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集團財務管控(第四版)(管理者終身學習)
- 張瑞君
- 4513字
- 2019-09-29 12:05:17
3.4 IT環境的技術架構
3.4.1 理解IT環境技術架構的意義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在IT環境中,網絡是提供信息傳遞和信息共享的基石;數據庫是存儲和管理數據的黃金寶庫;管理軟件是為企業管理的主體——人(如業務及財務人員、業務及財務主管、企業高層管理者)——提供直接服務的應用平臺。然而,并非將這些要素任意堆積就能構建起支持財務管理信息化的IT環境,而是需要對網絡、數據庫、管理軟件等進行有機集成,建立滿足管理需求的應用體系結構,即技術架構。隨著以計算機網絡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發展,國內外技術架構也經歷了文件/服務器系統(F/S)、客戶/服務器系統(C/S)以及瀏覽器/服務器系統(B/S)等的發展和變遷。隨著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的發展,人們進一步將新技術和新觀念融入IT環境,不斷發展和豐富IT環境,進而發展為基于云服務的信息架構。
3.4.2 客戶/服務器的技術架構
1.基本工作原理
隨著網絡技術、數據庫技術等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一種新的分布式技術架構——客戶/服務器技術架構(client/server,C/S)——受到越來越多企業歡迎,并用于構建IT環境。這種結構的硬件環境與文件/服務器技術架構的硬件環境基本相同,就是通過選擇一臺或多臺處理能力較強的計算機(微機、小型機等)作為服務器,并在數據庫中存放共享數據,根據業務處理和管理的需要設置若干工作站,把應用系統全部放在各個工作站上,構建一個局域網環境。但其管理軟件的分布結構及數據庫對共享數據的管理結構卻是不同的。C/S技術架構在服務器上不僅存放了共享信息資源及其數據庫管理系統(DBMS),而且將部分管理軟件(對數據庫中共享數據的增、刪、改等操作)也放在服務器上;在客戶終端也存放部分管理軟件,主要存放管理軟件中除對共享數據的操作以外的其他操作部分(如輸入/輸出界面操作等)。當客戶發出請求時,客戶端管理軟件對其進行處理,并將請求傳送到服務器端;服務器端對其進行處理,并將結果傳送到工作站上;客戶端管理軟件完成顯示、打印或對結果數據的進一步處理工作。其工作原理如圖3—4所示。

圖3—4 客戶/服務器的技術構架
2. 主要優點
(1)提高了系統的安全性、可靠性。對共享的數據進行集中管理,增加了數據的安全性、可靠性、一致性控制,增加了系統的穩定性。
(2)提高了系統的運行效率。在網絡通信上只傳遞請求服務和結果數據的信息,大大減輕了通信線路的負荷,提高了系統的運行效率。
(3)較強的開放性。客戶端與服務器端可以選擇不同的平臺。例如,客戶端可以選擇在Windows環境下的各種軟件工具,如VB,VC等;在服務器端可以選擇各種DBMS,如Foxpro,Access,Oracle等。
3. 主要缺點
隨著應用的深入,人們發現C/S技術架構也有不少明顯的缺點。
(1)在實施二層C/S技術架構(只有客戶端和服務器端)時,如何在客戶機和服務器之間合理分工以提高整體性能、降低網絡傳輸的負荷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如果管理軟件中有大量處理程序留在客戶端,就會使得在處理復雜應用時客戶端仍顯肥胖。當訪問數據量增大和業務復雜時,客戶端往往變成瓶頸。同時,將太多的應用放在服務器上會影響響應速度。當大量用戶訪問時,易造成網絡瓶頸。
(2)維護成本高。在二層C/S技術架構方式下,當客戶機很多時,如果要進行系統維護,升級就相當復雜。維護人員需要維護、升級所有客戶機上的管理軟件,維護成本很高。
(3)應用局限性大。在二層C/S技術架構方式下,客戶端配置復雜。客戶軟件隨服務器軟件的不同而不同,訪問不同的服務器需要不同的客戶軟件。隨著功能的擴展,客戶端變得越來越復雜,使得系統的維護管理越來越復雜,廣泛應用的局限性大,限制了大企業、大集團數據實時傳遞和共享的程度。
(4)靈活性、擴展性差。由于用戶界面與業務處理是做在一起的,其中有一方發生改變,客戶端管理軟件就需要重做。另外,該結構不支持Internet。
3.4.3 瀏覽器/服務器的技術架構
為了改進技術架構,不斷完善IT環境,在二層C/S技術架構的基礎上又研制出了“三層C/S技術架構”,較好地彌補了二層C/S技術架構的不足。隨后研究人員在客戶端采用Internet瀏覽器,在后臺增加Internet服務器,推出了瀏覽器/服務器(browser/server,B/S)技術架構,該技術架構成為IT環境的主流。進入21世紀,德國SAP、美國甲骨文、英國Sun System、中國用友軟件等公司都推出了基于B/S技術架構的管理軟件,聯想集團、斯達集團、申銀萬國等均應用了基于B/S技術架構的管理軟件。注22
1. 基本工作原理
B/S技術架構是目前世界范圍內最先進的IT環境,它配合Internet/Intranet建設的最佳方案,最大限度地方便了用戶部署和維護大型軟件系統,從而大幅降低了用戶目標系統的總體擁有成本(TCO)。其工作原理如圖3—5所示。

圖3—5 B/S技術構架
可以看到,B/S技術架構從邏輯上分為四個層次:客戶機、Web服務器、應用服務器、數據庫服務器。
(1)客戶機。即客戶端,主要負責人機交互,包括一些與數據和應用相關的圖形和界面運算。客戶端一般由微機擔任,客戶可以在千里之外通過網絡在客戶機上完成各項任務。
(2)Web服務器。Web服務器主要負責對客戶端應用的集中管理。
(3)應用服務器。應用服務器主要負責管理軟件中邏輯結構和數據關系等事務處理。應用服務器又可根據其處理的具體業務不同加以細分。
(4)數據庫服務器。數據庫服務器主要負責數據的存儲和組織、分布式管理、備份和同步等。
下面以一個簡化的賬務處理系統為例,說明B/S技術架構的特點(如圖 3—6 所示)。

圖3—6 B/S技術構架賬務處理示意圖
某分公司財會人員在離總部很遠的其他城市上網,通過客戶端發出請求,如憑證處理;Web應用服務器通過對數據服務器中的憑證數據進行讀取、更新、刪除等,完成獲取憑證、增加憑證、刪除憑證等業務任務。
采用B/S技術架構之后,原來C/S技術架構中運行在客戶端的部分管理軟件將移植到服務器端,也就是說管理軟件完全集中在服務器端,這將永久地簡化實際應用,意味著用戶完全可以通過瀏覽器來執行應用程序;隨著數據庫數據容量的逐漸增加,數據將統一集中在少數大型數據庫服務器上;客戶端只存放與管理軟件無關的瀏覽器應用程序。通過使用低成本的網絡,以及用瀏覽器傳遞網上眾多的數據,應用將從局域網擴展到廣域網。
2. 主要優點
與C/S技術架構相比,B/S技術架構的主要優點如下:
(1)實施速度快且易部署。在實施二層C/S技術架構(只有客戶端和服務器端)時,如何在客戶機和服務器之間合理分工以提高整體性能、降低網絡傳輸的負荷,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而B/S技術架構的客戶端、應用服務器、數據庫服務器之間分工清晰合理,解決了C/S技術架構的上述問題,并且服務器安裝完成后,客戶端沒有實施的工作量,因此,B/S模式實施速度快、易部署。
(2)維護成本低。C/S的維護工作量等于(【服務器】+n*【客戶端】)的維護量,即維護工作主要集中在客戶端,客戶端越多,維護量越大,維護量是隨著客戶端的增加而增加的。B/S的維護工作量主要在服務器端,而客戶端的維護可以稱得上“零成本”維護,在大規模應用B/S模式時,節約的維護成本可想而知。
(3)點對點實時通信。B/S模式提供點對點的通信方式,即支持分布在不同地區和城市的客戶端提出業務數據的輸入、輸出和處理請求,并通過點對點的通信方式把信息實時傳遞到服務器,實現數據實時、動態、自動的傳遞。
(4)數據集中存儲。C/S技術架構是將共享數據存放在服務器中,而在B/S技術架構下,客戶端能夠通過網絡、點對點通信,將全部數據都集中在數據庫服務器中。
3. B/S技術架構是支持協同商務集中管理的基礎
從對B/S技術架構的工作原理和突出優點的分析中可以看出,B/S技術架構支持Internet,Intranet和Extranet,支持點對點的通信,保證了核心企業、客戶和供應商之間實時獲取數據、傳遞數據,并將企業的全部數據集中存儲在總部數據庫服務器中,實現了信息共享。對于大企業、集團公司來說,無論組織成員身在何處,當經濟業務發生時,業務及財會人員在客戶端利用管理軟件直接將業務信息輸入同一數據庫,使得網絡中成員共享數據更加全面,做到“數出一門,信息集中”,有力地支持了事中實時控制對數據共享的需求;各級管理者無論身在何處,都可以從同一數據庫中實時獲取數據,自動生產出“信息產品”,支持決策、控制組織成員的經濟活動,做到“集中于咫尺之內,監控于天涯之外”。此外,B/S技術架構實施速度快、易部署和維護成本低等優點,保證了企業所有成員在低成本的投入下構建良好的IT環境。因此,B/S技術架構是支持協同商務集中管理的基礎。
總之,現代企業為了提高管理水平,提出了協同商務、集中管理、實時控制的管理需求,而這些需求只有在有效的IT環境支持下才能真正得以實現。
3.4.4 基于云—端的技術架構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人們通過移動互聯網智能終端(如智能手機、智能傳感器等)傳遞圖片、音頻、視頻,進行交流與溝通。微博、短信、微信、社交網站、電子商務等每時每刻都在產生大量數據,各種數據迅速膨脹并變大,形成大數據。這些數據有四大特征:大量化、多樣化、快速化、價值低密度,如圖3—7所示。

圖3—7 大數據的特征
互聯網上匯聚的計算資源、存儲資源、數據資源和應用資源正隨著互聯網規模的擴大而不斷增加。為了適應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的發展,形成承接互聯網資源和互聯網應用的一體化服務環境,信息技術領域的創新者開始研究云計算技術,以使個人、企業從孤立的網絡平臺轉向可有效地共享和利用開放的網絡資源的云服務平臺,于是基于云服務的技術架構便誕生了。
與客戶/服務器架構相比,云—端架構在服務器機構、云應用、客戶端方面都進行了革新和發展,如圖3—8所示。

圖3—8 基于云—端架構的IT環境
(1)服務器架構的革新。利用專屬虛擬CPU(vCPU)、內存及保存空間配置云端服務器數量,規劃最適合業務運作的服務器網絡架構。根據營運需要,在不同云端服務器內隨意加減vCPU、內存、磁盤大小及IP用量,優化IT經費管理。
(2)云計算與服務。云計算(cloud computing)是基于互聯網的相關服務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過互聯網來提供動態、易擴展且經常是虛擬化的資源。目前廣為接受的是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的定義:云計算是一種按使用量付費的模式,這種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網絡訪問, 進入可配置的計算資源共享池(資源包括網絡、服務器、存儲、應用軟件、服務),這些資源能夠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與服務提供商進行很少的交互。NIST明確了三種服務模式:
●軟件即服務(SaaS):消費者使用應用程序,但并不掌控操作系統、硬件或運作的網絡基礎架構。這是一種服務觀念的基礎,軟件服務提供商以租賃而非購買的方式提供客戶服務,比較常見的模式是提供一組賬號密碼。例如:Microsoft CRM與Salesforce.com。
●平臺即服務(PaaS):消費者使用主機操作應用程序。消費者掌控運作應用程序的環境(也擁有主機部分掌控權),但并不掌控操作系統、硬件或運作的網絡基礎架構。平臺通常是應用程序基礎架構。例如:Google App Engine。
●基礎架構即服務(IaaS):消費者使用“基礎計算資源”,如處理能力、存儲空間、網絡組件或中間件。消費者能掌控操作系統、存儲空間、已部署的應用程序及網絡組件(如防火墻、負載平衡器等),但并不掌控云基礎架構。例如:Amazon AWS,Rackspace。
(3)客戶端變革。過去客戶端只能接入計算機終端,隨著移動互聯網和移動智能設備在經營管理中應用的需求不斷增加,云—端技術架構支持PC瀏覽器、智能手機、電視等各種移動智能設備的接入,使得IT環境更加廣泛地支持企業各種移動智能設備在管理創新中的應用,支持企業管理過程中的計算資源、存儲資源、數據資源和應用資源得到最有效和低成本的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