方國家的政黨、民主、法治的關系,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最顯著的特征。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離開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就會失去正確方向,從而流于空談。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離開人民當家作主,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就會失去群眾基礎。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離開依法治國,黨的領導和人民當家作主就會失去可靠的法律保障。只有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才能真正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精神實質。
延伸閱讀
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關系
首先,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我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離開了共產黨的領導,就不可能把全國人民的力量和意志凝聚起來,發展社會主義民主也就無從談起。其次,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共產黨執政就是領導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黨只有領導人民創造各種有效的當家作主的民主形式,堅持依法治國,才能充分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鞏固和發展黨的執政地位。最后,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與人民民主、黨的領導是緊密聯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
依法治國不僅從制度上、法律上保證人民當家作主,而且也從制度上、法律上保證黨的執政地位。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治理國家,管理社會事務和經濟文化事業,保障自己當家作主的各項民主權利,這是依法治國的實質。依法治國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在黨的領導下,維護人民主人翁地位的過程,保證人民實現當家作主的過程。
——法治國家、法治政府與法治社會的有機統一。法治國家是指整個國家權力運行的法治化。法治政府主要指行政權行使的法治化。法治社會則意味著在經濟和社會生活領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無論是公民還是法人,都尊重法律、維護法律的尊嚴和權威。國家、政府、社會緊密相關、密不可分,法治國家、法治政府與法治社會是互為依存、相輔相成的。法治國家是法治政府的前提,法治政府是法治國家的關鍵,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引領法治社會,法治社會構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的社會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內在地體現了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的要求。
——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的有機統一。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的有機統一,是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的邏輯延伸。依法執政是我們黨以法治的理念、方式和程序治理國家,是黨的一種執政方式。依法行政是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按照憲法和法律行使職權。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都是按照憲法和法律,在法律范圍內活動。依法執政、依法行政,雖然行為主體不同,但都是貫徹依法治國的具體體現。
——植根中國實際與借鑒人類社會法治文明成果的有機統一。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首先是根據中國國情,自主地發展自己,走自己的路。但我們并不排斥學習借鑒人類社會法治文明成果。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近代以來,西方國家基于啟蒙思想而形成的依法而治、權力制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契約自由、罪刑法定、正當程序等法治理念,反映了人類法治文明的重要成果,需要我們積極學習和借鑒。但西方法治理念和法治模式并不具有普適性,更不代表人類法治文明的唯一方向,絕不能照抄照搬西方法治理念和法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