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秦漢地名今猶在
秦漢王朝至今已2 200 多年了,歲月洗掉了不少歷史碎片,也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歷史遺產。秦朝廢除分封制,實施郡縣制,全境分設48郡(最初只有36 郡),郡名至今還作為政區地名沿用的有19 個。西漢既繼承了秦的郡縣制,又在部分地域恢復分封制,因而設置103 個郡國(幾經變化),其中有近40 個郡國名稱現今仍作為政區地名在使用。
兩千多年過去了,為什么還有這么多的地名沿用下來,其“長壽”的原因在哪里,這是值得我們研究的。分析沿用下來的這些地名,不難發現其沿襲存在的特點和規律性,初步概括起來,不外乎以下六點:一是顯著性。九江、長沙、番禺等地名之所以能從秦漢沿襲下來,就是由于它們有非常鮮明的地域特征,它們是當地自然環境中最有代表性的存在,既形象、顯著、醒目、典型,又與別處、別物不同,很有獨特的個性、特質,使人們易于識別,易于記住,易于區別。這樣的地名,誰不愿意用呢?
二是恒久性。地名不僅為當地人服務,也要為外地人服務,一般要求長久、穩定,不能隨意改動,變來變去,否則就會給人們帶來麻煩和不便,甚至擾亂人們的認識和判斷,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易變的東西,不穩固的東西,容易流失的東西,一般都不能作為確定地名的依據,與此相反,名山大川具有恒久性、穩定性,不易移動、不易消失、不易毀滅,能長期存在,所以因其為名的比較多,如邯鄲、太原、漢中等郡名能從秦漢沿用至今,大概就是出于這個原因。
三是認同性。廣泛的認同性是地名長期存在的基礎和必要條件,認同包括地域特征認同、地理方位認同、人文景觀認同、社會存在認同和價值認同。歷史認同性強,地名長期沿用的可能性大;歷史認同性弱,地名沿用的可能性小,棄之不用的可能性大。秦漢時期郡縣地名沿用至今的,一般都具有認同性強這個特質,如咸陽、成都、南海等。
四是標志性。地名是標志,是符號,是坐標。一個地方總會有不同于別處的鮮明標志,哪個最突出、最顯著,哪個最能代表這個地方的特色,那么大家就會選它為這個地方的標志,選它作為符號。標志一般分為自然標志和人文標志,有的地名側重人文標志,如長子(古時為堯長子丹朱的封地,故名)、南鄭(春秋時鄭國遺民南遷至此,故名)等。有的地名側重自然標志,如桂林、濟南等,以自身的自然地形地貌的特征而得名。
五是文化性。地名是一種文化,一種文化符號,是一門科學。沒有文化的地名是不會有廣泛認同性的,是缺乏豐富內涵的,是不會有長久生命力的,成不了著名政區的地名。好的政區地名往往是豐富文化內涵的載體。它或記載歷史事件,或銘記傳奇故事,或敬仰名山大川,或推崇人文地理,等等,如敦煌、天水、酒泉等地名,之所以沿用幾千年,能世世代代被認同、被接受、被欣賞,核心就是其豐富的文化內涵。
六是避諱性。歷史是人創造的,在階級社會,人是分類、分群、分等級的。自從人類從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一個朝代更替為另一個朝代,一個集團趕走另一個集團的事變不斷上演,因而階級之間、朝代之間、集團之間少不了矛盾,少不了恩怨,少不了政治、思想沖突。凡是把這種矛盾、恩怨、政治思想反映在地名上的,很難取得廣泛認同,往往都似流星,一閃而過。王莽新王朝改的那么多地名大都沒有存留下來就是例證。從秦漢沿用至今的地名,大都采取了一種避諱政治意識的辦法,沒有把具有強烈政治色彩的朝代痕跡、階級痕跡、集團恩怨等反映在郡國地名中,而比較多地采用山川湖海、地形地貌、地理方位、自然景觀、自然資源方面的經典詞匯作為地名,如渤海、瑯琊、武陵、玉林、長安、南陽等,這樣爭議少,認同度也高,較為平穩妥帖,因而能夠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