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擴張的快捷方式——兼并
企業兼并在當今已經屢見不鮮。當優勢企業兼并了劣勢企業,后者的資源便可以向前者集中,這樣一來就會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優化產業結構,進而顯著提高企業規模、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
對于一個國家而言,企業兼并有利于其調整產業結構,在宏觀上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對兼并的研究,一直是經濟學家的重點課題。不過,在此需要指出,人們提起兼并的時候,往往會把這樣幾個詞混淆:“兼并”“合并”與“收購”。
它們的共同點在于:這三種行為都是企業產權的有償轉讓,即都是企業的買賣,都是企業為了謀求發展而采取的外部擴張措施。但具體來說,合并是指兩家以上的公司歸并為一個公司。兼并是指把其他企業并入本企業里,被兼并的企業將失去法人資格或改變法人實體。收購在操作程序上與合并相比要相對簡單,只要收購到目標公司一定比例的股權,進行董事會、監事會改組就可以達到目的。因此,一般情況下,可以這樣認為:收購是兼并中的一種形式,即控股式兼并,而兼并又包含在廣義的合并概念中,它是合并中的一種形式,即吸收合并。
企業兼并的主要形式有:
購買兼并,即兼并方通過對被兼并方所有債權債務的清理和清產核資,協商作價,支付產權轉讓費,取得被兼并方的產權。
接收兼并,這種兼并方式是以兼并方承擔被兼并方的所有債權、債務、人員安排以及退休人員的工資等為代價,全面接收被兼并企業,取得對被兼并方資產的產權。
控股兼并,即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企業在共同的生產經營過程中,某一企業以其在股份比例上的優勢,吸收其他企業的股份份額形成事實上的控制關系,從而達到兼并的目的。
行政合并,即通過國家行政干預將經營不善、虧損嚴重的企業,劃歸為本系統內或行政地域管轄內最有經營優勢的企業,不過這種兼并形式不具備嚴格法律意義上的企業兼并。
企業兼并,是企業經營管理體制改革的重大進展,對促進企業加強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有效配置社會資源具有重要意義。當今世界上,任何一個發達國家在其經濟發展過程中,都經歷過多次企業兼并的浪潮。以美國為例,在歷史上就曾發生過5次大規模企業兼并。其中發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第一次兼并浪潮便充分發揮了優化資源配置的巨大威力,不僅使得企業走上了騰飛之路,更是基本塑造了美國現代工業的結構雛形。
兼并是企業擴張的快捷方式。
由于兼并涉及兩家以上企業的合組,其操作將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成功的企業兼并要符合這樣幾個基本原則:“合法”“合理”“可操作性強”“產業導向正確”以及“產品具有競爭能力”。同時,企業兼并還要處理好“溝通”環節,包括企業之間技術的溝通,以及人與人的交流。只有這樣,才能使企業兼并發揮它的優勢,否則將會適得其反,在未能達到兼并目的的同時反受其害。有統計表明,全球一半以上的企業兼并行為都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從表面上看,企業規模是增大了,但卻沒有創造出更大經濟效益,更有甚者,因為兼并使得企業失去了市場競爭力。
產業經營是做“加法”,企業兼并是做“乘法”。很多企業家看到了“乘法”的高速成長,卻忽視了其隱藏的巨大風險,現實中有太多在產業界長袖善舞的企業家最后在資本運營中折戟沉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