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學與老有所為:國際視野
- 孫鵑娟 梅陳玉嬋 陳華娟
- 8499字
- 2020-08-19 14:57:41
三、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理念
人口老齡化是人類發展的過程,但人們如何去應對人口老齡化卻可以有不同的理念。盡管世界各國面臨的老齡化程度不同,應對能力各異,但有一些應對老齡化的理念卻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和接受,例如:健康老齡化(healthy aging)、積極老齡化(active aging)、成功老齡化(successful aging)和有貢獻的老齡化(productive aging)(這個翻譯早期用過,但比較難理解,所以大部分中國的老年學研究者認為應該譯作“老有所為”,所以本書也用“老有所為”來表達有生產力和有貢獻的老齡化)。這些理念改變了過去人們認為老年人“逢老必衰、逢老必病”的認識,集中反映了老年學各相關學科研究的成果和人們在實踐中對老齡化認識的不斷增進。這幾個理念雖有許多共同之處,但由于產生的背景不同,因而強調的重點也有差異。
(一)健康老齡化
在健康老齡化理念提出以前,人們常常把老齡化與疾病、死亡等負面結果聯系起來。通過大量對個體生理和心理老化的研究,人們逐漸發現,個體身心老化雖不能逆轉,但能延緩和推遲。歐洲老年醫學界根據這一結論,率先提出了健康老齡化的理念。健康老齡化理論認為在正常老化的情況下,人們在進入70歲后,各種器官組織仍能保持與以前差別不大的狀態和功能。心理學家認為腦功能在老年期并不都是很快衰老的,有的神經樹突仍能生長,人的記憶即便有所衰退,也并不明顯。進入老年期后,人們的液態智力有所衰退,而晶態智力仍能維持很久,因此只要身心保持正常衰老,人的器官和社會功能在老年期就不會迅速衰退。
由于健康老齡化理念不同于過去對衰老的悲觀看法,根據科學的依據提出健康老齡化不是一種奢望,而是經過人們努力可以實現的,所以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們就提倡健康老齡化并把它作為一項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有效戰略,并將健康老齡化中對健康的界定和標準作為衡量應對老齡化能力的重要參考。1997年,國際老年學會在布達佩斯大會上提出科學要為健康老齡化服務,得到了各國的響應。中國也把健康老齡化作為一項應對人口老齡化不可或缺的戰略。
關于健康長壽影響因素的研究和實踐數不勝數,特別是近年來對于長壽老人、百歲老人的研究更成為很多國家共同關注的焦點。為什么研究長壽老人和百歲老人?一方面是因為高齡老人是整個人口中增長最快的部分,另一方面,通過對長壽老人的研究,還可以尋找衰老緩慢的原因及如何延緩衰老帶來的身體殘疾或功能下降。有較長歷史的百歲老人項目有:沖繩百歲老人研究(Okinawa Centenarian Study)、佐治亞百歲老人研究(Georgia Centenarian Study)、新英格蘭百歲老人研究(New England Centenarian Study)、瑞典百歲老人研究(Swedish Centenarian Study),以及中國老年學學會開展的“長壽之鄉”評選認定項目等。
開始于1975年的沖繩百歲老人研究發現,沖繩人不但擁有世界上最長的人均壽命,百歲老人在當地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也為世界最高。與日本本島人相比,沖繩人體內有更低的膽固醇指數和同型半胱氨酸(血液中的一種氨基酸)指數,動脈更健康,血栓更少。乳腺癌、前列腺癌、卵巢癌和結腸癌發病率更低。而且,沖繩人的髖部骨折發病率比日本本島人低20%,比美國人低40%。沖繩人保持健康的因素主要有飲食習慣、有規律地鍛煉、有節制地飲酒、避免吸煙、控制血壓,以及與世無爭、持舒緩心理壓力的處世態度等。
佐治亞百歲老人研究開始于1988年,研究目的在于檢驗家庭成員壽命與環境支持、個體適應環境技能、個人差異、生活滿意度和健康水平之間的相互關系。結果發現百歲老人中吸煙、肥胖或者過度飲酒者很少。他們將吃早餐作為固定的生活習慣,從食物中攝入超過平均水平20%至30%的維生素A和類胡蘿卜素,注意避免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和大幅度的體重波動。雖然認知能力相對完整的百歲老人與更年輕的年齡組相比時表現出認知能力的下降,但是他們依然能較好地解決日常問題。此外,這項研究還發現,佐治亞百歲老人表現出更高的技能水平和外向的性格。
而新英格蘭百歲老人研究開始于1994年,研究對象是居住在波士頓地區的所有百歲老人。結果發現90%的老人在92歲之前行動可以自理,75%的老人在95歲之前行動可以自理。在百歲老人中,很少有人肥胖、吸煙。與其他老年人相比,他們處理壓力的能力更強。這項研究還發現,至少50%的百歲老人有長壽的直系親屬或者祖父母,并且很多百歲老人的姊妹也長壽。
中國老年學學會開展的“長壽之鄉”評選認定項目通過一些客觀指標如現存活百歲老人占總人口的十萬分之七以上、80歲以上高齡老人占總人口的1.4%以上以及區域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高于全國3歲以上的基本指標評選長壽地區。并通過環境、自然、社會經濟等十多項指標綜合衡量該區域是否滿足長壽的條件。目前已評選出廣西巴馬、廣東三水、江蘇如皋、海南澄邁等四十余個長壽地區。對這些長壽地區的評選可以從多方面探尋影響人們壽命及存活質量的因素,倡導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美國,百歲老人也同樣具有明顯的區域特征,如美國目前大約有40000位百歲老人,這些百歲老人主要分布在十個州,即加利福尼亞、紐約、佛羅里達、得克薩斯、賓夕法尼亞、伊利諾伊、俄亥俄、新澤西、馬薩諸塞和密歇根。
一個名為“藍色地帶”(Blue Zone)的研究是一項比較系統的關于健康老齡化和長壽秘訣的科學研究。之前一項關于“丹麥雙胞胎”的研究表明,在一定的生物學限制下,一般人的壽命長短僅有10%是由基因決定的,另外的90%則取決于生活方式。如果你問1000個人實現長壽的最佳生活方式是什么,他們可能有1000個答案。什么才真的能使我們健康長壽?你應該跑馬拉松,還是練瑜伽?是該食用有機制品呢,還是該吃豆腐?需不需要服用滋補品?我們的信仰呢?我們與他人的交往和社會生活呢?來自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與國家健康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的研究人員希望通過對“藍色地帶”的研究找到實現長壽的最佳生活方式,進而發掘長壽秘訣或得出一個切實可行的長壽公式。他們首先找出有明確的地理界線并且在人口統計學上被確切定義為長壽地區的四個“藍色地帶”,然后分別派出專家組到這些地區仔細分析這些地區人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等各種有關的因素,從而尋找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長壽因素。本文選擇其中的三個地區進行介紹。
第一個藍色地帶位于距離意大利海岸大約125英里的撒丁島(Sardinia)上。整個撒丁島大約有140萬人口,長壽的人口只集中在該島的中東部高地——努奧羅省(Nuoro)。這個區域的男性壽命最長,百歲老人所占的比例是美國的10倍以上。這個地方的人不僅長壽,而且精力異常充沛,102歲的老人仍然可以劈柴、騎自行車去工作、和小他們60歲的美國研究員掰腕子并輕易獲勝。這個地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青銅時代。因為這塊地非常貧瘠,所以居民大多以牧羊為生,工作時間穩定,體力活動強度低。他們以植物性飲食為主,常常將食物攜帶到田間,便于勞作時食用。他們發明了一種名叫“carta musica”的未經發酵的全麥面包——一種由硬質小麥和奶酪制成的面包。而奶酪取自食草動物的奶,含有很高的Omega-3脂肪酸,而非食谷類動物奶中的Omega-6脂肪酸。該地區還出產一種名叫“cannonau”的紅葡萄酒,其多酚含量是世界已知的任何一種酒類的三倍。除了飲食習慣,該地區人們長壽的原因還在于其社會組織形式和文化,特別是對待老人的態度。在這里,一個人年紀越大,他所享受到的平等待遇就越多,他的才智就會得到更多的承認和尊重。進入撒丁島的酒吧,你看到的不是體育畫報或泳裝日歷,取而代之的是以百歲老人為主題的月歷。這種尊年尚齒的社會風俗不僅使年邁的父母與家庭的關系更緊密,還使更多的兒童受益于祖父母照顧。研究表明,這一地區兒童的死亡率和患病率都比較低,這與所謂的“祖母效應”有一定關系。
第二個藍色地帶位于日本沖繩群島中心島嶼的北部地區,世界上最長壽的女性就是在這個地方被發現的。該地區的居民是世界上平均壽命最長且生活能自理的人群,人均壽命比美國長7年,百歲老人的數目是美國的5倍。他們同樣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喜歡食用各色蔬菜。他們吃豆腐的數量是美國人的8倍。除了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少食也是該地區居民飲食的主要特點,他們吃飯用較小的盤子,相應地每盤菜含有的卡路里也較少。他們在飯前都會誦念一條流傳了三千年的諺語“Hara hachibu”來提醒他們吃到八成飽就停止進食。和撒丁島一樣,沖繩的居民也有一些能夠加強社會交往的組織。當地的居民一出生就會自動加入“Moai”,這是一個“日常的會面”的社會支持網絡。在Moai中,人們遇到快樂的事情可以互相分享,遇到親人生病或死亡等壞事則能在這里得到人們的支持。在沖繩,最特殊的一個Moai由五個平均年齡為102歲的老婦人組成,他們在一起生活和彼此支持已經有97個年頭了。在沖繩語言里沒有“退休”這個詞,但另一個詞卻伴隨沖繩人的一生,這個詞叫做“Ikigai”,可以簡單理解為“你早晨醒來的理由”,是人們關于生活價值的時時思考。當這些百歲老人被問到生活的價值是什么時,他們能立馬回答是早晨為何而醒來。一個102歲的空手道大師的生活價值是弘揚武術,一個百歲漁翁的社會價值是至今還可以打魚,而一個102歲老婦人的生活意義是她的玄孫女,當問她照顧這個玄孫女感覺怎么樣時,她仰著頭說:“真像進入天堂一般。”
第三個藍色地帶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羅馬琳達(Loma Linda)及周圍地區。這個地區的人口由多種族的人群構成,有白人、黑人以及黃色和棕色人種。但不同種族在這個地區都得到很好的包容。該地區的居民多信仰基督教,屬基督教中的耶穌復臨派。一項對7萬人進行的為時30年的追蹤研究表明,耶穌復臨派的女性平均壽命達到89歲,比美國女性的平均壽命長9年,而男性信徒大約比其他同齡美國男性多活11年。耶穌復臨派信徒均過著保守、節制的簡單生活,他們都過著有規律的生活,彼此照顧和關懷已成為生活習慣。他們提倡簡單生活,主要食用豆類、種子和蔬菜,肉類攝入很少。每周末他們不管多忙,工作壓力多大,都會放下一切事情,進行社會交往,在大自然中徒步行走。令人敬佩的是,他們不是偶爾做做這些事情,而是一生中的每周都如此。這些事情沒有難度也不需要花費。
103歲的Ed Rawlings是個積極生活的人,每天早晨堅持游泳。104歲的Marge Deton女士每天早起先練習舉重和騎自行車,然后在SanBernardino高速公路上駕車。她還是7個不同組織的志愿者,經歷過19次遠征探險,騎自行車穿越過撒哈拉沙漠。而信仰基督教的Ellsworth Whareham是一個心臟外科醫生,雖然是個97歲的千萬富翁,但他仍然上班,當有人愿意出6000美元為他修建大宅私人柵欄時,他說我自己就能修好,可以節省這點錢。于是他自己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外出鏟水泥,搬運周圍的電線桿,同時每月仍照常上班。他做過20次心臟手術。
對這些藍色地帶進行研究后的結果表明,健康長壽取決于:(1)順其自然地不斷運動;(2)有積極和正面的人生觀;(3)簡單及有節制的飲食習慣;(4)參與健康的社交活動。這些科研結果為老齡政策和項目設計提供參考,例如在社區中為老人提供健康、有營養的早餐和午餐,組織和設計運動項目、開展社交活動,鼓勵老年人參與公益和志愿活動,為社會做貢獻,幫助老年人建立互相支持的社交群體等。
特別值得強調的是,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能帶來更長壽、更健康和更快樂的生活。豐富和健康的思想有助于保持一個人的身體健康。假使疾病在身,健康積極的思想也能幫助老年人應對身體的挑戰。正常老化可以是一種很好的經歷和體驗,而且它取決于老年人如何在老化過程中處理壓力和得失。在人類的經驗中,我們不能選擇或改變自然或生活中的壓力事件,但是我們能選擇用積極的態度去勇敢地面對生活壓力。老年人可以選擇積極或是消極地活著,這取決于他們的生活哲學和對生命的期待。讓我們分享幾位老年人的一些真實故事:
上海癌癥俱樂部88歲高齡的王先生7年前患了胃癌,手術后胃被切除八分之七,每天只能喝流質,且要不斷進食,不幸的是兩年后又得了直腸癌。如今,他腹腔里幾乎是空的。但他沒有被嚇倒,反而來到癌癥俱樂部,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前來的患者,他自己如何堅強地度過被癌癥困擾的日子。他還在癌癥俱樂部擔當工會義務主席,負責外事接待工作。正如他自己所說,當把精力投入到有意義的活動中時,生命便充滿了意義,所有的痛苦和疾病都被忘卻了。
88歲的張女士在過去十年里遭受了相當大的打擊,她78歲時丈夫死于癌癥,5年前她唯一的兒子死于交通意外,3年前她由于青光眼而失去了視力,2年前她由于糖尿病而失去了兩條腿,去年由于附近的火災,她的房子被燒毀。當一個社會工作者想為她提供支持性輔導的時候,她正借住在教堂里。令這位社會工作者驚訝的是,這位老太太表示她心中仍充滿感激,因為她還活著,有一輛輪椅,還享有上門送餐服務。她熱心幫助許多像她一樣遭受許多打擊的老人。她成為一名電話服務組織的義工,每天打電話給需要支持的人們,還與其他的老年組織保持聯系。她與她的朋友一直保持著情感和社交上的聯系。她為自己仍然擁有生命和有機會付出而感到由衷的滿足和快樂。生活對她的打擊反而成為她當電話志愿者的動力。通過聲控電話,她給不少有同樣經歷的人提供鼓勵和幫助。張女士的案例表明,每一個老年人都可以幫助別人,即使身體殘障也難以完全阻礙老有所為的實現。
住在紐約的宋先生是一個100歲高齡的退休企業家,他想實現自己完成大學學業的夢想,因為年輕時他的家庭負擔不起學費,所以他沒有機會去念大學。當他100歲的時候,他開始進行本科學習,并且在103歲的時候完成了他所夢想的大學學業。當他104歲的時候,他仍在公路上駕駛敞篷跑車。他享受著生活,直到107歲在睡夢中逝世。他用他的精彩生活充實了他的生命歷程,活到老,學到老。
類似的故事發生在80歲的李媽媽身上。在她完成了她的家庭義務,履行完她作為母親和祖母的職責之后,她想要去大學讀書。于是她進入哈佛大學修讀心理學本科。4年之后她和許多與她孫子相同年齡的年輕人一起獲得了本科學位。
從這幾個案例中可以發現,不管一個人所處的狀況和健康情況如何,如果一個人能夠勇敢地面對生活,或在別人的幫助下,樹立積極的目標,參加豐富的活動,就像上面幾位老年人那樣,老化或疾病過程便成為一種積極的和有意義的經歷。美國一項關于老年人生活滿足度的預測研究結果顯示,如果老年人感覺到對生活有更多的控制感、能在生活中找到意義、能從事有價值的活動、不再感到自己是家庭的負擔,那么他們更有可能對他們的生活感到滿意。
總的來說,藍色地帶和百歲老人等多項研究和實踐項目為人們實現健康長壽提供了更科學的經驗參考,這些經驗包括進行持續的身體鍛煉,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例如適度飲酒、攝入更多蔬菜、飲食不宜過飽,擁有社會支持網絡、積極的生活態度、豐富的精神生活和有歸屬感等。
(二)積極老齡化
世界衛生組織在21世紀初就提出了“積極老齡化”或“活躍老齡化”的概念。在2002年第二次世界老齡大會上,積極老齡化被寫入《政治宣言》中,強調各國的老年政策都要以積極老齡化為方向和目標。積極老齡化的理念是在健康老齡化的基礎上,經過大量研究特別是對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視和研究后提出來的。它不是取代健康老齡化,而是把老年人參與作為重要一環,與健康老齡化、有保障的老齡化結合起來的一種理念,強調健康、保障、參與共同構成應對老齡化挑戰的戰略要素。
積極老齡化把老化過程看作一個正面的、有活力的過程,倡導老年人必須有健康的生活和有奉獻于社會的機會。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健康并非單指身體機能良好,還包括心理、社會功能的完好狀況。事實上,老年人健康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因此積極老齡化包含多元化的內容。“積極”一詞不單是指健康,也包括能持續參與社會、經濟、精神和文化活動。老年人即便是有病或傷殘,仍可以積極地對家庭、朋友、社區甚至國家有所貢獻。只有推行積極老齡化的政策和項目才能解決個人與國家的老齡化所帶來的挑戰。此理念的最終目的是使老年人能發展其獨立的潛能、維持健康的身體和生產力,持續參與社會,達到老有所為;與此同時,我們還要對那些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足夠的保護與照顧,使老齡化不會成為一種負擔與憂慮。推行積極老齡化的社會政策是為了達成以下目標(WHO, 2009):(1)減少老年人傷殘和患慢性疾病的可能性;(2)減少老年人對于使用昂貴的醫療和照顧服務的需要;(3)增加老年人獨立自主且高質量生活的可能性;(4)使老年人對經濟、社會、文化和政治有持續的貢獻,實現老有所為、健康快樂的目標。
積極老齡化是以對老年人的尊重為出發點的,要達到積極老齡化的目標,政府和社區服務的專業人士要構建各種有利于積極老齡化的環境因素,包括居住和社會環境。如果居住環境是對老年人友善的,就可以鼓勵老人保持獨立自主的生活,增加他們投入社會和貢獻的機會。積極老齡化是全面地鼓勵老年人通過自我照顧和各個支持系統來獲得健康生活,并通過為社會做貢獻度過積極的老年生活。
(三)成功老齡化
1984年,麥克阿瑟基金會(The John D. and Catherine J.Mac-Arthur Foundation)耗費幾百萬美金,贊助了一個研究老年人成功老齡化的長期追蹤研究項目(Hooyman & Kiyak, 2011),這個計劃主要研究老齡化過程中的不同領域和影響成功老齡化的因素,例如試圖解釋為什么一個80歲老年人可以天天當志愿者、上第三齡大學(University of the Third Age, U3A),而另外一個80歲的老年人卻只能坐在輪椅上過日子。麥克阿瑟研究中的基本概念是“成功老齡化”,即發掘能使老人繼續有效地貢獻于社會的多種因素。該研究力圖超越以往對衰老認識的局限,通過了解老年人在生活中能保持和增強生活能力的遺傳、生物醫學、行為和社會方面的因素,強調老齡化的積極方面。
在老年學研究中,我們一直面臨一個大的障礙:以往科學研究和社會所普遍認同的關于老化的消極觀點導致一些人產生歧視老人的傾向。麥克阿瑟研究項目采取了各種形式,包括對一千名生活幸福的老年人進行八年以上的跟蹤研究,從生理和心理方面分析影響成功老齡化的因素;對瑞典數百對雙胞胎進行深入研究,以判斷遺傳基因和生活方式對老齡化的影響;以實驗室為基礎研究老人對壓力的反應,并對人和動物的大腦老化進行了十多次研究。多年來,研究團隊大約每三個月開會研討不斷變化著的概念和研究方法,了解各研究項目的最新進展,并共同分析資料。1987年在《科學》雜志上發表的主題文章突破了傳統老年疾病的概念,對成功老齡化進行了重新定義。世界衛生組織全球老齡規劃也開始在七個國家對成功老齡化進行一項有廣泛基礎的研究。在麥克阿瑟基金會開創性工作的引導下,在近年的研究中,老年學和老年醫學的許多研究開始考察老化的積極方面,研究結果為人們提供了參考,使實現成功老齡化的可能性越來越大,也為社會制定成功老齡化政策奠定了基礎。(Hooyman & Kiyak, 2011)
麥克阿瑟研究用三個指標來定義成功老齡化:第一是不存在疾病、殘缺或高危因素,如高血壓、吸煙等;第二是身體功能和智力功能正常;第三是積極參與公益活動,為社會做貢獻,實現老有所為。認為老年人能滿足這三個條件可以算是成功老齡化,不能滿足這三個條件的老年人就視為不成功的老齡化。但該研究也有不足之處,給很多不能完全滿足這三個條件的老年人貼上“不成功”的標簽會強調老年期是負面和失敗的階段。而事實上,疾病或有殘缺的老年人只要有意愿,仍然可以通過調適獲得較高的生活滿意度,并通過積極參與力所能及的活動助己助人,比如一個視力殘疾的老年人,只要愿意關心他人,也可以用電話等方式去幫助有需要的人。正因為還存在一些爭議,成功老齡化這一理念在近年來較少運用。
(四)有貢獻的老齡化
有貢獻的老齡化(或譯為老有所為、有生產力的老齡化)是20世紀80年代正式提出的一個新理念。它與健康老齡化、積極老齡化有密切聯系,但更加強調老年人的參與和貢獻。本書將在第二章中對這個理念的歷史發展及內涵等進行比較詳細的介紹。
研究表明,大多數老年人是健康的,可以參與對家庭和社區有貢獻的活動。老有所為強調老年人在維護自我監控、實現自我照顧和獨立之外還能夠從事有貢獻的活動。老有所為是通過老年人參與對家庭和社區的貢獻活動的種類和程度來衡量的,這些活動包括有酬工作及無酬但具有經濟價值的活動,可分為照顧患病或生活不能自理的家人、朋友或鄰居,參與志愿工作、服務他人,參與有酬或無酬的勞動或工作,參與終生教育以提升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有效開發和利用老有所為的項目對整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美國的研究證實,老年人參與這些有經濟貢獻的活動對個人、家庭和社會來說都是有經濟效益的。(Morrow-Howell et al., 2001)舉例來說,美國2010年的研究報告指出,2010年美國老年人貢獻給家人和社區的照顧服務時間的經濟總值是4500億美元。在志愿服務方面,四分之一的美國老年人作為志愿者幫助照顧有需要的人,平均每人每年貢獻100小時,2010年老年志愿者貢獻的價值約等于443億美元。如果由政府的公共經費來支付這些服務,財政支出就會大大增加,換句話說,美國老年人所貢獻的服務,幫助政府節省了龐大的開支。
中國老年人口數量龐大,更要充分認識老年人的社會價值和老有所為的意義。如果能有效地開發和利用老年人的潛能和智慧,對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就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但從目前來看,中國老年人力資源還未能得到有效的開發利用,因此需要通過研究來確定哪些社會政策、計劃、項目能夠真正推動中國老年人參與貢獻社會的各項活動。老年人無論是擔任志愿者、照顧者還是繼續工作或勞動,都需要接受相關的培訓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根據中國國情,由于地域、城鄉、社區等在環境和亞文化方面存在很大差異,老年人參與的有貢獻的活動也會有所不同。老有所為是本書的重心,作者將會在以下各章作更詳細的分析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