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
——直面困苦,自學成才
姓名:歐陽修
生卒年:1007—1072
籍貫:廬陵(今江西吉安)
歐陽修小時候家里很窮,連買紙和筆的錢都沒有。但歐陽修的母親知道,小孩子應當盡早啟蒙。開始的時候,母親只是教他念。她憑著自己的記憶,一句一句地把《三字經》《百家姓》《幼學瓊林》等背給兒子聽,然后讓他學著念、背誦,還時不時地給他解釋文中的含義。歐陽修聰明過人,聽一遍就能記住。沒過多長時間,他就能把這些蒙學教材背得滾瓜爛熟。
母親在欣喜之余,也發現了潛在的問題:兒子能把書倒背如流,卻不能寫出一個字。從文中摘出一句話,他不知道該怎么讀。這怎么辦呢?母親左思右想,也沒能想出什么好主意。日子一天天過去,秋天到了。清晨,地上鋪滿了一層薄薄的霜雪。母親心想,這不就是天然的紙嗎?她把歐陽修從屋里叫出來,先用手指在布滿霜雪的地上寫字,然后讓兒子學著寫。一會兒就寫了上百個字,這一塊地寫滿了,他們就挪一挪。歐陽修的手凍得像小紅蘿卜,但是他很高興,學習的樂趣讓他忘記了冷。
不久,冬天來了,天寒地凍,經常下起鵝毛大雪。別人都凍得不敢出屋,歐陽修母子卻披上破棉襖,來到雪地上學寫字。不一會兒,他倆的手都凍僵了,他們就用嘴里的熱氣哈著手繼續寫。歐陽修認為,天氣越冷,越能促使自己更快地學習,因為只有盡早完成學習任務,才能回屋。
冬去春來,地上的雪化完了,歐陽修不能在雪地上寫字了。但母親又發明了用蘆稈在沙地上寫字的辦法,教他識字。這個辦法不受季節的限制,而且寫在地上的字不用了,就用手在沙地上輕輕一抹,又可以重新寫其他的字。歐陽修年紀稍長,就開始刻苦自學,不久就成為一位知識豐富的少年。

《集古錄跋尾》又名《集古錄》,是歐陽修記錄碑帖、銘文的作品,議論考證,精準明確,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另外,此帖也是歐陽修書法中的代表作。歐陽修工書,宗歐、顏二家,結字有顏體之寬綽,筆勢有歐體之森嚴。蘇軾評其書曰:“筆勢險勁,字體新麗,自成一家。”《歐陽文忠公文集》中的《學書為樂》寫道:“蘇子美嘗言,明窗凈幾,筆硯紙墨,皆極精良,亦自是人生一樂。然能得此樂者甚稀,其不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余晚年知此趣,恨字體不工,不能到古人佳處,若以為樂,則自是有余。”
少年時代的歐陽修家里依然十分貧困。為了謀求生計和拜師求學,他經常四處奔波,有時很晚才能回家。12歲那年,歐陽修身背書囊,匆匆來到襄陽城城門前,見城門剛剛關上。他一抬頭,望見城頭是一位慈祥的老兵在值夜,便拱手深施一禮,說:“學生拜師求學歸來已晚,煩請老伯打開城門,放學生進城好嗎?”按照慣例,老兵本不該私自打開城門。但他聽出對方是一位很懂禮貌又有點口才的小學生,頓起憐憫之心,便朝下面說道:“你既自稱書生,我出一聯,你若對得出,就放你進城;對不出,就只能明晨再進。”老兵念出上聯:“開關早,關關遲,放過客過關。”歐陽修略加思索,開口說道:“出對易,對對難,請先生先對。”老兵大聲說道:“我是要你對的!你怎么……”歐陽修笑著打斷他的話:“學生已經對過了。”老兵這才恍然大悟,慌忙下城樓開了城門。從此,歐陽修對對聯進城門的故事,便在城里城外傳為佳話。
功夫不負有心人,歐陽修由于刻苦自學,而且學習得法,23歲就考中了進士,從此步入仕途。但他一點傲氣也沒有,還是虛心地向周圍的人請教問題。一次,歐陽修得到友人贈送的一幅不知名的古畫,畫的是一叢牡丹花,花下面臥著一只貓,正懶洋洋地在那兒睡覺。這幅畫的整體布局非常得體,畫中的牡丹花和貓也栩栩如生,簡直美不勝收。歐陽修非常喜歡,就是不知道畫中的寓意,又不好意思當著朋友的面問。
這一天,歐陽修的朋友吳育來訪。二人聊了一會兒,歐陽修就拿出這幅畫向吳育請教。吳育仔細端詳、揣摩了半個時辰,說:“這不正是正午的牡丹花嗎?”歐陽修十分驚訝,連忙追問:“你怎么知道?”吳育指著畫說道:“你看,牡丹的花瓣披散開來,花的色彩繪得干燥而不鮮艷。這是烈日當空直射造成的。如果是清晨的牡丹,花瓣必然帶著露珠,收斂在一起,會顯得分外鮮艷。此外,花下的懶貓的瞳孔呈現為一條線,這是正午的貓眼呀!貓的瞳孔只有在晚間和清晨是圓的,正午時就會窄長得跟一條線一樣。”歐陽修聽了吳育的分析之后,感到合情合理,當即表示十分敬佩。
歐陽修憑著這種勤學好問的精神,不斷充實自己,終于成為一代偉大的文學家。
成才啟示
直面艱難困苦,笑對人生。
善于在生活的一點一滴中學習。
實事求是,絕不欺世盜名。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他歷任館閣校勘、天章閣待制兼侍講、同知禮院、御史中丞、翰林院學士兼侍讀等職。1070年,他因與王安石政見相左,辭去樞密副使的職務,出知永興軍(今陜西西安市)。1071年,司馬光退居洛陽,主持編纂《資治通鑒》,歷時15年。宋哲宗即位后司馬光出任宰相,廢除了王安石的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