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昇
——做生活的有心人
姓名:畢昇
生卒年:?—1051
籍貫:蘄州蘄水(今湖北英山)
畢昇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印刷工人,而且在印刷作坊一干就是20年。他每天的工作不是刻版、排版,就是一頁一頁地印刷書稿。他吃苦耐勞,不怕臟,不怕累,但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辛辛苦苦刻出的版面用一次就丟棄,覺得太可惜了。他總是思考這么一個問題:怎樣才能重復使用這些版塊呢?要是那樣效率該有多高啊!
可當畢昇與伙計們談起這事時,別人總打趣他:“畢兄,你就省點腦子吧。這雕版印刷是老祖宗傳下來的,都印了幾百年,從來也沒有人改進它。師傅也沒說要改進,你操哪門子心?”
畢昇不同意伙計們的看法。他認為,雕版印刷也是人發明的,既然是人發明的就應該能夠改進。經過總結歷代雕版印刷的豐富實踐經驗,結合自己試驗的結果,他終于在宋仁宗慶歷年間制成了膠泥活字,并且進行了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次重大革命。
他的活字印刷試制成功后,同作坊的伙計們都來問詢。畢昇也不保守自己的技術,當眾給他們演示。他一邊演示,一邊講解,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發明介紹給伙計們。看著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技術使印刷效率比以前提高了幾十倍,伙計們禁不住嘖嘖贊嘆。一位小伙計說:“《大藏經》有5000卷之多,需要雕刻13萬塊木版,放在一起整間屋子都裝不下,這得花多少年的心血呀!如果用畢兄的辦法,幾個月就能完成。畢兄,你是怎么想出這么巧妙的辦法的?”
畢昇的回答出人意料:“是我的兩個兒子教我的!”大家一下子愣住了:“你兒子,那怎么可能呢?他們還是只會玩泥巴、‘過家家’的孩子呀!”畢昇認真地說:“你說的沒錯!就靠這玩泥巴、‘過家家’。”他接著說:“去年清明前,我帶著妻兒回老家祭祖。有一天,倆兒子玩‘過家家’,用泥做成了鍋、桌、碗、盆、瓢、椅等,隨心所欲地擺弄。我見他們的這些家什做得挺好,忽然想到,如果用泥巴刻成單字泥塊,然后將其燒干,再順次排列在一起,不就可以排成文章了嗎。你看,這不是兒子教我的?”
師兄弟們聽了,哈哈大笑。“但是‘過家家’誰家孩子都玩過,大家都看過,為什么偏偏只有你發明了活字印刷呢?”一位小伙計問道。這時,師傅走過來說:“這是因為你們當中屬畢昇最用心。他一直在琢磨提高印刷效率的新方法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師兄弟們茅塞頓開。
其實,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并沒有那么簡單。他從兒子那里得到啟發后,開始用泥捏成小的方塊。這倒是很容易,但如何在上面刻字呢?最初,畢昇在剛捏好后刻字,可是泥太軟,字刻上去深淺不一,筆畫粗細不勻,根本不能用。于是,他先把捏好的泥塊拿出去曬干,然后再刻字。這次,字倒是能刻得很工整、得體,但是不能刻得太深,否則泥塊極容易碎掉。剛捏好時不能刻,曬干了又刻不深,到底怎么樣才行呢?
畢昇蹲在那里苦苦思索。妻子走過來,見到他那副樣子覺得好笑,說:“你真是童心未泯呀,又玩起這些東西,整個人弄得灰頭土臉的。”畢昇毫不在乎,他正在想如何才能克服剛才的問題。不經意間,他看見旁邊兒子們已經捏好的小泥人衣服上的褶皺是那么流暢優美,就問:“你們怎么把這些褶皺刻上去的,刻得這么深,泥人又不碎?”孩子們回答:“這還不簡單,你等到小泥人半濕不干的時候刻,怎么刻都行。”
聽了孩子們的話,畢昇眼前一亮。他趕緊照著去做,果然是那么回事。他興沖沖地一連刻了幾百個字塊。可最后曬干的時候,卻發現它們上邊布滿了小裂紋,這顯然不能用于印刷。經過反復試驗,畢昇發現,如果用黏性很好的膠泥刻字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于是,他在泥塊半濕不干的時候刻好字,不再拿到太陽底下去曬,而是在背陰的地方晾干。然后,他再把這些字塊拿到微火上去烤,待字塊干透變硬,就可以用來排版印刷了。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和使用,不僅大大推動了中國印刷業的發展,而且對于世界文明的發展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13世紀開始,活字印刷術由中國傳入朝鮮、日本等地,后來又經“絲綢之路”傳入波斯和阿拉伯,再傳入埃及和歐洲。大約在1450年左右,德國人古登堡受活字印刷的啟發,發明了鉛、錫、銻的合金活字印刷。活字印刷術的傳入,為歐洲的文藝復興和近代科學的興起提供了重要的物質條件。
成才啟示
生活中要留心觀察。
要有不安于現狀、勇于創新的精神。
動手實踐,才能獲得新的知識。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他于1030年中進士,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后遷兵部尚書,終以太子少師致仕還鄉,卒后謚號文忠。他在政治上支持范仲淹主持的慶歷新政,在文學上積極倡導詩文革新運動。他的創作非常豐富,詩、詞、散文均為當時最優秀的作品。他的作品集有《歐陽文忠公文集》《六一詩話》等。