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四節氣知識
- 白虹
- 4107字
- 2019-11-01 20:04:02
立春民俗:歡慶春回大地,祈求一年吉利
1.鞭打春牛:打去牛的惰性,宣告春耕大忙開始
打春儀式,鞭打春牛。通常在立春時刻或立春日早晨舉行,打春儀式最高由皇帝親自主持,太監執行。地方上也主持打春儀式,但是各地稍有不同。
相傳古代東夷族首領少暤氏率領民眾遷居黃河下游,讓百姓由游牧民改為農民,從事農業生產,并派他的兒子句芒經營這番事業。句芒在寒冬即將逝去前,采河邊葭草燒成灰燼,放在竹管內,然后守候在竹管旁,到了冬盡春來的那一瞬間,陽氣上升,竹節內的草灰便浮揚起來,標志著春天來臨了。于是句芒下令大家一起翻土犁田,準備播種。可是幫人耕田的耕牛卻仍沉浸在“冬眠”的甜睡中,整日吃吃喝喝、優哉游哉,懶得爬起來耕地。隨從便建議用鞭子抽打耕牛,句芒不同意,說耕牛是我們的幫手,不許虐待它們,嚇唬嚇唬就行了。于是他讓隨從用泥土捏制成牛的形狀,并且故意制造很大的聲勢,然后揮舞鞭子對之抽打,意在殺雞給猴看,鞭響聲驚醒了耕牛,一看伏在地上睡覺的同類正在挨抽,嚇得都站起身來,乖乖地聽人指揮,下地耕田去了。由于及時春耕勞作,當年獲得了較好收成,原先以畜牧為生的人們紛紛改弦更張從事農業生產了。隨后,句芒被尊為專行督作農耕的神祇,鞭打春牛逐漸成為人們及時春耕大忙的儀式。
隨著農業經濟的普遍推廣,鞭打春牛活動正式列為國家典禮。每逢立春前三日,天子就開始吃素沐浴,到了立春那天,親率公卿百官去東郊迎春,而判斷立春節氣來到的方式,基本沿襲句芒的辦法。此外,又預先塑制好和真牛一般大小的春牛送到東郊,等到確認已迎來春天后,便用鞭子抽打春牛,表示督牛春耕。到了唐宋時代,這套禮儀演練成舉國上下同時進行的活動:每年夏季,即由官方預測來年立春的準確時間,并根據年月干支,決定取哪一方向的水土做成一條春牛和一尊句芒神像。此后,各級地方官方都據此規定和樣式,也照樣塑制好一套。到了立春那天,皇帝率領百官在京都先農壇前迎春鞭牛,各級地方官員帶領百姓在城郊迎春拜牛。如果立春是在農歷臘月十五之前,句芒就擺放在春牛的前面,表示農事早;如果立春正值歲末年初之際,就讓句芒和春牛并列,表示農事平;如果立春在正月十五以后,句芒就被擺放在春牛身后,表示農事晚。人們根據句芒神的塑像和春牛擺放位置來安排立春農事活動的早晚。
鞭打春牛的場面極熱鬧,依照慣例是首席執行官用裝飾華陽的“春鞭”先抽第一鞭,然后依官位大小,依次鞭打。最終是將一頭春牛打得稀巴爛后,圍觀者一擁而上,爭搶碎土,據說扔進自己家田里,就能豐收吉兆。此外,亦有紙扎春牛的,并預先在“牛肚子”里裝滿五谷,等到“牛”被鞭打破后,五谷流出,亦是豐收的象征。清朝后期,封建政府已不再把農事放在重要位次,迎春鞭牛漸漸由官辦變為民間舉辦的迎春活動。農民自己組織鞭打春牛活動,更加熱鬧了,增添了抬著句芒神和春牛游行、唱迎春歌等許多內容。春牛享受披紅掛彩、招搖過市的待遇,雖然最終不免被打得稀爛,但是內容過程更加豐富了。直到現在,部分地區還保留著鞭打春牛的風俗。
例如,在遼寧義縣,立春之日,人們鞭牛“打春”。打春牛時,拿著紙鞭鞭牛三下,打第一鞭時唱“一鞭風調雨順”,打第二鞭時唱“二鞭國泰民安”,打第三鞭時唱“天子萬年春”。一來打去牛的惰性,二來告訴大家春耕開始了。
2.擲米打春官,中了一年吉利
迎春打春官活動流行于浙江一帶。每年由當地管農事的胥吏,有時是乞丐扮演春官,頭戴無翅烏紗帽,身穿朝服,腳蹬朝靴,坐在四周圍上紅布的明轎中巡游街市,表演幽默風趣的動作。也有拿著“春鞭”邊走邊表演趕牛的。人們前呼后擁紛紛向春官擲米,誰擲中了便一年吉利。
3.咬春:咬食生蘿卜、吃春餅解除瘟疫
咬春又叫“食春菜”,盛行于北京和河北等地,每年立春之日,無論貴賤,家家咬食生蘿卜、吃春餅解除瘟疫,取迎新之意,民間認為吃生蘿卜免疥疾和解除春天困乏。吃春餅,春餅以麥面制作,以小面團搟成薄餅,烙制而成。春餅原料很多,要順利地吃入口中不散,功夫全在春餅的卷法上。卷春餅時,將羊角蔥、甜面醬、切好的清醬肉、攤雞蛋、炒菠菜、韭菜、黃花粉絲、豆芽菜等依次放在春餅上碼齊,把筷子放在春餅上,將春餅的一邊順著筷子卷起來,下端往上包好,用手捏住,再卷起另一邊,卷好了放在盤子上,再將筷子一根一根地抽出來即可。
4.煨春:燒食春茶升官富貴
煨春是在每年的立春之日,人們燒食春茶的習慣。煨春民俗流行于浙江溫州一帶。最早時的做法是:將朱欒(柚的一種)碎切,再搭配白豆或黑豆,放在茶中食飲,隨后改用紅豆(方言,“豆”與“大”同音)、紅棗、柑橘(“柑”與“官”“橘”與“吉”同音)、桂花(“桂”與“貴”同音)、紅糖合煮,煨得爛熟,稱作“春茶”。飲前先敬家中祖先,然后與家人分食。民間相信吃了春茶,可以明目益智,并取其升官、吉祥、富貴之意。
5.小孩帽上、胸前或袖上戴春雞、佩燕子預示新春吉祥
戴春雞是立春之日古老的風俗。每年立春日,人們用布制作小公雞,縫在小孩帽子的頂端,表示祝愿“春吉(雞)”,預示新春吉祥。未種牛痘的孩子,春雞嘴里還要銜一串黃豆,以雞吃豆來寓意孩子不生天花、麻疹等疾病。還有用線穿豆掛于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認為這樣做,可以使幼兒免患麻疹。前者稱為“禳兒疹”,后者稱為“散疹”。在河南項城,人們剪彩做春雞,大多戴在小孩的頭上或袖上。在山西靈石,立春日用絹做成小孩形狀,俗名春娃,戴在兒童身上。
佩燕子是陜西一帶人民的風俗。每年立春日,人們喜歡在胸前佩戴用彩綢縫制的“燕子”,這種風俗源自唐代,現在仍然在農村中流行。因為燕子是報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所以許多人家,都在自己廳房正中或房檐下,修建燕子窩,只要你能在房檐的墻壁上,搭上一小頁墊板,上寫“春燕來朝”四字,燕子就可自己建筑起窩來。燕子是候鳥,春天飛到北方,秋天飛到南方。“不吃你家谷子,不吃你家糜子,只在你家抱一窩兒子。”所以向陽人家都喜歡在自己院落房舍里,讓燕子繁殖生息。每年立春這天,人們都喜歡佩戴“燕子”,特別是小孩,父母早就給他(她)們準備好了,他們戴在胸前,手舞足蹈、到處炫耀。
6.送窮節:祭送窮鬼(窮神)
送窮節是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傳說窮神是上古高陽氏的兒子廋約,他平時愛好穿破舊的衣服,吃糜粥。別人送給他新衣服穿,他就撕破,用火燒成洞,再穿在身上,宮里的人稱他為“窮子”。正月末,窮子死于巷中,所以人們在這天做糜粥、丟破衣,在街巷中祭祀,名為“送窮鬼”。到了宋朝,送窮風俗依然流行,但送窮的時間提前了,定在正月初六日。《歲時雜記》書中記載在人日前一日,人們將垃圾掃攏,上面蓋上七枚煎餅,在人們還未出門時將它拋棄在人們來往頻繁的道路上,表示已經送走窮鬼了。
送窮節,在山西大部分地區的人家講究“喜入厭出”。這一天,要打掃院落,忌諱到別人家借取東西。壽陽等縣講究早晨從外面擔水,稱為填窮。這一天的飲食多為吃面條。晉南地區講究用刀切面,煮而食之,名為:“切五鬼”。婦女這一天忌諱做針線活,擔心刺了五鬼的眼睛。
7.人類的生日(正月初七):女媧第七天造出了人
大年初七是中國傳統習俗中的“人日”,是人人的生日。傳說女媧造人時,前六天造出了雞、狗、羊、豬、牛和馬,第七天造出了人,因此,漢民族認為正月初七是“人類的生日”。正月初七日的“人日”,俗稱“人齊日”,即“七”的諧音。這一天是一個忌諱出門遠行的日子,全家人盡可能團團圓圓,外出的人也要盡量趕回來住。如遇要緊事,也得早晨出門,晚上趕回。等全家人齊全,一個也不缺,才算過好“人日”節。陜西關中地區,初七的早上,家家戶戶要吃一頓長壽面,讓人們長壽,讓老年人“福壽長存”;讓小孩子長了再長,“長命百歲”。陜北一帶還有“用糠著地上,以艾炷炙之,名曰救人疾”,俗為“疾七”的習俗。“疾七”取“疾棄”“疾去”之諧音,隱含祛兇求吉之意。
立春時節主要民俗活動




在古代,“人日”還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從晉朝開始有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貼于屏風或窗戶、戴在頭發上的習俗,因此,“人日”也稱“人勝節”。
南方一些地區還保有人日“撈魚生”的習俗,大家都希望在“人日”這一天,越撈越高,步步高升。撈魚生時,往往多人圍一圓桌,把魚肉、配料與醬料倒在大盤里,大家站起身,揮動筷子,將魚料撈動,口中還要不斷大聲地喊道:“撈啊!撈啊!發啊!發啊!”,并且要越撈越高,寓意步步高升,年年有余。
8.老鼠嫁女的傳說
老鼠嫁女,亦稱鼠娶親、鼠納婦、老鼠娶親等,是傳統民俗文化中影響較大的題目之一,是在正月舉行的祀鼠活動,其情節“版本”不一。具體日期因地而異,有的地方在正月初七,有的地方在正月初十,也有的地方在正月十四的夜半,有的地方在正月二十五。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一對年邁的老鼠夫婦住在陰濕寒冷的黑洞里,眼看著自己如花似玉的女兒一天天長大。夫妻倆許諾,要為閨女找一個最好的婆家,要讓閨女擺脫這種不見天日的生活。于是,老鼠夫婦出門尋親。剛一出門,看見天空中雄赳赳的太陽。他們琢磨著,太陽是世間最強大的,任何黑暗鬼魅,都懼怕太陽的光芒。女兒嫁給太陽,不就是嫁給了光明嗎?太陽聽了老鼠夫婦的請求,皺著眉頭說:“可敬的老人們,我不是你們想象的那樣強壯,黑云可以遮住我的光芒。”老鼠夫婦啞口無言。于是,來到黑云那里,向黑云求親。黑云苦笑著回答:“盡管我有遮擋光芒的力量,但是只需要一絲微風,就可以讓我‘云消霧散’。”老鼠夫婦尋思著,找到了克制黑云的風。風笑道:“我可以吹散黑云,但是只要一堵墻就可以把我制服!”老鼠夫婦又找到墻,墻看到他們,露出恐懼的神色:“在這個世界上,我最怕你們老鼠,任憑再堅固的墻也抵擋不住老鼠打洞,最終崩塌。”老鼠夫婦面面相覷,看來還是咱們老鼠最有力量。兩個老人商量著,我們老鼠又怕誰呢?對了!自古以來老鼠怕貓!于是,老鼠夫婦找到了花貓,堅持要將女兒嫁給花貓。花貓哈哈大笑,滿口答應了下來。在迎娶的那天,老鼠們用最隆重的儀式嫁出最美麗的女兒。意想不到的悲劇發生了,花貓從背后竄出,一口吃掉了自己的漂亮新娘。
在北方部分地區,老鼠嫁女的這天晚上,人們早早休息。家家戶戶不點燈、不出聲的意思是為老鼠嫁女提供方便,生怕驚擾了它們嫁女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