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把珍視自然資源的理念深深嵌入地名
我們每個人從小都知道,中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從古至今,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對國家以及每個地方的興起、發展和繁榮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而我國有很多地方是以本地特色資源作為自己的地名的。據統計,在我國縣級以上政區中,有近200 個是因當地的自然資源而得名的。
自古以來,人們就一直非常珍惜身邊各類金屬礦山資源,感恩資源給生產生活帶來的各種福利,常常以虔誠回報之心,選擇當地礦藏為地名,以示世代相傳永不忘。在如今縣級政區中,以“金”字冠名的近40 個,如金華、金昌市、金山區、金川縣等。以“鐵”字和“銅”字冠名的各有10 多,如鐵嶺市、鐵山區、銅川市、銅陵市、銅仁市等。
還有一些是以“銀”、“鉛”、“錫”冠名的,如銀川市、白銀市、鉛山縣、錫山區等。這些都反映出人們對各類金屬資源的重視和珍惜。
人與動物有著密切的關系,愛護動物、飼養動物是人類的一個好習慣、好傳統。因而,動物資源也是一些政區地名的重要來源。現在,我國有30 多個縣區以龍為名,如龍江縣、龍泉市、龍巖市、龍口市、龍山縣等。有10 多個縣區以鳳為名,如鳳山縣、鳳陽縣、鳳慶縣、鳳臺縣、鳳岡縣等。還有不少以雞、鹿等動物為名的,如雞西市、寶雞市、鹿泉市、鹿寨縣、鹿邑縣等。
人類對植物資源普遍有一種感恩和欣賞的心態,人要靠植物生存,它既可以給人們提供生活資源,也可以提供生產資料。人也喜歡觀賞各類花卉、草木,以滋潤自己的情致,滿足自己的情趣。這大概是許多地方喜歡以當地特色植物命名的重要原因。在縣以上政區的名稱中,冠以林字的有幾十個,僅以松為名的就有10 多個,如松江區、松陽縣、松原市、松滋市、松溪市等。以桂、竹、桐、棗、樺、梅、株、柳、榆、梨等冠名的也不少,如桂林市、綿竹市、桐鄉市、桐城市、棗莊市、棗陽市、樺川縣、梅州市、桃江縣、株洲市、榆林市、梨樹縣等。由此足以看出人們重視植物的程度,也足以說明植物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大作用。甘肅省有個瓜州縣,其名始于春秋時期。此地遠古時就盛產美瓜,據史書記載:其地出美瓜,故曰瓜州。今(唐代)猶有大瓜者,狐入其中食之,不見首尾。瓜州在河西走廊的西瓜,離敦煌不遠,靠近新疆哈密,因獨特的氣候和土壤條件,很適宜種植蜜瓜,瓜熟之后香飄數里,不僅跋涉在絲綢之路上的中外商旅流連忘返,連狐貍、野獾也常常隱藏在瓜田之中,因瓜又長又大,瓜農連偷食蜜瓜的狐貍都看不見。瓜州之稱名副其實,充溢著人們對此地的贊賞。
鹽作為一種生活必需調料品和生產資料,在人類生活和生產中是不可或缺的,特別是在中國古代社會,食鹽占的位置極為重要,像人需要的糧食和水一樣,不可替代。因此,古代社會鹽業是官營的,私人不可染指,當時很多地方以鹽礦、鹽井、鹽田、鹽塢得名,遍布大河上下、大江南北,現如今仍有20 多個縣以上政區名稱中有鹽字,如鹽城市、鹽山縣、鹽池縣、海鹽縣、鹽湖區等。
自然資源與人的生存緊緊聯結在一起,與人類社會和生產活動緊緊聯結在一起,人類崇拜自然、敬畏自然、利用自然、保護自然,通過以自然資源命名政區名稱的方式來銘記自然的恩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