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農歷節日:春節——華夏兒女普天同慶
1.大人戴上口罩,樓上樓下清掃灰塵——除陳布新
據《呂氏春秋》可靠記載,在堯舜時代我國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含義,其用意是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家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器具,拆洗被褥,灑掃庭院,撣拂塵垢,疏浚溝渠。隨處可見農家小院里,大人們戴上口罩或者嘴上蒙著圍巾拿著笤帚,或者清掃天花板,或者清掃墻壁,除陳布新。處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氛圍。
2.小孩子踩凳子貼春聯、貼福字和貼門神——祝愿美好未來
小孩子踩著凳子,手里拿著糨糊刷子和春聯往門上貼。貼上以后,往往還讓過路的大人看看是否端正,小孩看著貼好的對聯,想著馬上就要穿新衣、戴新帽,還要吃可口的餃子,甭提心里有多高興。
說起春聯,它的別名很多,有的地方叫門對、春貼,有的地方叫對聯、對子。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批、春條等。“門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批”貼于門楣的橫頭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在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大多貼在家具、影壁中。
春節人們在屋門、墻壁、門楣上貼“福”字,是我國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
春節前一天下午,人們將繪有門神的畫貼于門板上。這個習俗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先期是為了驅邪鎮鬼,近世多為增添喜慶歡樂。舊時,民間一般喜歡貼鐘馗打鬼的門神;有些地方喜歡張貼蓋有大印的鐘馗門神和秦叔寶、尉遲恭畫像,以祈求一年平安無事。
3.擺供桌祭神、祭祖、接財神和迎喜神——祈求一年喜事不斷
(1)祭神
春節祭神是一種遍及東西南北的習俗。浙江湖州在天剛亮的時候,擺下天圓地方糕、順風團、凈水以接天神。在四川成都,正月初一子時,迎接諸神下界。江蘇淮安一帶,迎接天地神是春節的第一件大事。在陜西洛川,人們“懸黃紙、掛燈籠于長竿,云接天神”。在吉林,初一早上,“男至院中,上置供物,焚香點燭,桌北堆谷草少許,上置紙箔及大饅頭二、餃子四,其側立木架,懸鞭其上;同時,燃草,焚紙箔,點(鞭)放炮,男子按輩各集桌北,南向跪拜,以表迎新送舊之意”。在甘肅靈臺一帶,初一雞鳴時,“主人肅衣冠,率弟子熏柏香、放花炮、燃燈球、擊鑼鼓,并雜陳肴饌、果酒于中庭,安設天地、神祇牌位,及于本宅灶君、土地各神位前,依次焚化表紙,謂之‘接神’”。在遼寧、黑龍江等地,“時方交子,俗謂新神下界,家家衣冠致敬,凡天地、灶神、祖先位前,各焚香燃燭,然后設香案于庭,陳祭品,焚紙馬,誦祝詞,鳴爆竹,曰‘接神’”。總的來說,全國各地祭神習俗大同小異,但是目的均相同,不外乎祈求神靈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萬事如意、大吉大利……
(2)祭祖、拜喜神
祭祖一般情況下在祭神后進行。福建廈門一帶常常中午祭神、晚上祭祖。祭祖時定要有一碗春飯。春飯以平常吃的飯為主,只是上面插一朵紅紙做的玫瑰花一樣的春花。在江蘇蘇州一帶,春節這天每家都要懸掛老祖宗的遺像,擺上香燭、茶果、粉丸、年糕等物,一家之主率領家人,每天依次瞻拜,直到元宵節的晚上結束。親戚朋友之間,也相互瞻拜尊親遺像,叫作“拜喜神”。在浙江紹興一帶,祭祖要到宗祠里去,若是沒有宗祠,就在祖先堂前叩謁,稱作“謁祖”。
(3)迎接財神
迎接財神這個習俗流行于北方地區,而且各地迎接財神的時間、儀式各有不同。黑龍江、吉林等省是在除夕子夜接財神。接財神前全家一起包餃子,一到子夜,主婦便下廚房煮餃子,此時屋門大開。男主人提燈走到戶外,按皇歷上說的財神所在方位去接財神,如果這一年財神位置在正東,出門便向東走,適可而止,放下燈籠,點燃香燭,跪拜,然后回家。在家中庭院中設立供桌,內,室內人齊聲問:“迎來財神了?”男主人要虔誠回答:“迎來了!迎來財神了!”家中最小的孩子事先要躺在疊得高高的被子上,聽到男主人問:“小日子起來了嗎?”孩子就坐起來高聲回答:“起來了,小日子起來了!”表示財神已經迎到家里來了。女主人把煮熟的餃子先撈出一碗來供獻財神,然后把其余的餃子擺放在飯桌上,全家人開始歡歡喜喜吃過年餃子。
春節主要民俗活動






(4)迎喜神
民間傳說春節天上必降“喜神”。誰家迎到喜神,誰家全年就會萬事如意。河南農村正月初一天未亮時就擺香案擺供品祭家神(祖宗),祭完三叩首。一家之主起身翻查歷書看新年“喜神”將降臨何方,于是打開大門,攜香表、鞭炮徑直朝那個方向迎去,途中不回頭,凡遇上男女老少或飛禽走獸,均須焚化香表,長鳴鞭炮,叩頭作揖,做完這一切轉身回家,表示已經成功地迎到了“喜神”,一年內將喜事不斷、心想事成。
4.吃水餃、吃湯圓和吃年糕——寄予新年團圓發財
(1)吃水餃
北方過年多數地區吃豬肉大蔥水餃。水餃又叫扁食、水角兒、角子、餛飩、煮餑餑等。清代有史料記載:“每年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面做餃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錁藏之餑之中,以卜順利,家人食得者,則終歲大吉。”說出了初一食水餃的普遍和有關習俗。在遼寧,早晨煮水餃,合家而食,稱為“元寶湯”,黑龍江則多稱為“揣元寶”。在河北、河南等地,初一早晨的飯一定是水餃,而且盛水餃時要先給家中長輩盛。另外,包水餃時,常在水餃里面放一枚硬幣,預測吉祥,吃中者為全家當年最有福之人。
(2)吃湯圓、元宵
湯圓和元宵外形相似,但制作工藝不同,湯圓是包出來的,元宵是搖出來的。浙江紹興初一早餐,是除夕夜供奉神祇和祖先的湯團,含有“團團圓圓”的意思。江蘇淮安這天早晨吃的歡喜團子,就是湯團。在河南開封一帶,春節這天五更時候既吃餃子又吃元宵。
(3)吃年糕
春節家家吃年糕,主要是因為年糕諧音“年高”,再加上美味可口,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征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山西、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一帶喜歡使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京人采用江米或黃米制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南方的年糕甜咸兼具,例如江蘇蘇州和浙江寧波的年糕,使用粳米制作,味道清淡。年糕除了蒸、炸制作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多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原料制作,并且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5.守歲、給壓歲錢、燃放爆竹——迎新賀歲
(1)守歲
除夕守歲,有的地方(豫西)叫“熬年”,也是最重要的春節活動之一,守歲含有兩層意思: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叫“饋歲”;酒食相邀,叫“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叫“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叫“守歲”。這種習俗后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階馥舒梅素,盤花卷燭紅。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全國多數地方守歲,女的包餃子、洗菜、準備大年初一的飯菜,或者準備全家的新衣服,男的打撲克牌、麻將,或者喝酒娛樂至天亮,或者一家人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節目。
(2)給壓歲錢
壓歲錢是春節前晚輩及小孩子夢寐以求的大事。壓歲錢也叫“壓歲錢”“壓祟錢”“壓勝錢”“壓腰錢”。除夕吃完年夜飯,由尊長或一家之主向晚輩分贈錢幣,并用紅線穿編銅錢成串,掛在小兒胸前,說是能夠壓邪驅鬼。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中說:“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于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之壓歲錢。”這個習俗自漢魏六朝開始流行。《宣和博古圖錄》中記載:“錢形長而方,上面龍馬并著,俗謂佩此能驅邪鎮魅。”因為“歲”與“祟”諧音,“壓歲”即“壓祟”,所以稱為“壓歲錢”。因為是守歲夜給錢,所以又稱“守歲錢”。山東部分地區,還有農家用芝麻殼替代銅錢,按小兒歲數串起來系到衣帶上,取“芝麻開花節節高”的吉祥意思,預示小兒長命富貴。如今民間仍然流行此俗,不過取而代之的是紙幣,改用紅紙包錢,已經逐漸失去了鎮邪的原意,有點走調變味之嫌,在小孩心目中成了長輩春節發錢的規矩。
(3)燃放爆竹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宋朝政治家王安石的這首詩也提到了春節燃放爆竹,可見春節燃放爆竹習俗由來已久遠了。
在春節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亦稱“炮仗”“鞭炮”“炮”等。在翁源,開門一定要在吉時良辰,并有開大門、開小門之別。大門是“出野外的門”,小門是屋內的房門。開門有先后順序,一般先開大門再開小門,也有先開小門再開大門的。開大門,多用大花炮,開小門多用滿地紅和電光炮。在江蘇蘇州,新年開大門時放爆竹三聲,取“高升三級”的寓意。在無錫,人們迷信開門炮早放會早發。在湖南湘潭,把放鞭炮開門叫作“開財門”。在四川名山,開門時放十二響爆竹,希望全年十二個月都吉祥平安。在福建閩西客家,開門放爆竹是一年當中的頭等大事,極受重視,大多由一家之主或年紀大的長輩來做,一般不讓小孩和年輕人插手。
6.拜年、逛廟會、舞龍、舞獅、踩高蹺——歡慶豐年、祈求吉祥
(1)拜年
大年初一清早,大人小孩穿著節日的盛裝,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一般從家里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后,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家中拜完年后,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相互道“恭喜發財”“新年快樂”“四季平安”等吉言。
在中原河南開封,人們出去拜年的第一家盡量是興旺之家,即父母俱在、兄弟無故、求財得財、求利得利的人家。同樣的,親友也都希望第一個來拜年的客人來自興旺之家。
廣州人拜年習慣是在家吃過早餐后,再到親戚朋友家拜年。見到客人彼此行禮后,主人一般會拿出一個八果盒,中間是紅瓜子,周圍有蓮子、馬蹄、椰絲、蓮藕等食品。主人請吃時,要說“拗金”,再請吃時要說“拗銀”。如果是沒有結婚的少年或小孩拜年,受拜者一定要說這句話。女人拜年時,都預備一個漆籃,里面盛滿瓜子、紅橘子等食物,贈送給受拜者,而受拜者要回贈大致相同的東西。在潮州,春節去親戚家拜年時一定要帶上柑包,以表示送上吉利,受拜者要還以柑包,互致好意。
在東莞,同事朋友路上相遇,互道“恭喜”,客人來了,要用攢盒請他,叫作“食大橘”。若有小孩來拜年,要拿包有錢幣的紅紙包送給他們。在廣西平樂,平時招待客人,一般只以煙茶相待,而春節待客則要加上檳榔,如果有小孩子一起到來,還要給孩子柑果、米餅、荸薺之類的小食品。
上海人拜年,相互祝賀后,主人一般以茶果招待客人,并敬上兩只用糖水煮的“水泡蛋”。
春節拜年活動始于宋代,周密的《癸辛雜識》中有詳細的記載。有些相交不深者同樣要互祝新年,有時本人不上門。大戶人家派仆人持紅單名帖(相當于現代的名片)到別人府上投拜,答拜者也這樣做,叫作“飛帖”。也有些人家在門口設“門簿”,就像現代的簽到簿一樣,到了簽上名字,表示已經拜過年了。這種拜年活動從初一起可以一直拜到初十。
(2)逛廟會
一提起逛廟會,就會想起北京春節的廟會,廠甸廟會、白云觀廟會、蓮花池廟會,人們蜂擁而至,處處交通堵塞,鬧市區實行交通管制。廟會又叫“妙會”“廟市”或“節場”。早期廟會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廟會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逐漸融入集市交易活動。隨著人們的需要,又在廟會上增加豐富多彩的活動。于是過年逛廟會就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娛樂活動。部分地區,每年的廟會宗教色彩越來越淡化,只有娛樂性的仿祭祀活動表演,更多的是“有會無廟”,公園、體育場、商場等都成了廟會的舉辦場所。廟會也就漸漸地演化成為集娛樂和短期的集市交易為一體的民間活動。
(3)舞龍
舞龍活動最初主要用于春節祀神、娛神,后來發展成為民間文藝活動。舞龍又稱“龍舞”“龍燈舞”“舞龍燈”等。龍是傳說中的神奇動物,能在天上呼風喚雨,也能為人間隆福消災。早在漢代就有舞龍祈雨的活動。當時四季祈雨,春舞青龍,夏舞赤龍或黃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例如春早舞的大蒼龍,長一丈八尺,放在中央,再做七條小龍,各長四尺,放在東面。龍首向東,龍與龍之間相距八尺。舞龍者是孩童的,先要吃三天齋,然后穿青衣舞龍。也有將舞龍用于娛樂的。《漢書·西域傳》說:“武帝……作漫衍魚龍之戲。”這是一種由人用道具扮演巨龍和巨魚的樂舞。漢代石刻中也有舞龍形象。宋代,人們創造了觀賞性的草龍。明清各代,舞龍在各地十分盛行,清代范祖述《杭俗遺風》記載:杭州吳山,“山右有龍神廟,俗稱‘龍王堂’,燈節城廂內外所行龍燈于十二日到廟點睛參謁掛紅,名曰龍燈開光。”其形狀和表演形式,則因地而異,各具特色。大都由人手持起舞;也有少數是專供觀賞的,如“燈板龍”“首飾龍”。有些龍燈腹內可以燃燭,因此有日龍、夜龍之分。舞龍時,鑼鼓喧天,爆竹齊鳴,場面十分熱烈。每一個動作都有名號,諸如:“二龍戲珠”“二龍出水”“黃龍過江”“白龍出洞”“穿越龍橋”“打草驚蛇”“銀龍翻江”“金龍倒海”“海底撈月”。如果兩隊舞龍相遇,一定大擺龍門陣,爭奪高下。有的地方,敗北者一方要為勝者一方奏鑼鼓、放鞭炮。云南、貴州的苗族,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舞龍,同時家家戶戶堂屋神桌上擺糯米糍粑和酒肉,點燃香紙蠟燭,敬奉“金角老龍”,含有歡慶豐年、祈求吉祥的意思。舞龍活動期間,小孩、大人忙得不亦樂乎,小孩架在大人的脖子上觀舞龍,老人拄著拐杖踮起腳尖找龍,姑娘們呼朋引伴擠看熱鬧。
(4)舞獅
舞獅子活動在河南豫西一帶稱作耍獅子。耍獅子活動比較經典的動作有:獅子蹦上高桌、獅子過獨木橋、獅子翻跟頭。廣東海豐盛行春節“聽鼓手、看舞獅、聽唱曲”。舞獅主要有麒麟、獅、客仔獅、外江獅四種,唱曲主要有西秦曲、白字曲、潮州曲等多種。鼓手就是嗩吶,也叫大笛或吹班。每班由二人吹大笛,一人打銅鈸,一人打小鼓。一般從除夕下午就開始到商鋪里去吹打,一直到初三、初四才停止。初一、初二最熱鬧。舞獅子的隊伍挨家挨戶舞弄,到了人家門前,說聲“恭喜”之后就開始吹奏起來,直到主人掏出紅包,帶隊的拿到紅包才離去,緊接著到下一家去舞獅。
(5)踩高蹺
踩高蹺娛樂活動歷史悠久,《列子·說符篇》里記載:“宋有蘭子者……以雙枝長倍其身,屬其脛,并驅并馳。”漢魏六朝百戲中稱“蹺技”,郭璞《山海經》注稱為“喬人”。宋代叫“踏橋”。清代以來稱為“高蹺”。踩高蹺亦稱“踏高蹺”“扎高腳”。表演者雙腳綁扎木制1~3尺高的蹺棍,扮演成各種滑稽人物表演古怪動作。踩高蹺,北京稱作高蹺或高蹺會,陜西、甘肅、河南等黃河流域稱作“扎高腳”。踩高蹺有文蹺、武蹺兩種活動之分。文蹺以邊走邊唱為主,夾雜有簡單的舞扭動作,武蹺則表演倒立、跳高桌、疊羅漢、劈叉等高難度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