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讀點心理學
- 宿文淵
- 1836字
- 2020-06-28 18:29:00
音樂為何成為人類通用的語言
人們常說“音樂是人類的通用語言”。沒錯,即使不用睜大眼睛去看,只要我們用心聆聽,就可以理解樂聲傳達給我們的訊息。而實現這一切,還要歸功于我們的聽覺。
聽覺是人類感知世界的一個重要途徑,是人們接受外界刺激的第二個最主要通道。人類生活在充滿聲音的物質世界里,我們幾乎每時每刻都在接受外界聲音刺激。聽覺使我們能夠享受到美妙的音樂和小鳥的歌唱,它使我們能與家人和朋友們交談。電話鈴聲、敲門聲和汽車的喇叭聲能對我們進行提醒告誡,火車輪子的吱吱聲和心臟的雜音能使我們作出質量的評價和臨床診斷。所以,通過聽覺人們可獲得聲音所傳遞的各式各樣的信息,得以溝通往來、欣賞音樂、傳授知識、交流思想。聽覺影響到人們實際生活的許多方面,也是認識外界的重要信息源。
和視覺一樣,聽覺也需要聽覺刺激。它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例如,悠揚的琴聲是由琴弦的振動產生的,婉轉的鳥鳴是由鳥兒聲帶的振動產生的。物體振動時對周圍的空氣產生壓力,使空氣分子做疏密相間的運動,就形成了聲波。聲波再通過空氣傳遞到人耳,使在耳中產生了聽覺。
如同眼睛那樣,耳的結構也十分精妙。它由外耳、中耳和內耳構成,內耳具有能夠將外部環境的聲音刺激轉變為神經沖動的聽覺感受器(聲波刺激的換能器),聽覺信息由聽神經傳入中樞神經系統,經過復雜的聽覺傳導通路,最終到達大腦皮質的聽覺區,該區域位于大腦顳葉的顳上回。
一個聲音傳來,我們一般能聽出聲音來自哪里,這種現象就是聽覺的空間定位,聽覺對我們進行空間定位是很重要的。盲人判斷事物,主要靠聽覺,但就聽覺而言,單靠一只耳朵進行空間定位時,不能十分有效地判斷聲源的方位,但卻可以有效地判斷聲源的遠近。
我們要準確地判斷聲源的方位,必須用兩只耳朵協同作用。由于我們的雙耳位于頭部左右不同的位置上,因而當聲音從左右不同的方向傳過來,到達我們雙耳時就會有一個先后的時間差,這一短暫的時間差就成為我們對聲源左或右定位的重要線索;而當聲波同時到達我們雙耳時,我們就會對聲源進行定位。
另外,聲音到達我們雙耳時不僅有先后的時間差,而且還會有強弱的不同,這也是我們對聲源進行空間定位的重要線索。比如,當聲音來自左方時,由于頭部的阻擋,左耳接受到的聲波要比右耳接受到的聲波強一些,由此對聲源進行有效的定位。
很多人好奇,為什么世界上的聲音千差萬別呢?其實,這是由音調決定的。音調主要是由聲波頻率決定的聽覺特性。聲波的頻率不同,人耳聽到的音調高低也不同。音樂的音調一般在50Hz~5000Hz之間,言語的音調一般在300Hz~5000Hz之間,人的聽覺頻率范圍為16Hz~20000Hz。其中1000Hz~4000Hz是人耳最敏感的區域。
轟隆的飛機、呼嘯而過的火車、刺耳的電鋸聲,人耳在聽到這些聲音的時候,會感覺非常難受,這其實和聲音的音響有關。音響是由聲音強度決定的一種聽覺特性。強度大,聽起來響度就高,反之則響度低。測量音響的單位為貝爾或分貝爾。
在一間安靜的房間內,我們可以聽到鐘表的“滴答”聲、暖氣管中的水流聲、窗外的流水聲,但是如果室內人聲嘈雜,上面的那些聲音馬上就會聽不到了。這種現象被稱為聲音的掩蔽。下面這則故事中的小孩就充分利用了聲音掩蔽的現象。
一位富有的農夫在巡視谷倉時,不慎將一只名貴的手表遺失在谷倉里,他在偌大的谷倉內遍尋不到,便定下賞金,要農場上的小孩到谷倉幫忙,誰能找到手表,便給他50美元。
小孩們在重賞之下,馬上都賣力地四處翻找。只有一個貧窮的小孩,在眾人都忙著尋找手表的時候,坐在那里不為所動。谷倉內盡是成堆的谷粒,以及散置的大批稻草,要在這當中找尋小小的一只手表,實在是大海撈針。
小孩們忙到太陽下山仍無所獲,一個接著一個放棄了50美元的誘惑,一起回家吃飯去了。那個貧窮的小孩在眾人都離開之后,才開始努力尋找那只手表,原來他早就有了主意,手表在谷粒中肯定會發出聲音,那么多人一起尋找,吵吵嚷嚷,手表發出的聲音肯定聽不到,若天色晚了,沒人的時候,就一定可以聽到手表的“滴答”聲,這樣就能找到手表了。
谷倉中慢慢變得漆黑,小孩雖然害怕,但他仍然凝聲屏氣,默默尋找。突然
他發現在人聲靜下來之后,出現了一個奇特的聲音。那聲音“滴答、滴答”不停地響著,小孩立刻停下所有動作,谷倉內更安靜了,“滴答”聲也響得十分清晰。小孩循著聲音,終于在偌大漆黑的谷倉中找到了那只名貴的手表。
故事中的小孩子非常聰明,他巧妙地利用聽覺幫自己找到了手表。事實上,蕭瑟的風聲、潺潺的流水、悠悠的琴聲、啾啾的鳥鳴、優美的歌聲……如此一個優美動聽、充滿生機的世界,都是聽覺賜給我們的珍貴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