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老年自我治病奇效方大全
- 張清
- 12900字
- 2019-11-01 20:46:49
面診法
學會面診,自己當醫生
1.中醫中的“望診”究竟是如何診斷疾病的
望診是診斷學名詞,系四診之一。是指運用視覺觀察病人的神色、形態、體表各部、舌體與舌苔、大小便和其他分泌物等,從而獲取與疾病有關的辨證資料。一般以望神色為重點。
望其神色,可知五臟榮枯。《內經》將面色分為青、黃、赤、白、黑五色以內應五臟,青色屬肝,黃色屬脾,赤色屬心,白色屬肺,黑色屬腎,若由正常顏色變成異常顏色,就是病態。《素問·脈要精微論》說:“五色者,氣之華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壁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這一論述是對面部五種正常顏色和異常病色的高度概括。正常五色的共同特征是色澤明潤,異常五色的共同特征是晦暗不鮮。臨床辨證不必拘泥五色對應五臟之說,應以氣血津液的盈虛通滯為其依據,才能揭示病變本質。
2.望面診病的重點及臨床意義是什么
望面診病的說法,主要是觀察面部的氣色,中醫說:“看病必察色,察色必觀面”。正常人的面色微黃,略紅潤而有光澤。患病時色澤異常,即是疾病變化的表現,稱為病色。在臨床上,望診的重點就是觀察五色,觀察色相,即浮沉、澤夭、散摶及顏色的變化。
望面診病不單是中醫的重要診病手段之一,對于我們現代醫學臨床來說,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比如在測知人體正氣的盛衰與疾病的性質、測知病變的部位、測知病因等,望面診病皆是最簡潔、迅速、有效的診斷手法。
通過觀察面部色相診病,則以色相浮為病淺,色相沉為病重;面色潤澤則預示良好,面色夭枯則預示不良。
通過觀察面部五色診病,則黃赤色為風,黑青色為痛,白色為寒,黃而膏潤為膿。
根據色域分布,還可判斷出病患處所。臟腑在頭面上的大體分布是:五臟一般分布在鼻,六腑分布于鼻子的兩側。
透過眼睛這扇窗看身體
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因為從這里可以看出一個人內心的歡喜與悲傷。其實,不僅僅如此,眼睛還是健康的窗戶,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身體是否健康,如果有問題究竟問題出在什么地方。很神奇吧?趕快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看一個人的眼睛就首先要看這個人的眼睛有沒有神,這是望診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有個名詞叫“炯炯有神”,這樣的眼睛視物清楚,精采內含,神光充沛,這就是有神;如果白睛混濁,黑睛晦滯,沒有精采,浮光暴露,是眼無神的表現。
如果眼瞼微微有些腫,看上去好像有個蠶蛹臥在上面,這是水腫初起的表現。要是老年人出現下眼瞼水腫,多為腎氣虛衰的表現。如果眼眶凹陷,說明體內陰液被耗損,發熱、久吐久瀉導致脫水,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不過也有可能是精氣衰竭所導致的。如果眼球突起,同時伴有喘息,多是患有多年肺病,病情已經逐漸深入,發展成了肺心病,中醫則認為這和肺脹有關;如果眼突,同時脖子有腫塊,這要考慮甲狀腺是不是有問題。
看完眼睛的形狀,還要看眼睛的動態。目睛上視,不能轉動,稱戴眼反折,多見于驚風、痙厥或精脫神衰之重證。橫目斜視是肝風內動的表現。眼瞼下垂,稱“瞼廢”。雙瞼下垂,多為先天性瞼廢,屬先天不足,脾腎雙虧。單瞼下垂或雙瞼下垂不一,多為后天性瞼廢,因脾氣虛或外傷后氣血不和,脈絡失于宣通所致。瞳仁擴大,多屬腎精耗竭,為瀕死危象。
下面要隆重推出關于眼睛的很重要的一個理論,它將眼睛的解剖位置和體內的臟腑結合了起來,可以幫助診斷、定位究竟是哪個臟腑出了問題,可以說也具備了“全息理論”的一個雛形。這就是“五輪學說”。
中醫的“五輪學說”起源于《內經》。在《靈樞·大惑論》中說道:“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并為系,上屬于腦,后出于項中。”大體指出了眼的各個部分與臟腑的關系。后代醫家在此論述的基礎上發展出將眼局部劃分為五輪,分屬于五臟,借以說明眼的解剖與生理、病理,并用于指導臨床辨證論治,這就是五輪學說。之所以稱為“輪”,是取其形圓如車輪,能靈活運動之意。目為肝之竅,心之使,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中醫有這樣一句話:天之精氣宿于星月,人之精氣在于兩目。可見,古代人是非常看重眼睛的。
風輪,指黑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黑眼珠,和人體的肝相對應。這是由于肝屬風主筋,筋之精為黑睛。肝與膽相表里,風輪病變多與肝或膽有關。在正常情況下,肝氣和順,肝陰充足,則黑睛色青而有光澤。一般來說角膜病變均屬風輪范疇。比如說病毒性角膜炎,最常見的病因為肝膽濕熱,治療就應該從肝膽論治。如果角膜出現潰瘍,其中表面白色者為肝熱,帶黃色者為肝脾濕熱,角膜潰瘍表面較清潔,或呈灰色,為氣虛或肝陰不足,后者常伴有淡紅色的角膜新生血管。
水輪,就是指瞳子,因為腎屬水,主骨生髓,骨之精為瞳仁,所以水輪和腎相對應。腎與膀胱相表里,故水輪病變多與腎或膀胱有關。正常人的瞳孔應該色黑有神,目光炯炯有神,這說明體內腎陰腎陽腎精都很充足。在中醫學中,瞳神疾病范圍比較廣,病種多,疾病的變化也很復雜。所以,有的時候應該把病史、癥狀、體征都搞清楚,將全身與眼局部的變化緊密結合起來,四診合參,才能得出可靠的結論。
氣輪,指白睛,就是指白眼珠,因為肺主氣,氣之精為白睛,和人體的肺相對應。肺與大腸相表里,氣輪病變多與肺或大腸有關。身體健康的時候,肺氣充沛調順,外邪不易侵入,則白睛色白而潤澤。白睛疾病以急性發病多見,中醫認為這是由于風熱外襲所致,臨證時常見結膜紅、分泌物多,治療以祛風清熱為原則。如果眼分泌物深黃而干結,說明肺有實熱;如果眼部分泌物淡黃而稀薄,則說明為肺有虛熱。要是白睛出現充血腫脹,多屬于肺熱郁結或郁火上犯于肺。
血輪,就是指眼睛的內外眼角的血絡,對應人體的心。這是因為心主血,血之精為絡。心與小腸相表里,血輪的病變一般與心或小腸有關系。在正常的情況下,血脈流暢,則內眥部血管紅活而有光采。如果眼睛內眥部充血、刺痛,多為心火上炎所致。要是眼睛的內眥部紅腫流膿,多為心火熾盛,兼有瘀滯引起的。
肉輪,是指上下眼瞼,對應人體的脾。這是因為脾主肌肉,肌肉之精為約束(眼瞼)。脾與胃相表里,故肉輪病變多與脾胃關系密切。正常情況下,脾胃消化吸收與運化的功能正常,那么眼瞼也就色黃豐潤而有光澤。如果眼瞼下垂,或者是發紅、腫脹等,就說明脾胃的功能出問題了。比如說老年人很多有眼瞼下垂的現象,這是由于年老體衰,臟腑陰精不足,脾氣虛,中陽不足,脾陽不升,瞼肌失養,所以才會有眼瞼松弛下垂的現象。如果眼瞼有紅腫熱的現象,說明脾胃有積熱。要是眼瞼濕爛、癢痛,多為脾有風濕熱。瞼結膜顏色變淡,多為脾虛血少,可見于各種原因的貧血患者。
中醫認為“輪屬標,臟屬本,輪之有病,多由臟失調所致”,五輪分屬五臟,如果五臟有病必然會表現于五輪。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在五輪部位發現病變,那說明相應的五臟也必然有病。在五輪學說里,我們不難找到生物全息理論的影子,這可是兩千多年前就發現的。所以說,五輪學說是中國古代醫家給我們留下的寶貴學術遺產,我們應該讓它不斷傳承和發展下去,繼續為人類的健康事業做出貢獻。
眉毛可以反映五臟盛衰
很多人只知道眉毛對外貌的影響非常大,不同的眉形會讓一個人的氣質發生很大的變化,卻很少有人知道眉毛對于健康的意義。中醫認為,眉毛能反映五臟六腑的盛衰。《黃帝內經》中有這樣的記載:“美眉者,足太陽之脈,氣血多;惡眉者,血氣少;其肥而澤者,血氣有余;肥而不澤者,氣有余,血不足;瘦而無澤者,氣血俱不足。”這就是說,眉毛屬于足太陽膀胱經,其盛衰依靠足太陽經的血氣。眉毛長粗、濃密、潤澤,反映了足太陽經血氣旺盛;眉毛稀短、細淡、脫落,則是足太陽經血氣不足的象征。眉又與腎對應,為“腎之外候”,眉毛濃密,則說明腎氣充沛、身強力壯;眉毛稀淡惡少,則說明腎氣虛虧、體弱多病。
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老年人的眉毛非常稀疏甚至幾乎沒有,這就是氣血不足、腎氣虛弱的表現,也有的老人眉毛比較濃密,這樣的老人一般身體也比較硬朗。如果年輕人眉毛過早脫落,就說明氣血早衰,是很多病證的反應,其中最為嚴重的要數麻風病了。瘤型麻風病的先兆就是眉毛脫落,開始是雙眉呈對稱型稀疏,最后全部脫落。
另外,兩眉之間的部位叫印堂,又稱“闕中”,在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上也特別有價值。我們看電視的時候經常看到有算命先生說“你印堂發黑,近日必有大禍”,就是指的這個地方。民間也認為印堂發黑是不好的征兆。《黃帝內經·靈樞·五色》中說“闕上者,咽喉也;闕中者,肺也”。可見,印堂可以反映肺部和咽喉疾病。肺氣不足的病人,印堂部位呈現白色;而氣血郁滯的人,則會變為青紫色。
耳朵顏色與疾病的關系
中醫認為,耳為腎所主,腎開竅于耳,心氣也通于耳。耳部為宗脈之所聚,胃、膀胱、三焦、膽等經氣皆上通于耳,其病候也皆反映于耳,所以,耳診已成為中醫診斷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有些醫學專家把耳朵喻為微型人體,人體的每一個組織器官均可在耳朵上找到相應的穴位,當這些組織器官發生病變時,這些穴位也必然產生相應的改變。就是說,望耳可以斷病,耳朵能告訴人們很多疾病的信號。耳朵的正常顏色微黃而紅潤,與面部膚色大體一致。若其顏色發生異常,則可能是由某種疾病所致。
(1)色白,耳郭淡白無血色,為寒證、虛證。可見于感受風寒,或寒邪內傷臟腑,或氣血虧虛,或腎氣虛衰等證。多見于貧血、失血癥及慢性消耗性疾病。
耳朵局部見到點狀或片狀白色隆起,光澤發亮,或邊緣紅,多為慢性疾病在耳穴上的反應。如胃區呈不規則的白色隆起,可能有慢性淺表性胃炎;耳郭肺區色白疑為肺氣腫;支氣管區色白,可能為慢性支氣管炎;心區水腫色白,伴有心區生理凹陷度消失,多為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膽區片狀色白,可能為慢性膽囊炎、膽石癥;肝區呈色白片狀隆起,可能為慢性肝炎、肝大;腎區色白腫脹,多為腎積水;腎區位置下移,腎與輸尿管區見白色隆起,多為腎下垂;闌尾穴呈片狀色白隆起,多為慢性闌尾炎;附件區見白色條片狀隆起,可能為附件炎;三角窩色白水腫,可能為功能性子宮出血;內鼻區呈白色片狀隆起,疑為過敏性鼻炎。
(2)色紅,耳郭顏色加深,呈鮮紅或暗紅色,為熱證,如各種急性熱病。如果伴有紅腫疼痛,則為肝膽熱盛,或火毒上攻,可見于耳郭炎癥、癤腫、濕疹或中耳炎等。
耳朵局部區域呈點狀、片狀或不規則紅潤,如果顏色鮮紅多見于急性病癥、痛證疾病;如果顏色暗紅或淡紅,則多見于疾病的恢復期或病史較長的疾病。例如,胃區呈現點狀或片狀紅潤,界限不清,多為急性胃炎,如果界限清楚則多見于胃潰瘍活動期;胃區片狀白色隆起中有點、片狀紅潤,多為慢性胃炎急性發作;十二指腸穴上如果見點狀紅潤,邊緣整齊,或侵及耳輪腳中緣,可能為十二指腸潰瘍活動期;若見片狀紅潤,邊緣不清,不侵及耳輪腳上緣,則多為十二指腸球炎;大腸區呈片狀充血,可能為肺結核活動期;心區大片不規則凹凸不平,顏色暗紅,可見于風濕性心臟病;腰肌部位片狀紅潤,可能為腰肌勞損;腰椎區片狀紅潤或暗紅色,多為腰棘間韌帶、椎旁韌帶勞損;扁桃體穴片狀隆起,紅潤或暗紫,可能有慢性扁桃體炎;三角窩處紅潤,可能為白帶過多。
(3)耳背上見到紅色脈絡,并伴耳根發涼多為麻疹先兆。
(4)耳輪焦黑、干枯為腎精虧極的征象。
(5)耳垂經常潮紅為多血質體質者。由于受寒,耳垂變為紫紅色,就會腫脹發展為潰瘍,還容易生痂皮,這是體內糖過剩的表現,易患糖尿病。
(6)耳垂青色為房事過多的表現。
鼻子告訴我們的秘密
大家都知道,鼻子是人的嗅覺器官,同時也是呼吸器官的一部分。但是鼻子還有些小秘密,這可不是人人都知道的。
我們先來看看鼻子的組成吧。鼻子由外鼻、鼻腔和鼻竇三部分組成。其中外鼻就是突出于面部的那部分,由鼻骨、鼻軟骨和軟組織構成,因為突起于面部,所以很容易受到外傷。在鼻尖與鼻翼的軟組織部分,是痤瘡、酒渣鼻的好發部位,如果發炎的話是會很疼的。有些人在臉上長痘痘的時候,很喜歡去擠,千萬不要這樣做,因為這樣很容易造成感染,面部的血管很豐富,尤其是在“危險三角區”,更不能隨便亂擠,弄不好的話,這些細菌會進入顱內,嚴重的還會危及生命。所以千萬不要再隨便擠痘痘了。所以把它叫作“危險三角區”是有一定道理的。
說完外鼻,再來說說鼻腔。鼻腔的前部稱鼻前庭,有鼻毛,并富有汗腺和皮脂腺,如果毛孔堵塞,就很容易生癤子。鼻腔的頂部是顱前窩底部一部分,較薄,與硬腦膜相連甚緊,有嗅神經通過。鼻的內側為鼻中隔,其下前方有豐富的血管網,鼻腔外側壁表面不規則,有3個垂向下方的突出部,分別稱為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各鼻甲的下方的空隙稱為鼻道,即上、中、下鼻道。鼻甲內側與鼻中隔之間的空隙稱總鼻道。在下鼻道有鼻淚管開口,在中鼻道有額竇、前篩竇及上頜竇開口,在上鼻道有后篩竇和蝶竇的開口。在這里想告訴大家的是,平時不要總挖鼻孔,這不是說由于不雅的原因,更重要的是這會影響身體健康。鼻子作為呼吸器官,一刻不停地在工作,在吸進氧氣的同時,存在于空氣中的細菌、病毒、微生物也統統混了進來。鼻毛就是我們身體的第一道防線,會自動清理異物,然后排出。雖然這種功能是有限的,但畢竟也是一個屏障。如果總挖鼻孔,很容易損傷毛囊,造成鼻毛脫落。另外在這個過程中,如果碰到了毛細血管,或者是小血管,還會引起鼻子出血。所以大家一定要改掉總挖鼻孔這個壞習慣。
開口閉口都能知健康
首先,來一起看看嘴唇能告訴我們一些什么樣的健康秘密。嘴唇的黏膜薄而透明,因此,這里更容易觀察色澤的變化。雖然說當體內有什么改變的時候,這里的色澤變化應該與面部的變化是一致的,但是這里的變化會比面色更為明顯。
正常情況下的嘴唇應該是紅而鮮潤的。如果不是這種情況,說明什么問題呢?
如果唇色變得深紅,說明體內可能有實證、熱證,比如說胃火太旺的時候,就會出現嘴唇變成深紅色,而且會伴有口渴、欲飲冷飲、大便干燥等癥狀。如果嘴唇的顏色是淡紅的,那說明身體比較虛,或者是比較寒,這樣的人一般還會比較怕冷,經常是手腳冰涼的,女性相對來說多見一些。如果唇色深紅而且看上去似乎又干又焦的,說明體內的邪熱太盛了,已經損傷了身體的津液。如果唇色嫩紅,代表身體內部陰虛火旺。如果口唇顏色變成淡白色了,說明身體氣血兩虛,部分貧血的患者可以出現這種情況。如果口唇變成青紫色,說明陽氣虛衰,血行郁滯。
假如嘴唇干枯皴裂,這是由于津液已傷,唇失滋潤造成的,可以見于發熱的患者,急性腸炎的患者由于腹瀉脫水也會出現這種情況,或者處于高溫環境中的人,沒有及時補充水分,也會出現嘴唇干枯皴裂的現象。
對于口唇糜爛者,多是由脾胃積熱,熱邪灼傷口唇造成的。唇內潰爛,顏色淡紅,疼痛不是很明顯,多為虛火上炎。唇邊生瘡,紅腫疼痛,為心脾積熱引起的。舌頭上長潰瘍的話,一般情況和嘴上的一樣。
看完了嘴唇的顏色,接下來還要看看口唇的形態。正常人的是什么樣子自然不必說了,下面介紹幾種比較特殊的情況。
口噤是指口閉而難張。如口閉不語,兼四肢抽搐,多為痙病或驚風;如果伴有半身不遂者,為中風入臟,屬于重證。
口撮是指上下口唇緊聚之形。常見于孩子臍風或成人破傷風。
口僻是指口角或左或右歪斜之狀,為中風,包括現代醫學所說的周圍性面神經麻痹,也包括腦出血、腦梗死等腦血管疾病。
口張是指口開而不閉。如口張而氣但出不返者,是肺氣將絕的表現,有些患者在臨終之前會有這樣的表現。
張開嘴以后,牙齒和牙齦的變化也能告訴我們身體的健康狀況。
首先來說說牙齒。如果牙齒潤澤,說明體內的津液沒有受到損傷。如果牙齒干燥,說明胃津受傷,不能滋潤牙齒;假如牙齒很干燥,看上去就像是石頭,沒有潤澤的感覺,那就說明胃腸熱太盛,對津液的損傷很嚴重;要是牙齒看上去極為干燥,就好像是干枯的骨頭一樣,一點潤澤的感覺也沒有,這說明人體的腎精已經枯竭,根本不能上榮于牙齒了。如果牙齒松動或者稀疏,牙根都露出來了,多是屬于腎虛或虛火上炎造成的。如果患者出現咬牙磨牙,是肝風內動之征。如果孩子在夢中磨牙,多為胃熱或蟲積引起的。
再來看看牙齦,正常的牙齦應該是顏色鮮紅而有潤澤感。如果牙齦變成淡白,是血虛不榮的表現,可見于貧血的患者;如果紅腫、疼痛,或者伴有出血多,屬于胃火太旺,胃火上炎所致。如果牙齦只是稍微有點紅,微微有點腫,可能有一點牙縫出血,但是不痛,這多為腎陰不足,虛火上炎引起的;如果牙齦顏色淡白而不腫痛,牙縫出血者,為脾虛不能統攝血液而造成出血。要是牙齦腐爛,流腐臭血水者,是牙疳病,需到醫院就診。
有的人深受口臭的困擾,因為一張口說話,嘴里的臭味就會散發出來,不僅讓對方覺得很難聞,而且讓自己也覺得很尷尬。口臭多見于口腔本身的病變或胃腸有熱之人。口腔疾病能引起口臭的,有牙疳、齲齒或口腔不潔等。胃腸有熱引起口臭的,多見胃火上炎、宿食內停或脾胃濕熱之證。胃火比較旺的人一般食欲比較好,吃得比較多,但是還總會覺得餓,胃中有燒灼感,有的還有牙齦腫痛、大便干燥秘結、小便短赤等現象。這樣的朋友,平時可以適當吃些黃瓜、苦瓜這些能清胃火的食物,不要吃那些辛辣油炸的食物,才有助于改善癥狀。
有的時候嘴里明明沒吃什么東西,但是會覺得有味,這就屬于口中的異常味覺。如果覺得嘴里甜甜的,多見于脾胃濕熱證,這時可能還會伴有脘腹痞悶、納呆嘔惡、便溏尿黃、肢體困重等癥狀。如果嘴里覺得黏膩,多屬濕困脾胃,同時可能伴有脘腹痞悶脹痛、食欲差、便溏、不想喝水、頭身困重等癥狀。如果口中泛酸,可見于肝膽蘊熱證,多伴有脅肋脹痛,或有痞塊,腹脹,食欲差,大便不調,小便短赤等。假如口中覺得有酸腐味道,多見于傷食證,也就是食積。如果嘴里覺得苦,這是熱證的表現,可見于火邪為病和肝膽郁熱之證。如果嘴里覺得有咸味,多屬腎病及寒證。要是吃什么都覺得沒味,這叫作“口淡乏味”,多是由于脾胃氣虛導致的。
咽喉疾患的癥狀比較多,這里僅介紹一些常見表現。比如咽喉紅腫,同時伴有疼痛,多屬肺胃積熱,熏蒸咽喉所致,急性咽炎的時候可以出現這種情況;假如咽喉不但紅腫,而且出現潰爛,有黃白膿點,是熱毒極深的表現,常見于化膿性扁桃體炎;若嗓子鮮紅嬌嫩,但是腫痛不明顯,說明陰虛火旺,由于虛火上灼咽喉引起。
如果咽部兩側紅腫突起,形似乳頭,狀如蠶蛾,中醫稱為“乳蛾”,是肺胃熱盛,外感風邪,凝滯咽喉而成,治療的時候要用清熱解毒的藥物來治療。假如嘴里靠近嗓子的部位有灰白色假膜,擦之不去,重擦出血,隨即復生者,是白喉,因其有傳染性,故又稱“疫喉”。
如果你去看中醫大夫,大夫經常會問你渴不渴啊?想不想喝水啊?這也是有原因的,因為,通過口渴與飲水的情況,可以反映身體內部津液的盛衰和輸布情況以及病癥的寒熱虛實。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一起來看看吧。
如果口不渴,這說明體內的津液未傷,一般見于寒證或無明顯熱邪之證。
如果總是口渴,這說明體內的津液不足或輸布障礙所致。臨床可見以下幾種情況。
(1)口渴多飲:就是說病人口渴明顯,飲水量多。多見于實熱證,消渴病,以及發汗、嘔吐、腹瀉后。由于這些疾病使得津液大傷,因此出現口渴多飲的表現。
(2)渴不多飲:意思是說病人雖有口干或口渴的感覺,但又不想喝水,就算喝水也喝不了多少。這是津液輕度損傷或津液輸布障礙的表現。可見于陰虛、濕熱、痰飲、瘀血等證。一般體內有痰飲的患者口渴喜歡喝熱水,但是也喝不了多少,或者一喝水就會吐。有瘀血存在體內的患者喝水的時候就像是漱口,只想濕潤一下口腔,根本不想咽下去。
中醫還很看重患者的食欲與食量,因為這和脾胃的功能密切相關,中醫把脾看作是后天之本,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通過問飲食,可以判斷患者脾胃功能的強弱、疾病的輕重及預后。
食欲減退,中醫稱為“納呆”“納少”,意思是說患者不思進食。厭食又稱惡食,即厭惡食物。不思飲食與厭惡食物,大體上有兩種情況,一是不覺得饑餓,所以不想吃;二是雖然覺得餓,但是不想吃或厭惡食物。不管是食欲減退還是厭食,都是由于脾胃不和,消化吸收功能減弱所引起的。具體來說,如果食欲減退,患者不想吃東西,食量減少,多見于脾胃氣虛、濕邪困脾等證。如果是厭食,多是由于傷食導致的。如果女性在懷孕初期出現厭食嘔吐,中醫稱其為“妊娠惡阻”。再有就是饑不欲食,是患者感覺饑餓而又不想進食,或進食很少,亦屬食欲減退范疇。一般胃陰不足的患者會出現這種情況。
多食易饑,是指患者食欲亢進,食量較大,剛吃完不長時間又覺得饑餓,中醫稱其為“消谷善饑”,臨床多伴有身體逐漸消瘦等癥狀。這是由于胃的腐熟功能太過導致的。可見于胃火亢盛、胃強脾弱等證。亦可見于消渴病。甲亢患者、糖尿病患者可能會有這樣的表現。
飲食偏嗜,是指嗜食某種食物或某種異物。其中偏嗜異物者,又稱異嗜,若孩子喜吃泥土、生米等異物,可能是體內有寄生蟲了。若已婚女性出現停經而且嗜食酸味,要考慮可能懷孕了。
此外,還應注意進食情況如何。如病人喜進熱食,多屬寒證;喜進冷食,多屬熱證。進食后癥狀有所緩解,多是虛證的表現;如果進食后癥狀反而加重,多屬實證或虛中夾實證。疾病過程中食欲漸復,表示胃氣漸復,預后良好;反之,食欲漸退,食量漸減,表示胃氣漸衰,預后多不良。如果病人病情危重,已經有一段時間不怎么吃東西了,突然有一天能吃東西了,而且還比較能吃,其實這并不是好現象,是脾胃之氣將絕的危象,中醫稱“除中”。實際上是中氣衰敗,死亡前兆,屬“回光返照”的一種表現。
舌頭——最靈敏的探測儀
舌頭不僅僅能起到攪拌食物,品嘗美味的作用,舌頭的形態色澤還能提示人體的身體狀況,這是怎么回事呢?
中醫認為,舌與內臟的聯系,主要是通過經脈的循行來實現的。心、肝、脾、腎等臟及膀胱、三焦、胃等腑均通過經脈、經別或經筋與舌直接聯系。至于肺、小腸、大腸、膽等,雖與舌無直接聯系,但通過表里經相配,這些臟腑的經氣也可以間接通于舌。所以說,在生理上,臟腑的精氣可通過經脈聯系上達于舌,發揮其營養舌體并維持舌的正常功能活動的作用。在病理上,臟腑的病變也必須影響精氣的變化而反映于舌。
古人通過實踐總結,認為舌體和內臟之間是有相互對應的關系的。具體劃分法有下列三種。
以臟腑分屬診舌部位:心肺位于軀干上部,所以舌尖主心肺;脾胃居于中部,故以舌中部主脾胃;腎在下部,因此舌根部主腎;肝膽位居軀體之側,故以舌邊主肝膽,左邊屬肝,右邊屬膽。這種說法,一般用于內傷雜病,也就是除了感冒、中暑等感受外邪引起的外感病之外,都可以用這個方法來定位。這也是中醫大夫看舌頭最常用的定位方法。
以三焦分屬診舌部位:以三焦位置上下次序來分屬診舌部位,舌尖主上焦,舌中部主中焦,舌根部主下焦。這種分法常用于外感病變。
以胃脘分屬診舌部位:以舌尖部主上脘,舌中部主中脘,舌根部主下脘。這種分法,一般用于胃腸病變。
觀察舌頭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一為舌質,二為舌苔。
正常情況下的舌頭應該是“淡紅舌、薄白苔”。具體來講,就是舌體柔軟,運動靈活自如,顏色淡紅而紅活鮮明;其胖瘦、老嫩、大小適中,無異常形態;舌苔薄白潤澤,顆粒均勻,薄薄地鋪于舌面,揩之不去,其下有根與舌如同一體,干濕適中,不黏不膩等。這便是正常的舌象。
1.望舌質
(1)舌神
舌神反映了臟腑、氣血、津液的盛衰,關系到疾病預后。如果舌的運動靈活,舌色紅潤,鮮明有光澤、富有生氣,是謂有神,即使有病也說明身體基本狀況還好。舌的運動不靈,舌質干枯,晦暗無光,就屬于無神,說明病情兇險。
(2)舌色
淡紅舌:舌色白里透紅,淡紅適中,不深不淺,說明心氣充足,陽氣布化,氣血上榮于舌,為正常舌色。
淡白舌:如果舌色淺淡,甚至全無血色,稱為淡白舌。主虛寒或氣血雙虧。由于陽虛生化陰血的功能減退,推動血液運行的力量也會隨之減弱,以致血液不能營運于舌中,故而舌色淺淡而白。
紅舌:舌色鮮紅,較淡紅舌為深,稱為紅舌。這是由于體內熱盛,導致氣血沸涌、舌體脈絡充盈,則舌色鮮紅,可見于實熱證或虛熱證。
絳舌:絳為深紅色,較紅舌顏色更深濃,稱為絳舌。熱入營血或陰虛火旺均可引起絳舌,熱度較紅舌者更為嚴重。
紫舌:紫舌是由于血液運行不暢,體內形成瘀血所造成的。熱盛傷津,氣血壅滯,多表現為絳紫而干枯少津。寒凝血瘀或陽虛生寒,舌淡紫或青紫濕潤。
青舌:舌色如皮膚暴露之“青筋”,全無紅色,稱為青舌,古書形容如水牛之舌。這是由于陰寒邪盛,陽氣不宣,血液瘀滯,所以才出現舌色發青。寒凝陽郁,或陽虛寒凝,或內有瘀血者,都可以出現青舌。
(3)舌形
是指舌體的形狀,包括老嫩、胖瘦、脹癟、裂紋、芒刺、齒痕等異常變化。
蒼老舌:舌質紋理粗糙,形色堅斂,謂蒼老舌,屬實證。
嬌嫩舌:舌質紋理細膩,其色嬌嫩,其形多浮胖,稱為嬌嫩舌,多主虛證。
脹大舌:分胖大和腫脹兩種。舌體較正常舌大,甚至伸舌滿口,或有齒痕,稱胖大舌,多因水飲痰濕阻滯所致。舌體腫大,脹塞滿口,不能縮回閉口,稱腫脹舌,多因熱毒、酒毒致氣血上壅,致舌體腫脹,多為熱證或中毒病證。
瘦薄:舌體瘦小枯薄者,稱為瘦薄舌。總由氣血陰液不足,不能充盈舌體所致。出現瘦薄舌,為氣血兩虛或陰虛火旺。
芒刺:舌面上有軟刺(即舌乳頭),是正常狀態,但是如果舌面軟刺增大,高起如刺,摸之刺手,稱為芒刺舌。多因邪熱亢盛所致。芒刺越多,邪熱越甚。根據芒刺出現的部位,可分辨熱在哪個內臟,比如舌尖有芒刺,多為心火亢盛;舌邊有芒刺,多屬肝膽火盛;舌中有芒刺,主胃腸熱盛。
裂紋:舌面上有裂溝,而裂溝中無舌苔覆蓋者,稱裂紋舌。多因精血虧損,津液耗傷,舌體失養所致。故多主精血虧損。但是,大概有5%的健康人在舌面上有縱橫向深溝,其裂紋中多有舌苔覆蓋,這是先天性舌裂,身體無其他不適,與裂紋舌不同。
齒痕:舌體邊緣有牙齒壓印的痕跡,故稱齒痕舌,因為看上去像裙子的花邊,所以也叫裙邊舌。其成因多由脾虛不能運化水濕,以致濕阻于舌而舌體胖大,受齒列擠壓而形成齒痕。齒痕常與胖嫩舌同見,主脾虛或濕盛。
(4)舌態
指舌體運動時的狀態。正常舌態是舌體活動靈敏,伸縮自如,病理舌態主要有以下幾種。
強硬:舌體板硬強直,運動不靈,以致語言謇澀不清,稱為強硬舌。多是由于熱擾心神、舌無所主或高熱傷陰、筋脈失養,或痰阻舌絡所致。多見于熱入心包,高熱傷津,痰濁內阻,中風或中風先兆等證。
痿軟:舌體軟弱、無力屈伸、痿廢不靈,稱為痿軟舌。多因氣血極虛,筋脈失養所致。可見于氣血俱虛,熱灼津傷,極度陰虧等證。
舌縱:舌伸出口外,內收困難,或不能回縮,稱為舌縱。是由于舌的肌肉經筋松弛所致。可見于實熱內盛、痰火擾心及氣虛的患者。
短縮:舌體緊縮而不能伸長,稱為短縮舌,是病情危重的征候。寒凝筋脈,舌收引攣縮;或內阻痰濕,引動肝風,風邪挾痰,梗阻舌根;或熱盛傷津,筋脈拘攣;或氣血俱虛,舌體失于濡養溫煦等都可以引起舌體短縮。
麻痹:舌有麻木感而運動不靈的,叫舌麻痹。要是沒有原因出現舌麻,時作時止,是心血虛的表現;若舌麻而時發顫動,或有中風癥狀,是肝風內動之候。也有些藥物可能引起出現舌麻的現象。
顫動:舌體震顫抖動,不能自主,稱為顫動舌。多因氣血兩虛、筋脈失養或熱極傷津而生風所致。
歪斜:伸舌偏斜一側,舌體不正,稱為歪斜舌。多見于中風證或中風先兆。這是由于病邪阻滯一側經絡或經筋,使得病側舌肌弛緩,所以舌向健側偏斜。
吐弄:舌常伸出口外者為“吐舌”;舌不停舐上下左右口唇,或舌微出口外,立即收回,皆稱為“弄舌”。二者合稱為吐弄舌,這是由于心脾有熱,灼傷津液,以致筋脈緊縮,頻頻動搖。弄舌常見于孩子智能發育不全。
2.望舌苔
正常的舌苔是由胃氣熏蒸而形成的,所以,舌苔的變化可以反映出胃氣的盛衰。病理舌苔的形成,一是胃氣夾飲食積滯之濁氣上升而生,二是由邪氣上升形成的。
(1)苔質
厚薄:厚薄以“見底”和“不見底”為標準。如果能透過舌苔隱約可見舌質的為見底,為薄苔,屬正常舌苔。如果患者出現薄苔,說明為疾病初起或病邪在表,病情較輕。不能透過舌苔見到舌質的為不見底,即是厚苔。多為病邪入里,或胃腸積滯,病情較重。舌苔由薄而厚,多為正不勝邪,病邪由表入里,病情由輕轉重,為病勢發展的表現;舌苔由厚變薄,多為正氣來復,病情由重轉輕,病勢退卻的表現。
潤燥:舌面潤澤,干濕適中,是潤苔,表示津液未傷;若水液過多,摸上去濕而滑利,甚至伸舌涎流欲滴,稱為滑苔。說明體內有濕或有寒,多見于陽虛而痰飲水濕內停的患者。若望之干枯,摸上去沒有津液,為燥苔,由津液不能上承所致。多見于熱盛傷津,陰液不足,陽虛水不化津,燥氣傷肺等證。舌苔由潤變燥,多為燥邪傷津,或熱甚耗津,表示病情加重;舌苔由燥變潤,多為燥熱漸退,津液漸復,說明病情好轉。
腐膩:苔厚而顆粒粗大疏松,形如豆腐渣堆積舌面,可以揩去,稱為“腐苔”。因體內陽熱有余,蒸騰胃中腐濁之氣上泛而成,常見于痰濁、食積,且有胃腸郁熱之證。苔質顆粒細膩致密,揩之不去,刮之不脫,上面罩一層黏液,稱為“膩苔”。多因脾失健運,濕濁內盛,陽氣被陰邪所抑制而造成,多見于痰飲、濕濁內停等證。
剝落:患者舌本有苔,忽然全部或部分剝脫,可以見到舌體,稱剝落苔。若全部剝脫,不生新苔,光潔如鏡,稱鏡面舌、光滑舌。由于胃陰枯竭、胃氣大傷、毫無生發之氣所致,是屬于胃氣將絕的危險證候。若舌苔剝脫不全,剝處光滑,余處斑斑駁駁地殘存舌苔,稱花剝苔,也叫地圖舌,是胃之氣陰兩傷所致。舌苔從有到無,是胃的氣陰不足,正氣漸衰的表現;舌苔剝落之后,再生薄白苔,為邪去正勝,胃氣漸復的好現象。假如舌苔驟長驟退,多為病情突變的征象,需要引起注意。
有根苔與無根苔:無論苔之厚薄,若緊貼舌面,似從舌里生出者是為有根苔,又叫真苔;若苔不著實,似浮涂舌上,刮之即去,非如舌上生出者,稱為無根苔,又叫假苔。有根苔表示病邪雖盛,但胃氣未衰;無根苔表示胃氣已衰。
總之,觀察舌苔的厚薄可知病的深淺;舌苔的潤燥,可知津液的盈虧;舌苔的腐膩,可知濕濁等情況;舌苔的剝落和有根、無根,可知氣陰的盛衰及病情的發展趨勢等。
(2)苔色
白苔:一般常見于表證、寒證。由于外感邪氣還沒有傳到身體里面,舌苔還沒有出現明顯變化,仍為正常之薄白苔。若舌淡苔白而濕潤,常是里寒證或寒濕證。但在特殊情況下,白苔也可以是熱證的表現。如舌上滿布白苔,如白粉堆積,但是不干燥,這為“積粉苔”,是由外感穢濁不正之氣,毒熱內盛所致。常見于溫疫或內癰。如果苔白燥裂如砂石,摸上去有粗糙感,稱“糙裂苔”,是由于濕病迅速化熱,內熱暴起,津液暴傷,苔還沒來得及變黃而里熱已經很盛了,常見于溫病或誤服溫補之藥。
黃苔:一般主里證、熱證。由于熱邪熏灼,所以苔現黃色。淡黃熱輕,深黃熱重,焦黃熱結。外感病,舌苔由白轉黃,是表邪入里化熱的征象。若苔薄淡黃,為外感風熱表證或風寒化熱。如果舌淡胖嫩,而舌苔黃滑潤,則多是陽虛水濕不化,而不是熱證。
灰苔:灰苔即淺黑色。常由白苔晦暗轉化而來,也可與黃苔同時并見。常見于里熱證,但也可見于寒濕證。苔灰而干,多屬熱熾傷津,可見于外感熱病,或陰虛火旺。苔灰而潤,見于痰飲內停,或為寒濕內阻者。
黑苔:黑苔多由焦黃苔或灰苔發展而來,一般來講,所主病證無論寒熱,多屬危重。苔色越黑,病情越重。如苔黑而燥裂,甚至有芒刺,為熱極津枯;舌中苔黑而燥,是腸燥屎結,或胃將敗壞之兆;舌根部出現黑苔,說明下焦熱甚;黑苔見于舌尖者,是心火太旺;苔黑而滑潤,舌質淡白,為陰寒內盛,水濕不化;如果苔黑而黏膩,為痰濕內阻。
以上這些,是關于舌診的基本知識,但在觀察舌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點。
伸舌姿勢:望舌時要求患者把舌伸出口外,充分暴露舌體。口要盡量張開,伸舌要自然放松,毫不用力,舌面應平展舒張,舌尖自然下垂。望舌順序:望舌應循一定順序進行,一般先看舌苔,后看舌質,按舌尖、舌邊、舌中、舌根的順序進行。光線:望舌應以充足而柔和的自然光線為好,面向光亮處,使光線直射口內,要避開有色門窗和周圍反光較強的有色物體,以免舌苔顏色產生假象。飲食:飲食對舌象影響也很大,常使舌苔發生變化。比如說剛吃完飯,由于咀嚼食物反復摩擦,可使厚苔轉薄;剛剛喝完水,可使舌面濕潤;過冷、過熱的飲食以及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常使舌色改變。此外,某些食物或藥物會使舌苔染色,出現假象,這在中醫學中稱為“染苔”。
知道了這些方法,你也可以為自己和家人朋友診斷病情了,再也不用求助于他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