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章 斯賓諾莎哲學思想的發(fā)展及其最后之統(tǒng)一

通過上章關于斯賓諾莎各部著作的形成時間的考證,我們現(xiàn)在可以來探索一下斯賓諾莎哲學思想的發(fā)展過程了。

如果我們嚴格按照著作形成的時間次序,那么斯賓諾莎的全部著作可以排列為這樣一個發(fā)展順序:《形而上學思想》(1656—1658)《神、人及其幸福簡論》正文部分(1658—1660)《神、人及其幸福簡論》里的兩篇對話和兩篇附錄(1660—1661)《知性改進論》(1661)附于給奧爾登堡信中的《倫理學》第一次手稿(1661年秋)《斯賓諾莎書信集》(1661—1662)與德·福里通信中給出的《倫理學》第二次手稿(1662年底—1663年初)《笛卡爾哲學原理》(1663)《倫理學》第二次手稿續(xù)(1663—1665)《斯賓諾莎書信集》(1663—1665)《論虹的代數(shù)測算》和《機遇的計算》(1666—1667)《神學政治論》(1665—1670)《斯賓諾莎書信集》(1665—1670)《希伯來簡明語法》(1670年以后)《倫理學》最后稿(1670—1675)《斯賓諾莎書信集》(1670—1676)《政治論》(1675—1677)。

按照這樣一種順序,我們基本上可以確定,斯賓諾莎是在1656年,即在他被猶太人公會逐出教門之后,就開始了他的哲學活動的。他的《形而上學思想》一書可以說是他的哲學活動的第一次結晶。但如果我們把《形而上學思想》與他后期的哲學代表作《倫理學》做一比較,其中的觀點可以說完全不是斯賓諾莎后期的哲學觀點,這部著作只能看成是在笛卡爾哲學思想影響下的處女作。那么從《形而上學思想》到后期《倫理學》,斯賓諾莎的哲學思想經(jīng)歷了一個怎樣的發(fā)展過程呢?

德國斯賓諾莎研究者理查德·阿萬那留斯曾經(jīng)在他的《斯賓諾莎泛神論的前兩個階段以及第二階段與第三階段的關系》一書中提出了一個很有意義的看法。他認為,斯賓諾莎的《倫理學》同時使用了“神”、“自然”和“實體”這三個范疇,而這三個范疇分別反映了斯賓諾莎哲學思想發(fā)展的三個階段,即《理智、愛情、理性和欲望之間的第一篇對話》(現(xiàn)收入《神、人及其幸福簡論》一書中,他推測這篇對話大約成于1651年,最遲1652年寫成)、《神、人及其幸福簡論》(他認為該書成于1654—1655年間)和《倫理學》(開始于1663年,成于1675年)。第一個階段是所謂自然泛神論階段,由于受布魯諾的影響,斯賓諾莎強調了“自然”;第二個階段是所謂神學泛神論階段,由于受笛卡爾的影響,斯賓諾莎強調了“神”;最后一個階段是所謂實體泛神論階段,這是斯賓諾莎自己思想成熟的階段,因而用“實體”作為自己哲學的最高范疇。注208這種解釋有一個可取的地方,就是他把這三個范疇同斯賓諾莎早期所受的思想影響,即斯賓諾莎哲學思想的淵源結合起來,這對我們研究斯賓諾莎哲學思想的形成無疑是有啟發(fā)性的。但我們認為他關于斯賓諾莎思想發(fā)展的三個階段說是根據(jù)不足的,因為構成他所謂前兩個階段的兩部著作《第一篇對話》和《神、人及其幸福簡論》的著述時間,他的考證顯然是錯誤的(這種錯誤在于他的一個錯誤的假定,即《神學政治論》在1661年或更早的時候就完成了)。按照斯賓諾莎在1661年9月致奧爾登堡的書信,這兩部著作絕不會在斯賓諾莎被逐出猶太教會之前寫作,而應當是在斯賓諾莎離開阿姆斯特丹及其近郊來到萊茵斯堡之后,也就是在1660—1661年之間寫成。而且據(jù)弗洛依登塔爾的考證,《第一篇對話》不可能在《神、人及其幸福簡論》之前寫成,而應當在此之后,因為它是在《神、人及其幸福簡論》中已經(jīng)闡明的觀點的基礎上,詳細地敘述了一些特殊的論點,因此這兩篇著作不可能形成斯賓諾莎思想發(fā)展的前兩個階段。注209另外,說這三個范疇分別代表斯賓諾莎思想發(fā)展的三個時期似乎也難以成立。因為,即使我們說“實體”一詞在《第一篇對話》、《神、人及其幸福簡論》這兩部早期著作和《倫理學》中有著不同的涵義(詳情見下),但“神”和“自然”這兩個名詞在這些著作中卻是被斯賓諾莎同時使用的,甚至還經(jīng)常等同起來加以使用,我們很難說它們中的某一個是代表斯賓諾莎某一時期的中心思想。例如,在《第一篇對話》里,當代表斯賓諾莎自己思想的“理性”說“自然是一個永恒的統(tǒng)一體,通過其自身而存在的、無限的、萬能的等等”注210,而作為論敵的“欲望”以原因必在結果之外,整體是抽象概念來加以反對時,“理性”立即說,“就神同它的結果或創(chuàng)造物相關而言,它是一個內在的原因,而就第二個觀點而言(即神是它的創(chuàng)造物所組成的整體而言),它又是一個整體?!?a href="../Text/foot.htm#zw211" id="zww211">注211顯然這里是把自然和神視為同一個東西。同樣,在《神、人及其幸福簡論》里,斯賓諾莎在把神定義為“具有一切或無限多屬性的存在物,其中每一種屬性在其自類中皆是無限圓滿的”之后,立即又說:“自然被斷定為具有一切的一切,因而自然是由無限多個屬性構成的,其中每一屬性在其自類中皆是圓滿的。這正好是與我們通常給神所做的界說相符合的?!?a href="../Text/foot.htm#zw212" id="zww212">注212并且在附錄二里他直接使用了“自然或神”這一術語,說:“自然或神是一個被斷定為具有無限多屬性的存在,其自身包含著被創(chuàng)造物的一切本質?!?a href="../Text/foot.htm#zw213" id="zww213">注213最后,在《倫理學》中那就更明顯了,斯賓諾莎不僅多次說“神或自然”,“神和自然是同一名詞”,而且還明確指出神的力量就是自然的力量,神的必然性就是自然的必然性。由此可見,“神”和“自然”這兩個范疇在斯賓諾莎那里,無論是早期著作還是后期著作中,都是同時出現(xiàn)的,它們不可能構成斯賓諾莎哲學思想發(fā)展的兩個階段,因此我們不能同意阿萬那留斯關于斯賓諾莎哲學發(fā)展的三階段說。

根據(jù)我們對于斯賓諾莎前后期著作的考察,我們認為斯賓諾莎哲學思想的發(fā)展過程大致經(jīng)歷了兩個階段:一是神或自然階段(1656—1662),這是斯賓諾莎哲學思想發(fā)展的初期階段,斯賓諾莎通過從神作為萬物的卓越因到神作為萬物的內在因的轉變,從而確立了神與自然相等同的自然泛神論;二是神或實體階段(1663—1677),這是斯賓諾莎哲學思想發(fā)展的后期階段,斯賓諾莎通過從“實體或屬性”(即實體與屬性相等同)到“神或實體”(即實體與屬性相區(qū)別)的轉變,從而確立了神與實體相等同的實體一元論。這兩個階段的分界線應當是在1662年底或1663年初,在1663年以前的著作可以說代表了斯賓諾莎早期的哲學思想,而在1663年以后的著作則可以說是代表了斯賓諾莎后期的哲學思想。下面我們先考察這兩個思想發(fā)展階段,然后以神、自然和實體的內在統(tǒng)一論述斯賓諾莎哲學體系的三位一體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城县| 游戏| 东方市| 浦城县| 茌平县| 辽源市| 清徐县| 贺兰县| 会宁县| 民丰县| 天全县| 曲靖市| 湘潭市| 综艺| 樟树市| 新营市| 汉川市| 阿图什市| 东乡| 峡江县| 大荔县| 中牟县| 玛多县| 宜丰县| 磐石市| 海盐县| 榆社县| 井冈山市| 且末县| 隆尧县| 榆树市| 洞口县| 祁东县| 安化县| 定日县| 黄山市| 楚雄市| 台南县| 额尔古纳市| 临湘市| 汾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