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名趣談
- 高峻
- 1074字
- 2021-02-03 15:03:06
四 來自古國之名的地名
目前,我國有50 多個縣級以上政區地名得自古國名。國之稱在我國歷史悠久,約有4 600 年。古國大體可分為四種類型:一是遠古諸侯國。開始數量龐大,后經不斷兼并逐步減少。如“昔黃帝方制九州,列為萬國”,就是說在黃帝時期,九州境內有10 000 多個諸侯國。到禹時,諸侯國數量沒有多少變化,“執玉帛者萬國”,當年禹在塗山會盟諸侯時,仍有10 000 個國王在列。此后,諸侯國的數量逐步減少,到商朝時有3 000 余個,西周武王時有1 800 余個,東周初尚存1 200 個。春秋時期,有大小諸侯140 多個。戰國時期,僅余30 多個諸侯國,稱雄者有齊、楚、燕、韓、趙、魏、秦7 國。二是以秦始皇統一中國為標志形成的大一統中國,包括漢、隋、唐、元、明、清等。三是封建王朝分封的侯國、郡國,如西漢有侯國241 個,三國魏、蜀、吳共有郡國156 個。四是周邊方國,包括附屬國、納貢國,從夏、商、周到秦、漢、唐、元、明、清幾乎都有。夏商時有方國40 余個,如有窮、涂山、萊夷等。
以春秋戰國時古國得名的行政區分布較為廣泛,南北都有,一般可分為三種情況:一是直接由古國名而來,如湖北鄂州市、荊州市、黃岡市、隨州市、谷城縣、松滋市、巴東縣、曾都區,四川彭州市、南充市、巴州區,河北趙縣、無極縣、晉州市、邢臺市、柏鄉縣、唐縣、武邑縣,山西屯留縣、黎城縣、潞城市、代縣等,都是直接從古國名變成郡縣名的。二是由受封者的姓氏而來,如由戰國時趙國公子元的封邑而得名的河北元氏縣,由春秋時晉平公封鄭羽為任大夫而得名的任縣,由春秋時為晉大夫盂丙封邑而得名的盂縣,由戰國時趙國相國肥義封邑而得名的肥鄉縣,由春秋時為晉國大夫祁奚封地而得名的祁縣等,都是以受封者姓氏為封邑名的。三是由封號而來。如河北安平縣得名于戰國時趙國公子成安平君之封號,申(上海簡稱)得名于戰國時楚國黃歇春申君之封號,河北武安縣得名于趙國名將李牧、秦國名將白起先后受封的武安君之封號等。
如今有一些政區地名,是由漢、唐、元、明等王朝皇帝所封侯國之名而來,如河北容城縣之名源自漢景帝封匈奴降王徐盧為容城王于此,河北清苑縣之名來自三國曹操封劉若為清苑侯于此,河北武強縣之名得自西漢時高祖封嚴不識為武強侯于此,河北景縣之名來自漢宣帝封河間獻王之子雍為景成侯于此等。
古代國名的特點極為明顯,一是簡單,幾乎都是以一個字名國。春秋時,在140 多個諸侯國中,除個別諸侯國名為兩個字,如須句、南無、鐘吾等,絕大多數都為一個字,如魯、衛、齊、晉、宋等。二是基本都以姓氏為國名,如鄭、蔡、曹、許、秦等,而且這些國家之名,皆可在《百家姓》中一一找到??梢姡艜r中國的國名、地名、姓名存在著相當廣泛的共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